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50年6月25號,朝鮮戰爭爆發。
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攻入朝鮮,一直打到鴨綠江邊,值此危急關頭,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國黨和政府以非凡的氣魄和膽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
1950年底,第二野戰軍三兵團12軍從重慶出發,1951年3月下旬,他們入朝參戰。隨12軍來到朝鮮的,有年輕英勇的戰士,還有多才多藝的文工團成員,花腔女高音歌唱演員胡德琴就是其中之一。
胡德琴,1949年底,重慶解放以后報考了12軍文工團,當時他17歲,是四川省立重慶女子師范學校音樂科二年級的一名女學生。她的藝術天分很高,經常扮演女主角。還沒有等到上演,胡德琴和部分同志又被抽調到文工團三隊,也就是歌舞隊。也正是因為進了三隊,胡德琴得以成為入朝的12軍文工團隊伍當中的一員。
12軍進入朝鮮境內最初的20多天,基本上每一天都有夜行軍。敵機經常來襲,為了減少傷亡,行軍大多選擇在夜間,一開始他們一夜可以行軍六七十里,后來增加到一夜,走八九十里最多的一夜,曾經走了120里,所到之處不是荒野,就是廢墟。
一日晚上有車,計劃把重傷員轉運回國,而輕傷員留在野戰醫院治療,當時重傷員們非常不情愿被送回國治療,輕傷員們天天盼著返回前線繼續戰斗。對于很多參軍不久的文工團員來說,這是最初的戰火洗禮,他們在參與送飯送水,照顧傷員飲食的過程中,近距離的感受到了指戰員們英勇無畏的精神。
在金城坑道戰期間,文工團經常到陣地上去慰問部隊,有關規定要求文工團員只能下到團,因為團以下的陣地上到處都是敵人的封鎖線,危險太大,文工團員來時,團領導會使情況安排接通前線的電話,由女文工團員對著電話朗讀手掌和祖國人民的慰問信,并且表演幾個說唱小節目。
可是文工團員們并不滿足于僅僅這樣隔空鼓動,他們總是軟磨硬泡,想方設法想走入營連,排,在戰斗間隙,有的文工團員甚至爬進最前沿的貓耳洞,傳達首長的慰問,送去來自祖國的關懷,把文藝送到前線。
比如描寫金城防御戰期間一場戰斗的歌曲叫《鄧翔麟》,贊頌了英雄王克勤連的班長鄧翔麟突擊爆破與敵人奮戰的英勇事跡,鄧翔麟所在的106團就是后來在上甘嶺戰役中戰斗到最后勝利時刻的部隊。
二
人們常說朝鮮戰場,沒有什么前方后方,隨時隨地面臨著生死考驗。
在第一階段,12軍文工團遭遇美軍飛機轟炸。西南軍事政治大學畢業的溫風馳,積極的請求任務送情報到前沿之地,在完成任務返回營地的時候遭到敵機轟炸掃射,不幸中彈犧牲,而他心愛的小提琴也被炸成了碎片,這是12軍文工團在朝鮮犧牲的第一位團員。
而當年9月遭遇的第一次空襲,對12軍文工團而言是一次更大的創傷。
當時在準備國慶節迎接祖國人民慰問團的演出下,部隊的文工團團員紛紛返回駐地。這是一個離12軍指揮部很近的山溝,一開始為了安全起見,軍首長特別只是把軍部直屬工兵營的駐地騰出來,給文工團這個地方綠樹成蔭,很隱蔽,山下有一條小河,流水清清。郁郁蔥蔥的文工團在山腰的綠樹之間拉起了排練旁,29號早飯以后,各個節目組都在忙著排練,當時鐘文龍在山溝里的掩蔽部排練表演唱阻擊戰之歌,小歌劇《一門火箭筒》。節目組也正在排練,棚里忙碌著,編劇簡作曲,楊曉勇一邊指導排練一邊修改。忽然,敵機來襲了,一陣狂轟濫炸,排練棚頓時燃起了熊熊大火。一發火箭彈襲來,節目組的七位同志當場犧牲。
根據文工團員王婷后來回憶說,現場慘不忍睹,楊曉勇的面部完全淌滿了鮮血,戰友們不忍心看著他的鮮血流淌,不停地像平時處理傷口一樣,紛紛拿出自己的毛巾來堵在他臉,大家完全不能接受他已經犧牲的事實。
楊曉勇參軍前是大學音樂專業三年級的女生,很有才華,遇難之前不久,組織上曾派他回國去中央音樂學院進修,卻因為他本人水平早已達到課程培養目標,被老師特批免修課程而歸隊。驟然失去她成為文工團員們永遠無法釋懷的悲痛。
但是文工團的戰斗,一直是打不垮的,大家忍著悲痛掩埋好犧牲的戰友,迅速補充演員,日夜加緊排練。敵人的仇恨,化為力量繼承先烈遺址的演出。12軍軍黨委頒發了一面錦旗上印著“戰斗的文工團”六個大字,觀看演出的祖國慰問團的同志們非常感動,不約而同的說,這場演出令人終生難忘。
三
抗美援朝不僅有戰斗的壯歌,還有友誼的樂章。
中國人民志愿軍文工團表演了大量謳歌中朝友誼的文藝作品,其中有兩部合唱作品讓胡德琴終身難忘。第一部是以英雄戰士任平昌的名字命名的歌曲。
1952年春耕時,由于朝鮮中青年很多人都參軍上了前線,農村地區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孩子,勞動力極其缺乏,為了解決朝鮮人民占位置,用12軍派出戰士幫助春耕人平常所在的連隊,當時奉命在距離前沿陣地30余里的白一珊構筑工事,他主動請纓擔任幫助朝鮮人民春耕的突擊隊隊長,幫助金大娘家搶種。
5月1號中,任平昌等三名志愿軍正在農田耕作之際,敵人的一排炮彈呼嘯而來,他不顧個人安危,幫助同志們找地方隱蔽時,自己被彈片擊中,壯烈犧牲。1953年3月1號任平昌烈士被追記一等功,獲得二級“愛民模范”光榮稱號。
12軍文工團根據這個故事創作了歌曲《任平昌》,為了表達對英雄的懷念和景仰之情。朝鮮人民回贈中國人民一首歌曲《我們親愛的任平昌》。歌詞寫道:“如今已是秋收時光,這是你用血澆種的稻谷、高粱。一棵棵長得又肥又壯,我們要把它留作種子撒在全朝鮮的土地上,讓你的名字遍地流芳”。
另外一首讓胡德琴終生難忘的歌曲,譬如作家管樺,作詞作曲家張文綱譜曲的故事大合唱《飛虎山》。
飛虎山阻擊戰是抗美援朝戰爭中38軍的一場著名戰役。大合唱《飛虎山》里呈現阻擊戰中的一段友誼佳話。志愿軍在飛虎山上戰斗了五天五夜,已經三天沒了補給,朝鮮人民冒著大風大雪,冒著槍林彈雨搶著上山給志愿軍送飯。一位朝鮮母親一心要把飯送上山,把一歲多的孩子放在山洞里。一個志愿軍戰士上山途中,半路上忽然聽見孩子的哭聲,循聲而去,他發現了山洞里沒人照看的孩子,就把孩子抱上山,以確保孩子的安全。最終,朝鮮母親在山上找到了孩子,欣慰地發現,小寶寶正在志愿軍叔叔的懷抱里。
這部接近于清唱劇的故事大合唱。包含了多個人物,他們以富有個性的音調,洗煉簡潔的技法,歌頌了志愿軍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又突出了中朝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12軍文工團表演《飛虎山》大合唱時,胡德琴扮演朝鮮母親角色,是整部作品中唯一的女聲獨唱。那音樂的生命力持久而強大,讓晚年的胡德勤每每捧起樂譜,都能頓覺時光穿越戰場上的一幕幕,仿佛回到自己的眼前。
1954年4月,12軍文工團回到祖國,歷經三年戰火的洗禮,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的種子,深深地融入這群最可愛的人的血脈。他們將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歷練,視為自己人生的光源,把傳承偉大抗美援朝精神作為畢生的理想和信念。
志愿軍文工團的光輝歲月,唱出了他們英雄豪邁的青春之歌。
參考資料:《國家文化歷史》
知生命之意者,可承生命之重。
hi~這里是青州從事,熱愛你的熱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