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天使支教并“設為星標 ★ ” 一起探尋適合兒童的教育!
“不是藍翔技校上不起,而是幼兒園更有性價比。”
最近有兩家幼兒園可謂爆火。
一家在江蘇徐州,一家在山東濰坊。
不是有多豪華多貴族多高大上,而是因為:
孩子們要在學校干活。
并非象征性地小打小鬧,而是做飯烙餅、刮鱗殺魚、搬磚砌墻……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樣樣都干。
網友戲稱:幼兒職業培訓學校,6歲畢業即有3年工作經驗。
一開始大家看,只覺得又驚訝又好笑。
漸漸地,卻真情實感地羨慕了。
這樣的幼兒園,就該全國推廣!
01
咱們先說江蘇徐州火了的這間徐海路幼兒園。
打開園長發布的視頻,我恍惚間以為誤入了“新東方幼兒烹飪學校”。
一個個小朋友,系著圍裙,套著袖套,頭頂廚師帽。
個頭一丁點大,做起飯來,比我還老道熟練。
不信你瞅瞅。
簡簡單單吃個午飯,這里可不會小朋友一人捧個小碗飯來張口,老師絞盡腦汁想辦法給愛鬧的孩子喂飯。
而是大家分工勞動,一起做飯。
小朋友有負責拾柴燒火的,有負責洗碗洗菜的。
切菜的,刀工有模有樣。
炒菜的,起鍋燒油,翻炒加料。
有條不紊,根本不帶忙亂的。
一會兒功夫,大家合作的幾道菜就上了桌。
土豆絲炒胡蘿卜絲,黃瓜炒雞蛋,蒜苔炒肉……直接把我看饞了。
別急,這些小朋友會做的主食花樣更多。
吃面食,從和面、揉面開始,他們就輕車熟路。
做徐州特色烙饃可是個技術活。
要搟面餅,烙的時候還要迅速翻面,不然就糊了。
不過不要緊,根本難不倒這些小朋友。
這熟練的單手操作,穩得像有十幾年工齡。
包包子、磨豆漿、攤雞蛋餅……
元宵節自己炒芝麻、包湯圓……
不知道還有什么是這幫小朋友不能自己做的。
看看這利落的做面點手法。
該說不說,在座的各位大人們,汗流浹背了吧。
你以為這就完了?
當看到小朋友老練地清理活魚、刮魚鱗時,閣下又該如何應對呢。
這幫孩子不光能炒倆下飯菜,硬菜也能整。
米粉肉,清蒸鱸魚,鹵豬蹄,想吃都能自己做。
曬臘肉,灌香腸,傳統年味,他們也能自己搬到飯桌上。
看這小不點還叮囑大家呢:
“做米粉肉得用五花肉,你可別買錯啦。”
不只是做飯,孩子們在這里的一天,還要干各種“活”。
養兔養鴨,上雞舍撿雞蛋。
種樹、掃地、學織毛衣。
上個幼兒園,可真忙啊。
哪有空打架告狀哭鼻子找媽媽?
再看另一家火出圈的濰坊諸城青藍大風車幼兒園。
這就更硬核了。
人送稱號:畢業可以直接找工作的幼兒園。
這里吃飯,孩子們要自己去摘菜。
個子還沒菜高呢,就自己踩著泥濘鉆進田里抱出茄子、黃瓜、青椒。
做個飯,要自己燒火。
忙得小臉黢黑。
這都是基礎的。
進門看看,小孩哥小孩姐們搞編織的搞編織,納鞋底的納鞋底。
踩個縫紉機也不在話下。
歡迎來到迷你發廊。
請問你是想剪個時尚的發型呢,還是燙個洋氣的大波浪?
需要竹籃是吧,等著,小“篾匠”馬上安排。
要小馬扎是吧,別急,小孩哥手速飛快。
最絕的是人家還砌墻。
戴上安全帽就開始有模有樣攪水泥、壘磚塊。
要不是知道這是幼兒園,乍一看,還以為來到了小人國。
分明是一個個小不點,干起活來跟大人一樣認真老練,太反差萌了。
02
兩所學校火了后,網上有人開玩笑:
看把孩子忙的,這是辛者庫幼兒園吧?
哈哈哈,玩梗歸玩梗,但這話說得可不太對。
辛者庫是古代罪奴服役的地方,但這兩所幼兒園孩子們的勞動,卻是老師們用心良苦安排的“生活課”。
這些灶臺,都是根據孩子的身高定制的。
養了雞鴨兔、開了菜地果園的“生活園區”,也是專門為孩子打造的。
還放鞭炮、剪彩,為孩子們舉辦了一個隆重的“開鍋儀式”。
為啥?
徐海路幼兒園長在采訪里說,有年中秋,老師給孩子們做月餅。
小朋友們嘩啦一下全圍上來了,問這問那,對燒火做飯特別感興趣。
孩子嘛,好奇是天性,只是現在大家生活條件好了,大部分家長都要求孩子好好學習乖乖聽話就行了,別的事不用管不用問。
可我們的孩子,缺的是文化教育嗎?
缺的是生活教育、勞動教育。
這倒不是在宣揚吃苦。
而是對于孩子來說,學會生活,其實是在玩。
他們動手是玩,勞動是玩,齊心協力是玩,做一切好奇的、感興趣的事都是玩。
不然我們小時候怎么都那么喜歡玩過家家?
孩子就是在玩里,塑造心性。
你看:
別的幼兒園,放學讓家長準備各種手工作業。
今天要紙殼做恐龍,明天要樹葉作畫。
一天天孩子啥也沒干,盡鍛煉家長了。
再看所謂的“辛者庫幼兒園”。
小娃娃們刷豬蹄、洗豬頭,嘗試很多成年人都有點犯怵的事,都絲毫不帶矯情。
十八般武藝都能嘗試,正在發育的手、腦、身體都得到了鍛煉。
這平衡能力,這反應速度,我甘拜下風。
你真的能感受到這些孩子發自內心的快樂。
自己努力做成一件事,這是多大的成就感?
這樣自由且自信的童年,又將治愈往后人生中多少個脆弱的時刻呢?
說這些,朋友們可別以為我是在給幼兒園打廣告。
人家早就火到內蒙古、哈爾濱,不少家長都不遠千里送孩子入學,報名排隊都排到了后年。
要知道,這兩個幼兒園,不是有多好的師資條件,也沒有名牌大學附屬幼兒園那樣的頭銜、氛圍。
卻在如今生育率低下、好多幼兒園根本招不到生的情況下,這么火爆。
這恰恰說明,越來越多人已經意識到一個問題:
我們的孩子最怕的,不是讀書太少,而是讀書太多……
03
前陣子聽說了一個詞:廁所社交。
什么意思?說出來特別無奈。
很多學校,下課不允許學生出教室,有的甚至不允許離開座位。
課間十分鐘只準喝水,上廁所要打報告。
孩子們想玩啊,咋辦?
只能躲在廁所里玩。
好多孩子怕老師發現,跟小伙伴都有了暗號。
課間咳嗽一聲,對看一眼,默契地打報告上廁所,就跟接頭似的。
躲在廁所隔間,聊聊最近玩的游戲,分分好吃的零食,小聲打鬧,防止把老師招來。
在臟、臭的廁所里聊天玩耍吃東西,想想都難受。
可怎么辦呢?總比不能玩、不能透氣、不能活動好啊。
現在孩子條件這么好,住著幾百萬的學區房,在嶄新的校區里學習。
結果最開心的地方,竟然是在廁所。
這不是個例。
原因有很多:學校怕孩子磕了碰了,老師拖堂占用課堂時間,覺得玩興奮了難以銜接下一節課……
反正大人都是“為孩子們好”,課間安安靜靜休息就行了,但是:
難道一代人的童年,要困在廁所里?
有時候覺得,我們這些當大人的真的蠻奇怪的。
平時要求孩子乖乖的,安安靜靜的,不吵不鬧的,越聽話越是好孩子。
等到小升初、初升高呢,又得讓孩子體育也拿高分。
氣孩子跑個步、跳個繩這么簡單的事,怎么就考不好。
平時卻只會跟孩子說,好好學習就行,啥也不用管。
做家務、做志愿者、親近自然之類的事,擺拍一下,打個卡,完成作業就行了。
孩子大了,接觸社會了,又埋冤:
你這孩子怎么一點也不開朗,一點也不會來事,抑郁了?真矯情。
現在青少年心理問題有多嚴重,不用我多啰嗦。
每一年,有多少小小孩子留下遺書走上絕路的新聞?我不忍再提。
從幼兒園到大學,他們都是在籠子里被養大的。
到頭來,父母還要責怪他們怎么不會飛。
04
曾有人問,以前的孩子,物資那么匱乏,也挨打挨罵,怎么就沒有那么多心理問題。
想想我們的童年是什么樣子?
是,我們以前哪有什么好玩的手機ipad,也不一定能天天看動畫片。
但我們上山,下河,摸小魚,抓小蝦。
在大太陽下跑啊跳啊,曬得漆黑又怎么樣。
抓石子,丟手絹,摔片兒,跳山羊,打彈弓,爬樹。
反正只要是玩,就開心。
奔跑在草地上聽到的風聲,跟書里文字描繪的風聲,能一樣嗎?
雙腳踩在河水里、泥地里的感覺,跟從動畫片里看到的,能是一回事嗎?
從生活里、勞動里、玩耍里長出的野草,和在屋檐下、溫室里開出的花,能一樣勇敢、強大嗎?
現在流行一句話:人生不是軌道,是曠野。
可一個胸中積滿了砂石的孩子,腳步沉重得,如何奔向曠野。
快樂的童年不光治愈我們的一生,也在塑造我們的一生。
多希望,像這樣能讓孩子嘗試、撒野、勞動,教會孩子生活的學校,能多一些。
眼里有光,純粹快樂的孩子,也能多一些。
只有對生活有熱愛的孩子,才會真正珍愛自己,珍愛人生。
不是嗎?
來源:王耳朵先生
兒童的未來在教育
未來是一個需要創造力的時代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孩子
當下環境下培養出應有的創造力?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孩子
在老師陪伴下建立屬于自己文化的歸屬?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老師
與孩子一起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尋找有緣家庭,一起探尋適合兒童的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