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1974-1984年發行的紀特郵票沒有打折的,而且價格不菲,尤其是1980年之前的郵票,平均下來每套都要上百元,這是為什么?
首先,集郵的環境與現在不同。
之前受到大環境影響集郵者應該很少,直到1978年郵票題材有了一些變化,出現了很多年未見的小型張,要知道上一枚小型張還是1964年10月1日發行的建國15周年,竟然過了14年才恢復發行小型張--科學大會,要知道小型張就是針對收藏而生的。而且在這一年,出現了奔馬、工藝美術、藥用植物等這些已經十幾年未見過的題材,由此可以推斷,政府對集郵活動開始松綁。
1980年《集郵》雜志復刊,這也意味著集郵被再次推崇了。
這時候全國的集郵者一年比一年多,而且以中青年為主,從小學生到大學生,從企業廠礦到機關干部,可以說達到了全民集郵的盛況。
總而言之,那個時代集郵是發展的,上升的,而且集郵人口成年輕化,雖然大家沒有多少錢,投資意識淡漠,但架不住人多,每人購買一套票,這需求量就不得了。
第二,銷售方式和現在有很大不同。
1984年以前全國沒有新郵預訂,沒有網絡,媒體也不發達,郵票何時發行絕大多數人并不清楚,甚至有的枚數多的套票還是分幾次發行,能否買上新郵全靠運氣。
全國各地郵局普遍還沒有設立專門的集郵柜臺,紀特郵票銷售就是放在寄信柜臺,也就是說有可能你去寄信,所購買的郵票就是當年發行的JT票,這樣一來,郵票的消耗得到了保障,要知道七八十年代通信量是非常巨大的,郵票的消耗量驚人。這些是日后大幅度升值的一個重要前提。
第三,發行量較少。
1984年以前的紀特郵票發行量并不是以滿足集郵者需求而設定,而是為了滿足通信需求。
如果一套票每枚都是8分,發行量一般不會少于500萬,大多數都是1000-1500萬,甚至2000萬,這個量現在看起來并不少。但當時的通信需求量非常大,即使這么大的量,放在寄信柜臺不久就賣完了。
而一些非常用面值如40分、50分、60分、70分、80分,發行量就要少得多,而且這些面值多出現在4枚以上套票中,一些涉外題材的2-3枚套票也經常出現國際郵資,這些高面值的郵票通信中使用的比較少,所以發行量也會更少,一般100-250萬。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筋票效應,一套票中高面值的價格會比其他幾枚加起來還高,就是因為發行量少,再加上有部分消耗,存世量也就更少了。
而到了1985年集郵總公司成立,全國普遍實行新郵預定,本質上和現在的郵票預訂沒有區別,只不過當年不用預交一年的費用,每次取票直接付款購買。
所以1985年后郵票發行量暴增,套票最低量從1984年的398萬漲到了709萬,而小型張從最低103萬漲到了291萬,發行量翻了一倍。可想而知,1985年及以后的郵票,就是設計的再好,題材再好,價值肯定不如前面的了。
第四,集郵者的補郵行為使得老郵價格越來越高。
第一點就提到集郵者是日益發展的,到了80年代后期郵票預定量已經超過600萬套,郵票發行量也更多了。很多新入坑的集郵者肯定會去購買之前發行的郵票,但之前的郵票發行量原本就很少,再加上多年的消耗存世量就更少了,而購買者眾多,自然水漲船高,價格越來越貴。
80年的生肖猴票就是這樣炒起來的,后面的11個生肖都有了,肯定會有不少人對首個生肖有購買欲望,再加上這時郵商開始出現,甚至海外資本都來分一杯羹,早期JT、編號、文革、老紀特等開始輪番上漲,尤其是以1980年及其以前的JT和文革票價格炒的最高。
其實老郵之所以升值這么多,總結一下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再加上當時的銷售政策。
尤其是1985年以前,沒有預訂,郵票直接放在寄信柜臺銷售,任你多少發行量,都能給你消耗了。當年沒有打折批發給郵商這樣自廢武功的損招,相對來說郵票的行情是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
其實這樣的銷售辦法現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還在沿用,也沒幾個國家和地區會把郵票分為集郵郵票和普通郵票,甚至幾年前,郵政為了利益最大化,禁止使用紀特郵票通信、寄包裹,這些政策雖然短期內保證的郵政的最大利益,但長期來看只能使新郵成為雞肋,對于集郵事業的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
老郵的升值過程顯然是無法復制的,但只要郵政痛定思痛的對郵票銷售制度進行深度改革,杜絕新郵打折應該問題不大,就看郵政舍不舍得這些眼前的利益了。
來源:郵海浮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