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寒假,我一邊努力踐行對孩子的正念反饋,一邊輔導幫助一些家長努力走出對孩子的控制與想要改變孩子的想法。
在身份上,我既是一個家庭教育輔導老師,又是一個高二孩子的媽媽,同樣面臨著孩子成績斷崖式驟降幾百名,是否能重補上來的考驗。
就目前來看,孩子的對學習落地雖然不及預期,但比以往假期學習的時長和寫作業質量都高一點。
截止到昨天晚上為止,布置的化學和英語卷子已經完成,物理卷子還剩下2套,最讓我欣慰的是物理能沉下心去寫了,這比之前寫兩題就跟煩躁到寫不下去的狀態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狀態回歸了,就只剩下努力了。用孩子自己的話說就是:
我這個寒假真是超級努力了,我都提前把作業快寫完了,之前我壓根都不寫。
雖然聽見孩子這些話,有想揍他的沖動,但也得承認確實如他所說。
平復自己內心的落差,給自己做心理建設:
我家娃是個懶娃,我不能拿他跟別人努力娃相比,只跟他的昨天對比就好了。他做不到我心目中的不亞于任何的努力,那是我的期待,并不是他的期待。
在孩子沒有達到我的要求,或者沒有滿足我的期待時,我做了一個重要的選擇,那就是:
將問題的重點轉移到我身上,而不是盯著孩子不變。
所以,我很不容易長時間的內耗和糾結,也不會因為孩子不夠努力或沒有別的孩子勤奮,而讓自己不平衡,或者覺得我的孩子應該怎樣,不應該這樣。
應該心理,會讓家長的心情和情緒長期陷入震蕩和反復糾結之中。
在我輔導家長的過程中,也會遇到非常焦慮和糾結的家長,每天都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每天都隨著孩子的悲喜而情緒跌宕。
用家長的話說:
只有孩子開心了,我才會開心。只有孩子去學習了,我才不會擔心。
可是家長卻不知道的是,正是家長對孩子太用力了,照顧太多了,操心太多,完全活在孩子的全世界中。
才有了家長無比的糾結和忐忑,才會每天都揣測孩子心里怎么想?孩子會怎么做?孩子怎么才能上進?
想著想著,無意識和潛意識就聚焦在如何改變孩子的行為以及如何說孩子才能勤奮和努力?
父母越對孩子用力,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愛與呵護,不是寬容與理解,而是窒息和內疚感。
父母只要見孩子稍微開心一點,就立馬想要去試探或揣測孩子,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就自顧自的按自己的要求又來控制孩子。
可是父母對孩子的這些小心思,早就被孩子盡收眼底,除了讓好不容易維系起來的關系翻車,什么也不剩下。
嘴上說著尊重和理解以及包容孩子的父母,行為和想法卻很誠實,那就是:
pay_read_line 當前卡片暫時不支持哦
我不要孩以為,我要我以為。我要努力讓孩子按我設定的軌跡,按我為他好的旅途走下去。
父母用力越猛,越對孩子的要求越多,越想改變孩子,孩子越不愿意提及學習,越叛逆和玻璃心。
這里有一個重點是父母沒有做到課題分離,哪些是孩子的課題?哪些是家長的課題?哪些是家長能管的?哪些是家長管不了的?
那些陷入內耗和厭學的孩子,往往是被父母過度干預太久的結果,父母一次次的越界,一次次強烈的控制欲,一次次將自己的負情緒施加于孩子的過程。
才有了冰凍三尺,摧毀了孩子的勇氣和信心。因為父母從來不允許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從來不允許孩子脫離自己的視線。
愛得太多,操心過度,給得太滿,會讓一個原本上進的孩子退縮,變成一個又自負又逃避的人。
太著急的父母,太想解決所有問題的父母,太想掌控孩子的父母,越是會坑苦孩子。
不是所有的好心都能結出果子,也不是所有用力的愛,都能澆灌出美麗的花朵。
父母太焦慮,太糾結,太想改變孩子,是最坑孩子的行為。
有時父母嘴上說著我要接納孩子,我對孩子放下了期待,但一旦你因為孩子有忐忑、有痛苦、有糾結、有絕望和千方百計想要糾正孩子時,要求與控制已經蔓延了。
父母放下期待,放下焦慮,放下改變孩子的欲望,放下掌控感,是一件相當艱難的事,也是一場漫長的自我修煉。
別想著明天我要給孩子什么,多想想此時此刻想讓自己情緒穩定,心態平和與積極樂觀,賦予自己什么。
父母堅持改變自己,優化自我,其他什么都不用做,你的孩子就慢慢改變了。這是行為影響行為的神奇與魔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