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位同盟會元老,他是國、共兩黨都想拉攏的軍事人才,在他麾下為新中國培養出5位開國元帥,和6位開國大將。
不過,等到晚年時,他時常對自己早年的政治選擇后悔不已,甚至直言我錯了。沒錯,他就是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張發奎!
張發奎和很多將領不一樣,屬于典型的左傾中間派,沒政治傾向,絕不站隊,既不投蔣,也不投共,只在汪精衛手下勉強做事,后來再投身新桂系。
當時,張發奎之所以選擇投靠汪精衛,無非就是靠對孫中山的忠誠,來效忠汪精衛。
張發奎
畢竟,在孫中山指定的三位接班人里,其中就有汪精衛,另外兩人分別是廖仲愷和胡漢民。個人猜測孫中山的想法,便是讓汪精衛執黨,廖仲愷執軍,胡漢民執政。
沒錯,在孫中山的安排里,接班人根本就沒有蔣氏。不過隨著廖仲愷被刺身亡,勝利的天平便倒向了蔣氏。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這句中山先生的至理名言,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了解的是,這句話卻是由汪精衛總結出來的。
如果說他站隊我黨,地位絕對不在朱德元帥之下。如果說他站隊蔣氏,地位也不在何應欽之下,可惜他最終選擇了汪精衛,可以說是他本人的遺憾。
其實,張發奎可以說是南昌起義的名義總指揮,我軍的三大起義武裝(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幾乎都是出自他麾下部隊(部分名義掛靠,比如賀龍元帥的20軍)。
如果不是南昌起義被拉走大部隊,張發奎手握第二方面軍數萬北伐精銳,就可以和朱培德,程潛平起平坐,戰斗力也并不在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之下。
不過,作為五嶺山區走出來的客家子弟,張發奎不僅十分有才,而且為人心胸開闊,絲毫沒有長官架子,能和普通士兵打成一片,
在抗日戰爭中,他先后擔任過第八集團軍總司令、第二兵團總司令等職,參加過淞滬會戰、武漢會戰、昆侖關等大型正面戰役。
在抗戰勝利后,張發奎還被任命為華南戰區受降主官,官職一度升遷到陸軍總司令。
南昌起義
不過,要說張發奎也是特別會玩,憑借自己的中間派信仰,游走于各方勢力之間。1926年,北伐軍在兩湖地區打出“鐵軍”稱號后,他直接敢和李濟深拍板,而且大肆擴軍,想著自立門戶。
1929年,張發奎先跟著蔣氏混,隨即和新桂系爆發武裝沖突,蔣桂大戰由此爆發。但是,張發奎始終覺得蔣氏是一個不值得托付的領袖。
所以,張發奎帶著部隊還沒在蔣氏手里混熟,又直接倒向了新桂系,并按著李宗仁的部署,持續發動反蔣戰爭。
張發奎影視劇形象(建軍大業)
后來,在大陸解放以后,他沒有選擇去臺灣,更沒有去美國,而是前往香港定居,直到1980年去世,享年84歲。
晚年時候,張發奎也對自己的一生充滿悔恨,直言道我錯了。特別是沒有珍惜和我黨合作的機會,否則他可能早就回到大陸了。
不過,從我個人來看,張發奎無非就是沒有政治遠見,見風使舵的墻頭草。他有軍事才能,卻沒有政治野心,根本不會籠絡人心,這一點他連小諸葛白崇禧都比不上。
雖然說,張發奎的部下是名將云集,但是部隊間勢力盤根錯節,根本形成不了凝聚力,而且也沒有一個死忠于自己的部下,最終也只能淪為一個光桿司令。
其實,在張發奎的回憶錄里,從言語里也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擅長投機的將領,心高氣傲,誰也瞧不上,就這種性格的人,怎么去樹立威信呢?
就算是他手下出再多的元帥,再多的大將,也根本和張發奎沒有一毛錢關系,別人甚至可能都不愿意搭理他!
張發奎經常說軍人不談政治,但是放在哪個時代,軍政往往都是統一的。估計就連張發奎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的部下,有朝一日會成為新中國的開國元勛。
當然,和張發奎交朋友是沒有問題的,講義氣,重情義,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舊社會軍人!
只可惜,張發奎一味強調不站隊,卻在多方勢力中徘徊,最終落得個孤家寡人的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