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陽明心學的哲學理論中,世界觀是“萬物一體”,人生觀是“做圣賢”。
理論上說,人人皆為圣人后,人若把自己之外的萬物當成自己的一部分,便能如圣人一般,達到真正“萬物一體”。
王陽明心學中的“立志”只有一個,就是“做”圣賢,而非“成”圣賢,強調的是實現價值,而非追求功利。
做圣賢,需要去做立德、立功、立言的事情。
立德是為善,立功是為人民服務,立言是創建并堅守自己的價值觀。
圣賢和普通人有什么區別呢?
王陽明認為,重要在于是否對遇到一切有敬畏心。
同樣是格物,格出來的結果不同。這其中更重要的是,圣人比普通人有更多格物的機會和氣運。
比如舜如果沒有一個要謀害他的父親,就不會了解和父親那種人相處的正確方式;周公如果沒有遇到流言,就不會明白如何處理流言。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日課21天》的作者度陰山提到,有意識地訓練自己,這件事要被放在平時。得到事物,是否欣喜;失去事物,是否痛苦;被人夸贊,是否興奮;被人無端批評,是否不舒服。
貫穿平時的修心練習,遇到大事時才更有鎮定自若的底氣。
這也是王陽明心學中所提到的“萬物一體”,人生在世只有一件事——格物的體現。
如果你已經在每日練習格物,怎樣判斷自己與圣賢之間的區別?如何確定自己在成長,而非原地踏步或是退步?
在王陽明《傳習錄拾遺》一文中提到,“凡動心忍性,增其所不能者,正吾圣門致知格物之學,正不宜輕易放過,失此好光陰也。”
也就是說,人生在世,所遇越多,格物的機會越多;遇到壞事不回避,不抱怨,全當作修行的機會,那么離圣賢便越近。
在每時每刻的自我覺察中,遇到事情之后,無論事情有沒有被解決,內心都感覺增加了些“東西”,這“增加的東西”就是“增其所不能者”。
可以增加些什么呢?
1. 得到以前不具備的能力。
2. 心志更加堅定。
3. 性情更加堅忍。
如果你能夠說出自己增加的這3項究竟是什么,那便是成長了。
希望我們每時每刻都能處在正念之中,都能收獲滿滿。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