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一回不容易,盡早落袋為安是老板們共同的選擇,但對于上市公司新易盛的6個創始人來說,過早落袋44億,卻讓他們把腸子都悔青了。
這是新易盛上市之初7個創始人的持股情況。
如果一直堅定地持有到現在,按照新易盛目前969億的總市值,7人中已誕生兩個百億富豪,而其余5個人也會身家不菲。
然而,7人中只有黃曉雷一人一股未賣堅守到了現在,而另外6人則都不同程度的落袋為安了,有4人甚至早已清倉。
從時間來看,清倉的4個人都是在2023年以前就把股權賣光了,而新易盛的股價是從2023年才開始暴走的,完美錯過。
錯過了多少,簡單一對比就能得出,4人合計套現了約29.5億,而同樣的股權留到現在的市值則高達266.5億,少買了237億。
另外兩個創始人高光榮、Jeffrey雖然沒有清倉,但此前的減持也賣早了,粗略測算二人少賺了77億。
總體算起來,6個創始人確實落袋了44億,但也錯失了314億,這個數字足以讓他們悔青好幾條腸子。
其實,懊悔的背后,真正讓人惋惜的是中國資本的急功近利,都說要做立足長遠,要做百年企業,但從新易盛來看,幾個創始人連10年內的發展都等不及。
新易盛主營光模塊,簡單說就是光通信中負責光電信號轉換的部分,2016年上市的時候,正好是AI在世界范圍內開始成為熱點的時候,那一年,機器人阿爾法狗戰勝了世界圍棋冠軍。
雖然AI的大量商用是幾年之后的事情,但作為光通信行業的企業,不可能不明白AI的基礎是數據,數據的傳輸就需要大量的光通信模塊,新易盛必有大局可謀。
近日新易盛剛公布了2024年業績預告,預計全年凈利潤30億,同比暴增300%,這正是得益于2024年全球AI數據中心的海量建設,而那幾個清倉的創始人由于太急躁,已經沒機會分享這波盛宴了。
從新易盛上市以來的利潤趨勢圖來看,新易盛的發展提速是從2019年就開始的,也就是IPO剛滿三年后。
而幾個創始人的起賣時間也就是從2019年就開始了,急不可耐啊,把落袋為安的倉促演繹得淋漓盡致。
值得一提的是,創始人之一的高光榮還因賣得太急,以至于違反了限制減持規定而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并處罰,累計罰沒了3100多萬。
而賣得太急的高光榮,也正是新易盛最主要的創始人。
我國光通信設備和技術目前在全球的領先得益于早知早覺,70年代全球第一根低損耗光纖被研制出來的時候,我們也開始了同樣的研究。
1977年,世界上第一次光纜通信現場試驗成功,這標志著全球開始進入了光通信時代,而我國在兩年后也完成了同樣的現場試驗,成為全球為數不多掌握了光通信核心技術的幾個國家之一。
1982年,武漢市話網采用光纖通信的成功,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了光通信時代,幾乎與歐美發達國家同步。
然后1986年,我國開始了“八橫八縱”的大容量光纖通信干線傳輸網的建設,一時間全國各地涌現出很多光通信廠,其中就有四川的樂山無線電廠光通信分廠。
1989年,從成都無線電機械學校畢業的高光榮就進入了樂山的這家通信分廠當技術員,并開始與光通信打交道。
光纖骨干網建設是個大工程,從1986年開始,一直持續到2000年10月才完成,歷時15年,累計投資超過170億。
這么多錢,當然需要些人來掙,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98年,在通信廠干了多年的高光榮憑借自己積累的資源在成都注冊了一個光通信電子公司,開始代理銷售光通信設備。
高光榮干代理的時候,雖然已經進入了骨干網建設的尾聲,但由于總蛋糕本來就大,還是成功賺到了第一桶金。
到了2004年,各地光纖支線建設進入高峰期,高光榮借機由代理切入了自主研發、生產領域,與人合伙成立了光盛通信。
光盛通信也就是如今上市公司新易盛的名字中“盛”的來源。
光盛通信成立一年后,一家叫易杰龍的光通信公司也誕生了,主營業務與光盛通信一樣,也就是新易盛的名字中“易”的來源。
兩家公司都在成都,主營業務又一樣,互相競爭不如彼此合作,于是2008年,兩家公司合二為一,就有了如今的新易盛。
這一次合并,只產生了前面提到的7個創始人中的5個,直到2011年設立股份公司的時候, 7個創始人才聚齊。
之所以把后加入的二人也當成創始人,因為他們對新易盛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美國籍的Jeffrey。
Jeffrey在美國當地公司當了多年的銷售總監,他的加入為新易盛開拓海外市場奠定了基礎,2015年,新易盛海外營收占比已經超過40%。
然后2016年,新易盛成功登陸創業板。
看起來新易盛的發展節奏穩而有序,并沒有什么需要逃離的硬傷,不過,作為聽起來美好的創始股東的分紅收益確實說不上豐厚。
2016-2023年,新易盛雖然一共盈利32億,但受制于規模擴展的需要,分紅并不多,僅有4.6億,只占了利潤的14%。
以7個創始人中持股最少的韓玉蘭為基準測算,韓玉蘭持股3.65%,按比例能分到1679萬,平均到8年,每年也就210萬。
韓玉蘭的股權全部清倉的套現所得有4.36億,如果一直按照每年210萬分紅的攢法,需要207年。
再看同樣清倉的持股排第二的胡學民,13.31%按比例每年能分得765萬左右,要湊滿胡學民清倉套現獲得的16.5億,需要215年。
兩個創始人股東的例子已經證明了一個問題,不管企業有沒有硬傷,靠分紅確實沒有套現來得快。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AI市場的不斷擴大,新易盛的營收和利潤雖然會增加,但研發和擴產的投入也會不斷增大,未來分紅同樣不會太多。
所以,幾個創始人果斷選擇落袋為安,只是,他們跑得太急,沒想到大豐收的機會還在后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