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有人@我,問:"馬老師,聽說深度求索(Deepseek)公司搞了個會計大模型,能自動做賬、出報表、寫分析,咱們會計是不是要失業了?"
這話聽著耳熟——二十年前有人說ERP系統會干掉會計,十年前說財務共享中心會讓會計下崗,現在又換成AI大模型。每次技術浪潮打過來,總有人急著給會計職業寫訃告。可咱們這行活了兩千多年,從結繩記事到復式記賬,從算盤到云計算,啥場面沒見過?
一、工具越先進,淘汰的是"不愿變革的人",而不是"擁抱變革的人"
記得工業革命初期,英國紡織工人怒砸珍妮紡紗機,覺得機器搶了飯碗。結果呢?紡織業規模擴大十倍,從業者收入翻了三番,只是原先只會手工紡線的"舊工具人"被淘汰,懂機械原理、會調整參數的"新技術工人"成了香餑餑。
今天的會計行業也在經歷類似的進化:
基礎核算崗(貼發票、錄憑證、對賬):就像當年的手工紡紗,90%工作將被AI取代。
管理會計崗(預算分析、成本管控、績效評價):AI是助手,但決策必須靠人腦。
戰略財務崗(資本運作、并購重組、風險管理):AI連門都摸不著,這是高階手藝人的舞臺。
看看Deepseek公開的案例:某企業用大模型自動生成合并報表,時間從3天縮短到2小時。但細看流程發現——系統能合并數據,卻解釋不了子公司異常波動;能生成附注,但說不清商譽減值的判斷邏輯。說到底,AI能把數字理清楚,但讀不懂數字背后的"人間煙火"。
二、AI不會讓會計消失,但會讓會計分化
牛津大學最新研究預測:到2030年,全球基礎財務崗位減少40%,但管理會計需求增長120%,財務BP(業務伙伴)崗位增長200%。這組數據告訴我們:
1、核算型會計:就像ATM取代銀行柜員,RPA+AI必然替代簡單重復勞動。
2、管控型會計:從"數豆子的人"變成"種豆子的人",業財融合成為必修課。
3、決策型會計:CFO要進化成"企業軍師",用財務數據重構商業模式。
舉個真實的例子:某零售企業用AI系統自動完成采購付款全流程,原先10人的應付賬款組縮減到2人。但與此同時,新成立了數據洞察部,8名轉型的會計人員拿著三倍薪資,專門分析"為什么A供應商賬期長但毛利率高""如何用動態折扣優化現金流"等問題。
會計不僅僅是記錄數字的工作,更是企業經營決策的重要支撐。從這個層面來看,會計職業的核心價值是不會被Deepseek輕易替代的。
三、會計人的"諾亞方舟":四個不可替代的硬核能力
1、商業洞察力:AI能算出存貨周轉率下降,但只有人類知道這是新品研發失敗,還是渠道壓貨策略調整。
2、制度設計力:再聰明的AI也編不出"阿米巴經營報表",設計不出"合伙人利潤分成機制"。
3、風險預判力:系統能監控到應收賬款逾期,但嗅不出客戶老板澳門豪賭的潛在風險。
4、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還有一點很關鍵,會計工作涉及到大量的人際交往和溝通。會計人員要和企業內部的各個部門打交道,了解業務需求,提供財務支持;還要和外部的審計機構、稅務機關、投資者等進行溝通,匯報財務情況。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溝通,是會計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這恰恰是Deepseek這類人工智能難以企及的領域。
結語
每次技術革命都會重新定義會計,但從未消滅會計。想起《周易》里那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會計這個行當從結繩記事走到復式記賬,從電算化邁進智能化,變的永遠是工具,不變的是業財融合的智慧。當Deepseek們把我們從瑣碎的數字搬運中解放出來,真正的會計人終于可以抬頭看路——用財務數據解碼商業本質,用專業智慧創造企業價值。
記住:淘汰你的從來不是AI,而是那些比你更會用AI的會計人。會計從業者需要積極適應這種變革,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技能水平,以應對未來的挑戰和機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