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最常見的收割,無外乎是老板把公司賣給機構和股民,然后自己套現離場。
不過,浙江諸暨的戚氏家族卻玩出了與眾不同的花樣。
2011年12月27日,戚氏一家五口帶著家族企業宏磊股份成功登陸深圳中小板,而上市僅僅兩年后就變臉了,開始連續扣非虧損。
毫無疑問,這樣的公司上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圈錢,而戚氏一家也很耿直,毫不隱藏自己的意圖。
2015-2016年,戚氏家族就果斷把所有股權一股腦兒都賣了,累計套現了約36億完美離場。
如果按照A股常規的圈錢劇本,到這里也就結束了,然而,這只是戚氏一家的上半場,她們稍事休息后,緊接著又開始了下半場。
2016年10月,戚氏一家以約15億的價格,把自己的家業又打包買了回去,以21億的入賬給整場收割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也就是說,戚氏一家實際上沒賣任何東西,只是帶著家業上市逛了一圈,逛夠了就把家業又完好無損地帶走了,并順手圈走了21億,這操作技巧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近日,上市公司*ST仁東破產重整計劃的草案出爐,*ST仁東就是戚氏家族當年離場后留下的“空殼”宏磊股份變身而來的,至今都還有鐮刀的氣質。
戚氏家族中的核心人物是戚建萍,1964年出生于浙江諸暨,17歲考入了江西財經學院(現在的江西財經大學),畢業后就被分到了江西鷹潭一家食品廠當會計。
浙江比江西發達多了,為啥不回原籍呢?
不是不愿,而是不能,我國高校畢業生分配1979年之前才是主要回原籍,之后都是國家統一計劃下的分成分配方式。
具體來說,國家直屬的學校由國家先統一分配,然后給學校和地方留一點,地方直屬的學校則由地方自行決定分配。
江西財經學院是江西省屬高等院校,那時大學生那么稀缺,自己好不容易招來的考生,畢業后自然是先緊著自己省內的單位用,戚建萍也就被留在了江西。
不過,戚建萍可不是一個只會算賬的會計,對于商業機會也非常敏感,在浙江和江西兩省的信息差中就輕輕松松找到了第一個掙錢的門路。
85年的鷹潭才剛剛被確立為地級市不久,物資還相對貧乏,戚建萍的第一個創業點子就是在鷹潭開商場賣百貨,充分利用好自己作為浙江人的資源優勢。
1985年,戚建萍才工作了幾個月就辭職了,在當時江西鷹潭最繁華的米集巷租下場地,辦起了豐華商場。
80年代的百貨商場還以國營為主,面對改革開放后的民營沖擊有兩大短板,第一是沒有服務意識,第二是商品品類單一。
而這兩項短板恰巧是私營商場最擅長的,所以戚建萍的商場一開起來就備受追捧,很快成了當地最受歡迎的百貨商場。
1988年,才24歲的戚建萍已經是當地知名的年輕女老板了,有資本了,商業的思路也就更加活絡了。
彼時各地都時興建各種汽水廠、飲料廠、啤酒廠等,鷹潭自然也不甘落后,而這個任務就落在了戚建萍的頭上。
戚建萍先與山東嶗山可樂廠合辦了鷹潭市飲料廠,然后又與山東金城葡萄酒廠合辦了鷹潭市葡萄酒廠。
不過,這些都只是戚建萍的過渡產業,到90年代以后,百貨商場這種經營業態逐漸落后了,飲料廠、葡萄酒廠面臨的競爭也日趨激烈,戚建萍不得不謀求轉型。
前幾次的業務都是依托于外省的資源優勢成功的,而這次轉型,戚建萍反其道而行之,選擇了江西本土的資源優勢。
江西是我國銅礦大省,公開數據顯示,江西銅儲量全國排名第一,圍繞銅的產業也相當發達,而戚建萍就選擇了銅材料加工。
做銅加工就不比之前開商場、辦飲料廠了,需要很多資金,戚建萍為此停掉了其它的所有產業,創辦了鷹潭市無氧銅材廠,跨入了銅加工行業。
銅加工,顧名思義就是把銅原料加工成客戶所需要的各種銅材料,這里面有兩個關鍵點,一個是銅原料,另一個是銅加工技術,而銅原料尤甚。
得益于之前結交的人脈資源,戚建萍獲得了中國第一大銅礦企業江西銅業的原料供應,銅加工生意成功上路。
時間轉眼來到了90年代后期,浙江諸暨發起了在外人士回鄉創業的大招商活動,各種優惠措施讓戚建萍欲罷不能,便開始籌劃把公司搬回浙江諸暨。
從江西搬到浙江并不容易,1996年,戚建萍先安排弟弟戚建生與諸暨大唐鎮的集體資產經營公司合伙,由集體資產經營公司控股。
不過公司注冊了兩年都沒有任何實際業務,到1998年,戚建萍又安排弟弟戚建生、妹妹戚建華注冊了純私營的浙江宏磊銅業有限公司,而戚建萍則1999年才正式進入宏磊銅業持股經營。
2011年,戚建萍帶著宏磊股份成功登陸深交所中小板,完美跨出了圈錢的第一步。
實際上,在上市之前,戚建萍家族就已經債務纏身了,IPO最主要的目的可能就是圈錢還債。
根據媒體的報道,IPO過會之前,戚建萍家族因欠了25億民間貸款沒還而被多位債主逼債,而這并沒影響到宏磊股份的上市進程。
可以設想一下那個逼債場景,債主們嗚嗚泱泱而來,而戚建萍一句話就擺平了大家的憤怒:
“IPO攪黃了,大家的債就都黃了。”
如前所說,宏磊股份上市兩年后就變臉了,不過,這不重要了,只要入了A股的門,老板門的辦法就比困難多了。
2015年,戚建萍的女兒先拔頭籌,一次性清倉個人所有股權,套現了1.85億。
2016年1月,家族的另外4個人一起出動,一次性轉讓了54.82%的股權,套現32.5億。
2016年3月,戚建萍清倉掉剩余的1.45%,又套現了1.85億。
再加上弟弟戚建生緊接著清倉掉的0.46%,一家五口合計套現了約36億。
然后半年后又從套現的36億中拿出15億把原來的家業買回去,就此完成了整場花式大收割。
到這里,戚建萍家族的戲碼結束了,但后來的接盤者又接過了鐮刀,宏磊股份先更名民盛金科,又更名仁東控股,股民又被割了一茬又一茬。
如今*ST仁東的破產重整看似是新的希望,但換個角度看,也是新一輪收割的開始,就像趙本山說得,把自行車改擔架,來年還賣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