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被稱之為老青島三大餐飲名樓的順興樓,位于北京路13號,謙祥益綢緞莊西側,創建于1912年,其牌匾為清朝遺老、大書法家王垿所題。
據資料記載,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統皇帝溥儀,正式宣布退位,其后清朝法部右侍郎王垿欲回家鄉,因天津兵變阻路,又聞萊陽也生嘩變,遂與一幫清廷遺老大臣流寓青島。作為一位前清顯宦及書法大家,王垿在民間有著很高的地位和影響力。
感知復辟無望的王垿也已厭倦政事,時常與前軍機大臣吳郁生等人舞文弄墨,濁酒吟詩,消閑度日。某日,王垿在大鮑島一家小飯館內小酌,感覺菜品頗有北京鴻興樓的風味,鴻興樓是北京“八大樓”之首,以魯菜聞名于京城。經詢問得知,小店店主是山東福山人李殿臣,曾在鴻興樓學過手藝,后來隨福山老鄉到青島尋求發展,本想自己開個像樣的店鋪,苦于缺少資金。不久,在王垿的投資下,李殿臣在北京路二十五番地(現址上)開起了順興樓。
青島市檔案館1927年4月的《青島總商會調查各商鋪調查表》中,順興樓,當時地址已是北京路6號,大股東是時年七十歲的萊陽人王爵生,也就是投資人的大書法家王垿(字爵生、覺生,號杏村、杏坊,晚號昌陽寄叟。)
順興樓的股東還有牟平人姜馨齋和福山人鄒本和,李殿臣擔任經理。在上世紀20年代中期,順興樓登記的鋪伙就有三十多人。
順興樓開業后,王垿發起組織了清朝遺老及商界名人的耆年會,時常與流寓島城的清廷遺老在此飲宴聚會、賦詩作畫。有著王垿的扶持,順興樓的生意日漸興隆,在上世紀一十年代開始名揚島城,曾折服傾倒過許多文人墨客與達官貴人,成為青島商界、銀行界及政界聚會首選之所。
上世紀30年代,青島市評出的十一家一等菜館中,順興樓名列第一,是公認的青島中式餐館飯店第一名樓。
1937年青島市政府招待處所編《青島概覽》中,對順興樓的介紹是:純粹北平味道
1935年,駱金銘所編著《青島風光》菜館中描述:
青島承襲德日遞嬗接管而來,舍酒排間御料理外,中菜館首推順興樓、春和樓、東華旅社、三陽樓、英記樓等數家,在德日管理時代,已有相當顧客,日人中餐,咸樂于此,迄今三十余年,店號既老,因之營業不衰。
書中關于順興樓的售賣方式,一元至五元為和菜,六元至三十元為酒席,零點者隨意。
如今的北京路上絲毫看不出當年繁盛的樣子。
對比老照片,雖然外觀變化很大,比鄰謙祥益的這座建筑就是曾經島的城第一名樓。
風雨百年北京路,如今再無順興樓。(百年歷史對比)
作為民間及網絡上老青島延續的叫法,順興樓、聚福樓和春和樓被并稱為島城餐飲業三大名樓。而據已故文史專家魯海老先生介紹,就中餐而言,位于中山路北端的順興樓、聚福樓 、亞東飯店和春和樓被稱為老青島的“四大名樓”。
其他還看到有將“英記樓”列為老四大名樓之一的介紹,另外還有滄口的三盛樓一說。不論哪種說法,順興樓、聚福樓都在其中,這也就是老青島三大名樓的不二選擇。而其中,順興樓都是位列第一位。
因為經理李殿臣的關系,順興樓匯集了多位福山籍的烹飪名廚高手,墩子王傳選,福山諸留楊村人,是馳名青島的“飛刀王”。同鄉王傳璞,獨專灶上烹飪技術,后來成為順興樓掌灶大廚,李殿臣對同鄉的廚藝水平極其器重。
順興樓創建之始以北平菜品為主,這也迎合了在青的晚清遺老口味。隨著這些人的逐漸老去,順興樓也順應潮流改變著風格,至上世紀30年代,已全部由福山籍的廚師掌勺,其烹制的菜品以具有獨特福山風味的魯菜占據了主導地位。尤其是一些高檔菜,如清蒸燕窩、高湯燕窩、紅燒魚翅、扒爛魚翅、高湯銀耳等等,在當時的青島中餐飯館業中獨具優勢。
順興樓鋪伙名單中,福山諸留楊村的王傳選和王傳秀。
上世紀40年代,福山諸留楊村的王傳璞與王傳選、王傳秀等人,從順興樓回到煙臺,共同創辦了“松竹樓”,王傳秀任掌柜,王傳璞任當灶廚師,王傳選任墩子廚師。“飛刀王”的名號也帶到了煙臺,“松竹樓”的名號很快叫響。這些曾在順興樓就嶄露頭角的廚藝人,日后皆成為一代烹飪大師,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煙臺烹飪史上,同樣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與葉劍英元帥合影,第三排左起第四位為王傳璞(老照片系王傳璞之孫王有浩提供)
王傳璞1980年去世,2015年前后,煙臺一處海濱設置了一座王傳璞的青銅塑像,底座上鐫刻著“烹飪大師王傳璞”七個大字,這是煙臺市對他的高超廚藝和突出貢獻的褒獎。“飛刀王”王傳選于2004年去世,享年88歲。
梁實秋與程季淑
1930年至1934年,文學家梁實秋曾寓居青島四年。晚年移居臺灣的梁實秋曾深情懷念自己在青島的生活,在《雅舍談吃》中曾多次提及順興樓,其中《餃子》中這樣寫道:
“我也吃過頂精致的一頓餃子,在青島順興樓宴會,最后上了一缽水餃,餃子奇小,長僅寸許,餡子卻是黃魚韭黃,湯是清澈而濃的雞湯,表面上還飄著少許雞油。大家已經酒足飯飽,禁不住誘惑,給吃得精光,連連叫好。”
梁實秋在他的《雅舍談吃》中,對順興樓的菜品“西施舌”和“烏魚錢”亦是記述頗詳。
《酒中八仙》畫像(邢小震)
上世紀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成立后,許多著名文人學者云集青島。青大校長楊振聲帶頭,更是與聞一多、梁實秋,以及女學者方令孺等七人湊成了“酒中八仙”。他們經常在順興樓猜拳行令,開懷豪飲。
《梁實秋散文》“談聞一多”中,有過如此描述:
“楊金甫、趙太侔、陳季超、劉康甫、鄧仲存、方令孺,加上一多和我,戲稱“酒中八仙”,三日一小飲,五日一大宴,不是順興樓,就是厚德福,三十斤一壇的花雕搬到席前,罄之而后已,薄暮入席,深夜始散。金甫季超最善拇戰,我們曾自謂“酒壓膠濟一帶,拳打南北二京”。有一次胡適之先生路過青島,看到我們的豁拳豪飲,嚇得把刻有“戒酒”二字的戒指戴上,要求免戰。一多笑呵呵的說:“不要忘記,山東本是義和團的發祥地之一!”
梁實秋對于順興樓的菜品“西施舌”是這樣描述。
“青島的海鮮也很齊備。像蚶、蛤、牡蠣、蝦、蟹以及各種魚類應有盡有。西施舌不但味鮮,名字也起得妙,不過一定要不惜工本,除去不大雅觀的部分,專取其潔白細嫩的一塊小肉,加以烹制,才無負于其美名,否則就近于唐突西施了。以清湯氽煮為上,不宜油煎爆炒。順興樓最善烹制此味,遠在閩浙一帶的餐館以上。”
位于北平路13號的順興樓星記票據(文史藏家劉鐵明提供)
說起舊時青島的中餐館,自然離不開煙臺,尤其是福山,很多知名飯館的掌柜和廚師基本都是福山幫。北京路的順興樓、即墨路的聚福樓的西號和臺東西二路的西號、博山路的共和樓、高密路的東興樓、易州路的芝罘春、濟寧路的天德樓、冠縣路的中國大飯店等等,均為福山人掌理。
1946年《青島市餐館公會會員名冊》中,順興樓的經理是山東福山人牟昭瑞。1946年《青島市餐館商業同業公會會員名冊》里,經理是福山人高學福。1948年《青島市餐館商業同業公會第一屆改選會員名冊》中,順興樓的經理同樣是福山人高星三。在四十年代的會員名冊中可以看到,順興樓的經理人登記信息經常發生變化,但一直都是福山人擔任。在鋪伙清單中,福山人也是占據絕大多數。
上世紀30年代,中山路北京路口,右前方三層建筑是謙祥益,西鄰建筑即是順興樓。
如今的同一街景,曾經繁華喧囂的北京路早已歸于平淡。
據資料介紹,順興樓于青島解放前的1949年初停業,也有介紹說是1953年停業,不過未能查到有效信息。
時光流轉,北京路上的謙祥益、洪臺市場舊址、商業市場老牌坊等猶在,只是繁華散去,連同著那座曾經在餐飲界大放異彩的順興樓,一起成為了歷史。
站在北京路與中山路口,回望三大餐飲名樓之首的順興樓,模糊間往日的盛景迎面而來,仿佛看到王垿組織的清朝遺老及商界名人的耆年會正在此聚會;看到梁實秋夫妻品嘗著店中的餃子與鐘愛的“西施舌”;又仿佛看到楊振聲、趙太侔、聞一多等國立青島大學的“酒中八仙”,在此猜拳行令,開懷豪飲......
資料參考:青島檔案信息網、1931年、1933年《青島指南》,1935年《青島風光》,1937年《青島概覽》、煙臺街V《門樓諸留楊村走出倆“廚王”》等;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