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組織架構調整迎華為:老國企的肉身,要注入自動駕駛的魂
2025年開年兩周,兩大國資車企,上汽集團和廣汽集團,都分別向華為智駕勢力遞交了“投名狀”,宣布合作。
所不同的是,廣汽是通過董事會決議函,低調官宣;而失去蟬聯二十年車企銷冠的上汽,更急于扳回形勢,相對公開、透明地宣布與華為合作,并順勢啟動了組織架構改革。
新王新政
上汽“老王”換“新王”。
老董事長、奠基上汽二十年油車輝煌的老汽車人陳虹離任,新董事長王曉秋上任。
后者甫一到任,就在各個角度醞釀變革。包括他在內的很多腦子清醒的上汽人,都意識到,這家老國企已經到了不變不行的地步了。
內部很多人知道,今年的數據不好看。
全年銷量401.3萬輛,同比下滑20.07%,被比亞迪反超,徹底丟掉了中國本土最大車企的地位。
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4305億元,同比下滑17.74%;凈利潤69億元,同比下滑39.45%,扣非凈利潤只有10.5億元,同比下滑88.92%。
2024年第三季度歸母凈利潤2.8億元,同比大幅下降93.53%,創下20年來單季度最差業績,各款車型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
變招只能在汽車自動化、電動化上。
小米2021年入局都是晚的,上汽2025年入局,只能說是倉皇應對,毫無遠見。
某個內部技術會議上,有人再次提出“油車企業還能不能容下電車的魂”。
要在陳虹當政的年代,大老板一言堂,“靈魂論”早就蓋棺定論了,他不看好華為自動駕駛技術,再有人提出類似反對意見,多半是自找沒趣;
而2024年年尾,觀點不僅堂堂正正提出來了,說得有理有據,友商車型充分市場證明,還在中層技術骨干群體廣泛傳播,并引發眾多評議。
王曉秋提出“把每做一臺車當成一場考試”。
不管考分怎樣,至少對改革寬容,對創新包容的氛圍是部分回來了。
輸給賽力斯被江淮逼近
有人把陳老總于2021年6月30日董事會發出“靈魂論”,比喻為2010年看不上雷軍做手機,2021年看不起雷總造su7。
而現在,上汽的頹勢是人人都看得到的。概括為“四看”,即競爭對手看得明,供應商、渠道看得清,消費者看得懂,股價看得見。
上汽管理干部在研究重慶賽力斯的數據,要在2010年發生這個事,絕對是荒謬,現在成了常理——對手追趕得太兇了。
2024年9月,上汽集團的股價一度跌至11.49元,市值跌至1300億元,被來自重慶的“十八線車企”賽力斯反超,甚至江淮汽車的市值也一度逼近上汽集團。
11月,賽力斯問界M9問鼎同類車銷冠,股價突破2000億。人們評價當初勇敢擁抱華為是“接地氣”,就是間接嘲諷看不起華為的人的傲慢,如今收獲落寞。
一個決策,幾乎錯過了一個時代,最終令上汽這家歷史悠久的老國企付出了慘痛代價。商業就是這么殘忍,只看新人笑,不顧舊人哭。
上汽憑借著雄厚的資源,畢竟已經在舞臺笑了幾十年了。企業就是活在了“市場第一”的情緒中,面子比天大,比黃金還貴。
要它改,幾乎是要了它的命。
“跪論”
上汽集團總裁賈健旭空降智己項目,在2024年10月15日的年中講話中提到“跪論”,即“要學會跪著做人”。
此論一出,引起集團上下討論。
其實不難理解。
上汽的改革,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更要在價值觀層面,電車市場競爭激烈,上汽人要放低姿態,低調謙遜,以更加務實和靈活的方式去應對挑戰。
具體來說,就是內部消化、分攤成本,調整組織架構。
先贏回“投入產出比”這一關鍵數據。
上汽在組織架構、管理文化上“瘦身”,精兵簡政,高效傳達管理指令,降低內耗;
在技術創新上“強身”,吸納華為智駕技術,包括底盤、發動機、動力總成、BMS等重要體系都要重新設置,才有真正的上汽業績浴火重生。
事后來看,賈的觀點是為了2025年集團一系列調整動作、大刀闊斧做好鋪墊,不對就要改,業績不行就要調,人不合適就要動。
上汽為此做了三方面的準備:
其一,外部智駕人空降。
2025年年前,華為智駕部分高管就已經入駐上汽,雙方進行了熱忱、友好的對話,對合作前景展示了信心、資源和各自實力。
上汽苦等國外技術,以至于徘徊在自動駕駛門前,白白浪費了四年;真正下定決心,用國產自動駕駛技術,考察也就是半年時間,迅速就定下來了。
華為汽車BU部門自己也是爭氣。市場份額攀升,車型銷售數據杠杠的,令上汽內部沒話說。
其二,革新組織架構。
管理者想得也很透徹了。
合作公司置之于母公司外,既能從上汽母體拿到資源,上汽一些陳舊的文化習氣、派系斗爭不至于影響到新公司。
管理崗位沒有領導人指定,全部競聘上崗。新人轟動,老人黯然失色。
參考華為,采用全新的面試考評體系,傳統油車人技能老化,光憑過去那些熟面孔、老關系,就無法站住腳跟;
而新人,不需要熟悉期也不給熟悉期,集團挑你就是要去前線打仗的。
其三,危機下的利益再分配。
平時在崗位上認真鉆研,不放棄自己,研究跨專業技能,尤其是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營銷和組織管理的復合型車企人才,紛紛脫穎而出,可獲得“跨崗升職”。
整個集團在限薪、降薪的背景下,而這批優勝者在變相升職,就是信號——
以公平、公正的形式,打破既得利益者的樊籠,提拔新團隊到任,組織力得以徹底發揮,再期待產品力的優化。
老國企轉型電車擁抱智駕這局棋,有望逐步盤活。
華為入局“三抓一到”
上汽與華為合作,對誰更有利?
華為獲得戰術層面,上汽贏得戰略機會。各有所圖,各取所需。
借助華為入局,沖擊舊的技術和運營體系,王曉秋解放管理思想,具體為“三抓一到”。
“三抓”為:
一抓產品與營銷兩端:堅持市場與用戶意識,推動營銷體系變革,促進零售和庫存管理。
二抓產業鏈協同:推動各板塊業務協同,實現資源整合和效率優化。
三抓干部隊伍建設:明確總體目標,分解落實任務,提升管理效率。
“一到”,即目標導向和責任必須落實到人,剔除冗余,引入新技術新團隊,增進動力和活力,刺激企業成長。
華為入局,比較尷尬的是目前任上汽集團副總裁、上汽總工的祖似杰,他還兼任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院長、技術中心主任。
他是主管上汽電動化和智能化自主創新。上汽集團與各行業頭部企業的跨界合作,圍繞車用操作系統、自動駕駛、手機-車機跨域融合、動力電池等領域都在他的管理職權內。
“我們要極大地降低技術中心成本,以及采購成本。”賈健旭在談話中強調“堅決不認人”,“你工程師就坐到我邊上來做”。
“親愛的祖總,我們的 CTO 要成為最大的銷售員,賣技術,賣給誰?賣給合資企業。讓我們變得更有競爭力,讓我可以有站起來那天,否則,我只能跪著。
上汽要站起來,就是“看得見的成本要降,看不見的成本也要降。”
敲山震虎,矛盾指向誰,誰心里有數。
祖似杰及其背后的上汽捷能,負責上汽集團所有車型的動力總成,是財務數字藏得最深的板塊之一,在陳虹時代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假如再不能按集團思想去壓縮成本,提煉新技術,支持各個兄弟公司車型銷售,日子恐怕不好過了,越來越多“外人”、“野蠻人”要涌入自己家的菜園子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