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額終身壽險雖然具備一定的資產增值和靈活性,但若單純用于養老規劃,可能存在以下核心缺陷,需結合個人情況謹慎評估:
一、現金流穩定性不足
1. 需主動規劃支取節奏
缺陷:養老需要持續穩定的現金流(如按月領取),但增額壽險需投保人自主減保,若規劃不當(如過早/超額提?。?,可能導致后期現金價值枯竭。
對比年金險:年金險自動發放終身現金流,無需操作,避免“人活著,錢沒了”的長壽風險。
2. 支取靈活性反而成風險
案例:35歲女性,10萬繳5年,60歲開始,若選擇每年減保31640,83歲時錢領完了,但人還或者,后面的幾十年怎么辦?
年金險優勢:即使活到100歲,仍可按月領取固定金額。
二、長期收益可能低于純養老產品
1. 前期收益低,需長期持有
IRR(內部收益率)缺陷:增額壽險前5-10年現金價值低于已交保費,長期IRR約2.5%-3.5%(復利),若中途減保會拉低實際收益。
對比:純養老型年金險長期IRR可達3%-4%(尤其保證領取20年以上的產品)。
2. 抗通脹能力有限
問題:增額壽險收益固定,若未來通脹率超過3%,實際購買力可能縮水。
對策:需搭配浮動收益資產(如股票基金)對沖,但風險增高。
三、法律與稅務風險
1. 資產歸屬不明確
缺陷:增額壽險現金價值歸屬投保人,若發生債務糾紛可能被強制執行(年金險生存金歸屬被保人,部分司法案例中更受保護)。
2. 繼承復雜度高
若投保人(與被保險人為同一人情況下)身故時未完成減保,身故賠償金直接給受益人,但養老期間的減保資金可能被計入遺產(需配合遺囑規劃)。
四、操作門檻與心理挑戰
1. 需高度自律性
風險:自主減保易誘發“挪用沖動”(如用于子女購房而非養老),破壞長期計劃。
數據:調研顯示,非自動發放的養老資金被提前支取的概率增加40%。
2. 精算能力要求高
問題:需準確計算壽命預期、通脹率、減保節奏,普通消費者易低估風險。
示例:若按90歲壽命規劃,但實際活到95歲,最后5年可能面臨資金缺口。
五、產品設計局限性
1. 減保規則限制
常見條款:每年減保不超過已交保費的20%,或合同生效5年后才允許減保,靈活性打折扣。
2. 身故保障與養老目標沖突
矛盾:增額壽險本質是“壽險”,身故保額越高,前期現金價值增長越慢,側重養老需犧牲部分身故杠桿。
解決方案建議
1. 混合配置:
用增額壽險覆蓋60-80歲階段的靈活支出(如旅游、醫療),搭配年金險覆蓋70歲后的終身現金流。
2. 設定支取紀律:
與家人或顧問約定減保額度(如每年不超過現金價值的4%)。
總結:什么情況下可用增額壽養老?
短期備用:對長壽風險不敏感(如家族壽命較短)。
高凈值人群:已有充足資產,增額壽作為現金流補充。
過渡期規劃:50歲以下人群,未來可追加年金險或延遲退休。
謹慎選擇:若年齡較大(55歲以上)、預期壽命長、無其他穩定收入來源,優先選擇年金險。
[聲明]素材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如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從本公眾號轉載文章至其他平臺所引發的一切糾紛與本平臺無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