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的這段時間,許賓的手幾乎就沒停過。來找他買花燈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為了讓大家都能買到喜歡的花燈,最近他每天都要從早上7點,忙到晚上的12點多,“做客服接單、安排生產(chǎn)、處理售后,再加上我自己也是生產(chǎn)主力,真的是忙到腳不沾地”。
雖然忙碌,許賓臉上的笑容卻沒停過,“現(xiàn)在的年味是越來越濃了,很多人都會來買這種非遺花燈,我們團隊只有十幾個人,但今年的銷售額已經(jīng)有好幾百萬元了”。
12歲那年,許賓第一次在一個大型活動上看到完整的無骨花燈,“不需要用木質(zhì)骨架,只用紙張粘貼結(jié)合,花紋全部用繡花針刺出來,燈光從孔隙透出,燈體剔透”,年幼的他已然被這種傳統(tǒng)技藝所吸引。
但那時候,做花燈被母親認為是不務正業(yè)的表現(xiàn),許賓只能偷偷地學。長大后,靠做花燈無法養(yǎng)活自己,他只好在上班的同時,利用休息的時間做花燈。直到2016年,他憑借著多年的積累,正式被評為“東陽無骨針刺花燈制作技藝”傳承人,無骨花燈開始被越來越多人看到,他終于可以靠“做花燈”謀生。
如今,許賓不僅靠著賣花燈養(yǎng)活了全家人,還培養(yǎng)了一個十幾人的小團隊,一年能夠創(chuàng)造幾百萬的銷售額,還拿下了淘寶神店榜非遺手工燈彩店鋪榜回頭客榜TOP1,賣出去的花燈數(shù)量多到難以統(tǒng)計。
正值春節(jié),又到了花燈訂單量最大的時候,他又額外招了一些兼職,希望能夠滿足更多人的需求。
從春節(jié)忙到元宵
春節(jié)掛花燈的習俗,源遠流長。
早在漢代,人們便在元宵節(jié)點燈祭祀天神,祈求風調(diào)雨順;唐代,燈會成為全民狂歡的節(jié)日,長安城內(nèi)“火樹銀花不夜天”;宋代,花燈技藝達到巔峰,《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都城汴京的燈會“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明清時期,花燈習俗普及到鄉(xiāng)村,成為祈福納祥的象征。
到了現(xiàn)代,花燈已然成為春節(jié)的重要裝飾,代表著人們對新年的期盼與祝福,無論是家庭還是街道,又或是寺廟和商場,都早早掛上了花燈,迎接春節(jié)的到來。“這個時間點也是我們一年中最忙的時候,一直到元宵節(jié)之后,花燈的需求才會慢慢減少。”許賓告訴我們。
在許賓的家鄉(xiāng),浙江省東陽市畫水鎮(zhèn)許宅村,幾乎人人都會扎花燈,春節(jié)期間當?shù)剡€會有一種特殊的舞龍運動,俗稱“板凳龍”,板凳龍的每一節(jié)板凳上都扎有花燈,這些花燈大部分都是由當?shù)卮迕褡孕兄谱鞫伞T谠S宅村,幾乎人人都會扎花燈,這種技藝在當?shù)卮鄠鳌?/p>
許賓至今還記得第一次看到板凳龍花燈的場景,那是2000年,村子里久違地舉辦了大型年度活動,村民們肩抬橋燈板、手拉走線,迎燈間,人物造型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12歲的他一下子就被無骨花燈的技藝所吸引。
“以前看到的都是殘破的碎片,燈籠上會有密密麻麻的針孔,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是干什么的,那年看到了完整的板凳龍我才明白,原來針孔是用來透光的,當時我就被這種無骨花燈的手藝震驚了,想學這門技術(shù)。”許賓回憶道。
母親卻不理解他,一心希望他能好好讀書,在母親看來,做花燈就是不務正業(yè)。在那個年代,家家戶戶都會做花燈,但沒人能靠花燈吃上飯,都是自娛自樂罷了。許賓只能趁母親扎花燈的時候,在她身后偷偷學,跟著村里的老藝人學。
上大學的時候,他學的是市場營銷,但他心思始終都在花燈上,還利用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去仙居、義烏等多個地方考察當?shù)責o骨花燈的工藝,進而提升自己技術(shù)。大三那年,他制作的針刺無骨花燈獲得了長三角“迎世博”扎燈大賽的金獎,母親終于不再反對他學扎花燈。
6年,等待一個時機
即使沒有母親的反對,大學畢業(yè)后的許賓仍然沒有從事花燈行業(yè)。
“不是你喜歡一件事情,就要去從事這個行業(yè),有時候人會‘餓死的’。在各方面的機遇都沒有成熟的情況下,你只能先養(yǎng)活自己,再抽精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在這個過程慢慢等待時機,到各方面比較成熟的時候,再回來以愛好謀生。”許賓告訴我們。
2010年,他大學畢業(yè),賣過豬肉,做過超市店長,工作很忙碌,只能抽空閑時間扎花燈。每次放假的時候,別人忙著全世界旅游,他則一門心思都撲在花燈上,花燈就是他遇見困難時的精神支柱。
在那些花燈無人問津的年歲里,他幾乎是憑著一腔熱血,挽救了村里差點失傳的針刺無骨花燈技藝。扎花燈的技術(shù)復雜難學,學了也不賺錢,到了許賓這一代,村里會扎花燈的年輕人寥寥無幾,當?shù)氐臒o骨花燈技藝一度開始斷層,漸漸沒了往日熱鬧的景象。
但許賓不僅學會了無骨花燈的技藝,還通過學習改進了花燈的制作技藝,豐富了花燈的形狀,擴展了花燈體積,強化了花燈耐力,讓傳統(tǒng)的花燈也漸漸變得精致。
他的努力沒有白費,2016年經(jīng)東陽市非遺保護中心評審,許賓成了東陽市最年輕的非遺傳承人。
從那年開始,花燈逐漸開始被越來越多人看到,許賓開始教別人做花燈,舉辦研學活動,專門接待對無骨花燈感興趣的人,教他們簡單的扎花燈技藝,“一個人賺10元錢,一年可以接待十幾萬人”。
2017年,澳門當?shù)氐膶W校還邀請他去傳授針刺無骨花燈的制作技藝,他還為此專門設計了一款簡易花燈:燈罩是一個長方形的箱體、用一張紙片折疊而成,上系細繩,下垂流蘇,簡單易學。許多孩子在完成后都在感慨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許賓也在活動結(jié)束后接受了澳門蓮花電視臺的采訪。
直到2020年,疫情暴發(fā),大部分人無法出行,許賓的研學活動只能暫時停下來。“當時我需要找點事情做,于是干脆把我做好的燈籠放到網(wǎng)上賣,沒想到還真有人買。”許賓感慨道。
在此之前,他只知道自己的花燈做的很好,但技藝復雜,定價不便宜,他一直不確定是否真的有人愿意買單,直到那天有人花了一萬多元拍下了他上架的第一個商品。震驚之余,許賓馬上意識到,“花燈是可以變現(xiàn)的”。
做小而美的生意
第一盞花燈的成交給了許賓信心,他陸陸續(xù)續(xù)將做過的花燈上架到淘寶店鋪。為了讓更多人能買得起,他還將店鋪的大部分產(chǎn)品定價在幾百元到幾千元之間。
他的定位也非常精準。“做燈具最有名的是四川自貢和廣東佛山,四川自貢的傳統(tǒng)花燈大部分都用在了大型商場和景區(qū),廣東佛山的燈具偏現(xiàn)代化,我們主打的就是非遺手工,獨一無二,精致典雅。”許賓說。
2020年前后,隨著漢服文化興起,相關(guān)配飾的生意也逐漸走紅。這些喜歡漢服的人逐漸也關(guān)注到了魚燈,魚燈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寓意“年年有余”,與漢服搭配,不僅美觀,還富有文化內(nèi)涵,拍照也好看。
2021年初,有漢服愛好者找到許賓,詢問他能否做特定款式的魚燈,他覺得很新穎,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和媽媽一起,摸索出了一套做魚燈的模板。他做的魚燈耐看又耐用,第一個訂單發(fā)出后,源源不斷地有人找他做類似的魚燈。
后來更是不斷地有人拿著圖來找他,他陸陸續(xù)續(xù)做過仙鶴燈、羊角燈等各種各樣的款式,為了讓做出來的無骨花燈更加精細,他還特地去學了CAD繪圖軟件,“從網(wǎng)上找視頻學,向身邊人請教,前前后后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
在許賓看來,時代不斷進步,要讓無骨花燈走進年輕人的世界,無骨花燈本身也需要不斷迭代,不能只停留在傳統(tǒng)形式,要不斷結(jié)合新的趨勢,用現(xiàn)代的方式傳承傳統(tǒng)文化,比如嘗試新的材料,設計更符合年輕人喜好的新圖案。許賓喜歡戲曲,他經(jīng)常將戲曲的元素加入作品,這也讓他的燈別具特色。
如今,喜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經(jīng)常有人勸他,可以多請一些人,把生意規(guī)模做的更大一些,但他卻總是堅持守著現(xiàn)在的小作坊,“平時我要兼顧的事情太多了,除了日常瑣事,扎花燈,我們團隊每個師傅做的燈都要經(jīng)過我檢驗一遍,才能發(fā)出去。擴大規(guī)模之后,很多事情就兼顧不了”。
如今,許賓帶著只有十幾個人的小團隊,已經(jīng)將淘寶店鋪做到了淘寶神店榜非遺手工燈彩店鋪榜回頭客榜TOP1,一年能賣出幾百萬元。相較于賺更多的錢,當下的他更想做好手里的這盞花燈,傳承當?shù)責o骨花燈工藝的同時,把工匠精神傳承下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