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梁山好漢一共有108位,其中天罡36位,地煞72位,這些好漢的裝扮和性格非常鮮明,如宋江和李逵是黑臉,吳用是教書先生打扮,公孫勝是道士裝扮,魯智深是和尚裝扮,武松是帶發修行的行者裝扮。由于水滸傳梁山108好漢的形象深入人心,在民間有很深的群眾基礎,許多歌舞源自梁山好漢,如潮汕英歌舞。
潮汕英歌舞的起源比較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梁山好漢英歌舞,還有一種女子英歌舞則是取材自穆桂英掛帥或者花木蘭從軍等巾幗英雄相關的故事。
梁山好漢英歌舞的人數不固定,少則36人,多則72人,甚至100多人,但是最多只有107人,這究竟是為什么呢?缺少了梁山108好漢之中的誰?缺少的是盧俊義,原因如下。
盧俊義身陷大名府
盧俊義原本是大名府遠近聞名的大富商,大財主,良田千頃,家仆無數,三輩子花不完的錢。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宋江和吳用兩人設下計策,吳用故意在盧俊義家中題反詩,被管家李固陷害,致使盧俊義被捕入獄。
梁山好漢攻打大名府
宋江為營救盧俊義,于是召集眾多梁山好漢攻打大名府。宋江前后一共三次攻打大名府,才成功救出盧俊義,每次出征人數并不固定,因此以攻打大名府為故事藍本的英歌舞人數便不固定。
第一次攻打大名府:
盧俊義被捕后,燕青和楊雄回到梁山報信,宋江又派出戴宗打探消息,得知盧俊義和石秀兩人身陷囹圄,于是召集梁山好漢攻打大名府。宋江并沒有出動所有的梁山好漢,只是出動了吳用、林沖、秦明、花榮、李逵、解珍、解寶、扈三娘、孫二娘、顧大嫂、李應等30位梁山好漢。這一次由于關勝帶領大軍征討梁山,來了一個“圍魏救趙”之計,宋江不得不回師和關勝大軍交戰,攻打大名府營救盧俊義無功而返。
第二次攻打大名府:
在第一次攻打大名府頭領的基礎上,添加了關勝、宣贊、郝思文、李俊、張順五位頭領,一共35位頭領。這一次宋江雖然生擒并降服索超,然而由于大名府城高堅固,攻打多時都未破城,宋江憂心忡忡生病,再次無功而返。
第三次攻打大名府:
宋江雖然得到神醫安道全醫治,但是還未痊愈,于是委托吳用代替他指揮大軍三打大名府。這一次吳用所帶人數最多,而且事先制定了嚴密的計劃,第一步派出時遷潛伏在大名府城中打探消息,于元宵佳節火燒翠云樓,第二步派出解珍、解寶、杜遷、宋萬等20多位頭領潛伏在城中四處放火,營救盧俊義和石秀,第三步集合了八隊人馬20多位梁山好漢攻城,最終救出盧俊義和石秀兩人。
然而,第三次攻打大名府也不可能集合齊107位梁山好漢,這是因為身陷大名府地牢中的梁山好漢除了盧俊義外,還有石秀,因此營救盧俊義的梁山好漢最多106人。實際上達不到106人,因為宋江生病未出征,梁山必須有足夠的留守人員,防止齊勝不顧家,老家梁山給丟了,還有部分人員未上梁山,如董平、張清、皇甫端等好漢。
潮汕英歌舞是民間文化活動,藝術化了,因此無人故意找茬,才籠統認為英歌舞最多107人。正是由于英歌舞取材自梁山好漢攻打大名府,營救盧俊義的故事,鼓上蚤時遷成為英歌舞中的主角,他頭戴黑帽,身穿黑衣,雙手拿著一條長蛇,在隊伍最前面打頭陣,刺探敵情,引導隊伍前進。
潮汕英歌表演者裝扮成梁山好漢,手持兩根被稱為“槌”的短木棒,舞節奏鮮明,鏗鏘有力,歌頌的是團結戰斗和勇敢拼搏的英雄氣概,鼓舞著我們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