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迪爾防務公司(Diehl Defence)于2025年1月31日的報道,德國聯邦國防軍裝備、信息技術和現役支持辦公室(BAAINBw)和該公司于2024年12月底簽署了一份合同,用于開發和批量生產IRIS-T Block II導彈系統。該合同通過IRIS-T項目管理辦公室(PMO)、BAAINBw和Diehl Defence之間的協調在很短的時間內敲定。德國是這一開發項目的牽頭國家,瑞典、西班牙和意大利也參與其中。BAAINBw代表這個多國財團簽署了合同。
新型IRIS-T Block II空對空導彈將配備新的導引頭、更新的電子設備和數據鏈路。(圖片來源:Diehl Defence)
2024年6月,德國迪爾防務公司(Diehl Defence)宣布,IRIS-T Block II將包含一個新的導引頭、更新的電子設備和數據鏈路能力。德國議會在2024年12月批準了該項目的融資,最終合同在2024年12月下旬簽署。Diehl Defence還披露了IRIS-T SLX防空系統的細節,該系統旨在對抗來襲的空射武器及其運載機。該系統在2024年6月的國際法協會柏林航空展上揭示,預計可以在50公里和30公里高度攔截目標。該系統預計將在四年內投入使用,具備與巡航導彈和直升機交戰的能力。
IRIS-T(紅外成像系統 - 尾翼/推力矢量控制)是由德國、瑞典、西班牙、意大利、希臘和挪威合作開發的歐洲短程空對空導彈。自2005年推出以來,已交付超過5,000枚,該系統目前為13個國家的空軍所使用。它被集成到多個飛機平臺上,包括歐洲“臺風”戰斗機、“鷹獅”、F-16、“龍卷風”、EF-18、KF-21和F-5E,并設計用于對抗飛機和來襲的空對空和地對空導彈。
IRIS-T是在德國統一之后發展的,當時西方分析人士研究了前東德空軍繼承的米格-29A戰斗機。這些飛機配備了蘇聯設計的R-73空對空導彈,其優越的機動性、偏離目標的瞄準能力和與當時北約使用的“標準”導彈AIM-9L/M Sidewinder相比的延長射程令專家感到驚訝。這也導致德國國防部進一步研究近距離空中交戰的持續相關性,盡管遠程探測和交戰技術取得了進步。模擬表明,由于現代飛機識別能力有限、涉及多國部隊的復雜空中情況以及交戰前需要視覺確認等因素,視覺距離的戰斗仍有可能發生。
這一認識在德國1989年決定退出AIM-132 ASRAAM項目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因為德國認為其專注于遠程交戰的理念已經過時。相反,德國尋求開發一種具有卓越機動性和近戰能力的導彈,這導致了與意大利、瑞典、希臘、加拿大和挪威合作開展的IRIS-T項目。1996年4月,Bodenseewerk Ger?tetechnik(BGT)與這些合作伙伴國家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MoU),德國為開發成本提供50%的資金。
最初的測試使用經過IRIS-T導引頭改裝的Sidewinder導彈進行。德國聯邦議院于1997年12月批準了該項目,德國出資46%,其次是意大利(20%)、瑞典(18%)、希臘(8%)、加拿大(4%)和挪威(3%)。2001年底,西班牙取代加拿大加入該項目,2003年,各合作伙伴國簽署了一份價值10億歐元的采購合同。全面生產于21世紀初開始,德國于2005年接收了第一批作戰導彈。
IRIS-T的發展是在德國統一之后,當時西方分析人士研究了配備蘇聯設計的R-73空對空導彈的米格-29A戰斗機,這些戰斗機是前東德空軍遺留下來的。(圖片來源:俄羅斯社交媒體)
早期的導彈只能從后方對準目標,但隨著“標準”AIM-9L Sidewinder的出現,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它引入了全方位對準,使其能夠從多個角度瞄準威脅。在福克蘭島戰爭(即英阿馬島戰爭)期間,命中概率提高到73%,但后來由于引入紅外反制措施而下降,如在第二次海灣戰爭中,有效率下降到23%。為了應對這種情況,現代紅外制導導彈,包括IRIS-T,使用成像紅外探測器,可以區分誘餌和實際目標。IRIS-T還集成了頭盔式瞄準系統,使飛行員能夠指定距離瞄準范圍高達90°的目標。與Python-5一樣,它具有發射后鎖定能力,使其能夠在飛機直接視野之外接擊目標。導彈可以通過多功能信息分配系統(MIDS)接收目標數據,并相應調整其軌跡。
IRIS-T是為近距離作戰、攔截和自衛而設計的,是一種“射后不理”的短程空空導彈,具有推力矢量控制和先進的紅外探測器。導引頭將焦平面陣列與機械掃描相結合,增強了對紅外誘餌和致盲激光等對抗措施的抵抗能力。該導彈的發射后鎖定(LOAL)模式和慣性導航系統允許在探測器初始視野之外對目標進行攔截。而且,該導彈的斜視角范圍為±90°,可以在0.5秒內對準發射平臺后面的目標。IRIS-T配備了由撞擊觸發的11.4公斤碎片彈頭或Ku波段雷達接近保險絲,以及能夠快速加速至3馬赫的推進系統,能夠在25公里范圍內攔截快速、機動的空中威脅,包括飛機和導彈。
德國仍然是主要運作國,最初訂購了1,250枚導彈,根據一項延長至2030年的框架協議,還額外訂購了1,280枚導彈。其他當前運作國包括奧地利(25枚導彈)、巴西(未知數量)、希臘(350枚)、意大利(444枚)、挪威(150枚,現已轉移至烏克蘭)、沙特阿拉伯(1,400枚,外加2024年訂購的150枚)、南非(25枚)、西班牙(700枚)、瑞典(450枚,包括用于地面防空的IRIS-T SLS)、泰國(220枚)和烏克蘭(未知數量)。該導彈已被集成到各種飛機編隊中,其中7個歐洲戰斗機國家中有5個使用它。挪威于2022年退役了其IRIS-T庫存,并將其導彈轉移至烏克蘭。未來的運作國包括匈牙利,它將該導彈集成到其JAS 39 Gripen MS20 Block II現代化計劃中,以及韓國,該國已在KF-21戰斗機上測試了IRIS-T,并于2024年5月宣布成功試射。羅馬尼亞也在IAR-99SM上對該導彈進行了試驗。
有幾個國家正在操作或已經訂購了基于地面的IRIS-T SLM和SLS變體。瑞典自2016年以來部署了IRIS-T SLS,而德國操作了一個IRIS-T SLM單元,另有五個訂單和兩個選項。烏克蘭已經接收了四個IRIS-T SLM系統,并計劃接收更多,挪威承諾9200萬美元購買一個單元系統。埃及操作了七個IRIS-T SLM系統,2021年批準了進一步訂購400枚導彈和10個IRIS-T SLX系統。奧地利、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荷蘭、挪威、斯洛文尼亞和瑞士已經下訂單或正在談判采購。
該導彈也是歐洲天盾倡議(ESSI)的一部分,德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挪威、比利時、保加利亞、捷克共和國、芬蘭、匈牙利、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參與。此外,IRIS-T的成本低于PAC-3 MSE(每單元約370萬歐元),因為據說德國每枚導彈支付約40萬歐元,占開發成本的46%。
德國仍然是IRIS-T的主要運作國,最初訂購了1,250枚導彈,根據一項延長至2030年的框架協議額外訂購了1,280枚導彈。(圖片來源:Army Recognitio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