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2日 19:17吉林
原創 老正時空 奇異時空
圖片
今天看了場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之所以想去看,是因為幾年前記住了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經典臺詞,想去看看那個令人喜愛的哪吒又有了那些進步。結果很令人失望,盡管看完回家后就見到了票房已經突破了30億的消息。
圖片
把看法告訴了De-e-p-S-e-ek,讓它幫我把看法寫出來。于是,在反復修改了幾次之后,就有了下面的這些文字。
圖片
《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票房神話背后,隱藏著中國動畫的殘酷寓言。當制作方炫耀其8K渲染精度與每秒120幀的技術突破時,我們看到的卻是中國動畫在技術崇拜中逐漸模糊的文化指紋。相比前作對宿命論的尖銳突破,這部續集在數字洪流中迷失了方向,將《哪吒之魔童降世》建立的精神圖騰,解構成光怪陸離的視覺代碼。
特效暴政:被技術肢解的故事邏輯
《哪吒之魔童鬧海》的視覺系統堪稱國產動畫的技術巔峰。四海龍王發動的"水漫陳塘關"不再是神話意象的延伸,而是淪為流體力學模擬的成果展。每個浪花的碰撞角度都經過超級計算機的反復演算,每道閃電的色溫值都嚴格遵循物理定律。這種對技術參數的極致追求,使每個畫面都成為一種病態的技術完美主義的視覺標本。
這種技術完美主義正在吞噬敘事的生存空間。哪吒與敖丙在海天之間長達17分鐘的戰斗場景,將人物關系的轉變簡化成特效的附庸。當觀眾忘記兩人的情感聯結時,這場耗資千萬的特效盛宴已然淪為技術的奴隸。
這種技術至上主義的蔓延正在形成危險的創作定式。首部導演餃子接受采訪時,曾詳細講述如何通過26版劇本調整平衡笑點與淚點;而續集制片人訪談中,說到的卻是技術團隊關于"毛發渲染算法迭代"的討論時長,是劇本研討的三倍有余。全片72%的預算投入特效制作,劇本修改次數不足前作的三分之一。當投資方用特效鏡頭數量衡量創作價值時,中國動畫正在滑向"技術軍備競賽"的深淵。
解構陷阱:經典IP的符號化崩塌
申公豹角色的精神分裂,正邪搖擺,折射出了當代價值體系的混亂。這個在前作中具有清晰動機的反派,續集中卻在陰謀家與悲情者之間反復橫跳。當他說出"妖族也需要元宇宙革命"這樣的臺詞時,傳統神話人物的精神內核已被解構成流行語的拼貼游戲。這種為顛覆而顛覆的改編,讓角色失去了基本的敘事說服力。本質是對觀眾情感積累的揮霍。
南極仙翁在本片中的形象顛覆,暴露了當下文化改編的深層焦慮。這個傳統神話中象征長壽智慧的仙人,被重塑為操縱基因工程的瘋狂科學家。這種解構看似顛覆創新,實則是對文化符號的粗暴拆解,讓角色淪為了不倫不類的文化怪胎。當仙鶴童子變成基因編輯的克隆體,煉丹爐化作生物實驗室的反應釜,東方神話的玄妙意境也就在“賽博朋克”的視覺符號中變得支離破碎了。對比首部對"靈珠魔丸"設定的現代化改編,續作的解構已失去對傳統的敬畏。
敖丙與哪吒關系的崩壞,撕開了續作最深的創作傷疤。首部"雙生宿敵"的設定之所以動人,在于用對抗性關系探討身份認同;而續集將這對靈魂伴侶降級為特效陪襯,讓本該充滿張力的正邪博弈,退化成配合水幕表演的提線木偶。當敖丙說出"你的命就是我的KPI"這種現代職場黑話時,前作建立的精神共鳴已徹底瓦解。
站在中國動畫的十字路口,《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困境恰是一面殘酷的鏡子。它映照出當資本與技術合謀時,那些曾經讓《哪吒之魔童降世》破圈的文化銳氣,如何在工業流水線上被磨平成標準化的娛樂產品。回望2019年那個高喊"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如今的續作卻成了技術宿命論的踐行者——當動畫人沉迷于參數突破時,中國動畫的靈魂正在特效汪洋中溺亡。這或許比任何差評都更具警示意義:沒有文化定力的技術狂歡,終將成為埋葬創作初心的華麗墳場。
相關閱讀:
賈玲想贏一次,我想再贏一次
我的科幻夢|正在看電視劇《三體》
老正扯淡|是誰殺死了他們
老正扯淡:老電影與政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