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荔
編輯|路子甲
城市的每個角落都開始被團圓的氣氛籠罩。 在這股過年大潮中,卻有一群年輕人沒有踏上回家的列車。他們選擇留在城市的喧囂中,和寵物一起迎接新年的到來。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加入養寵大軍。《中國寵物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寵物數量達到約1.24億只,18-30歲的年輕寵物主占比超六成,其中25歲以下的00后占比超半數。
“你沒有愛了,你需要陪伴,養條狗啊!”這句馬薇薇2014年在《奇葩說》中的金句,十年后成了很多年輕人的生活現狀。他們試圖在和寵物的相處中,找到獨居生活的徹底依靠。
養寵的無奈:尋找無條件的愛
深漂3年的尹芝已經和家里打好招呼,今年不回去過年了。
去年春節回家后和父母的爭吵仍歷歷在目。在家短短幾天,尹芝覺得自己連吃飯速度都加快了,因為在飯桌上每多一分鐘都是煎熬。
今年下定決心不回家,也因為實在舍不得拋下自己的小貓咪在出租屋。去年回家找了上門喂貓,在監控里看見小貓孤孤單單的,心里挺不是滋味。尹芝當時就在想,無論如何明年我都要留在深圳和我的小貓一起過年。
尹芝養的貓咪(圖源受訪者)
在尹芝看來,自己一切行為都會演變為父母說教的由頭。大學期間尹芝有一段時間狀態很差,抑郁失眠導致偏頭痛。想和父母溝通去看醫生,但他們給出的回應是:“你就是手機玩太多,缺乏鍛煉。”慢慢地,尹芝覺得自己對他們無話可說。
雖然現在工作很累,但尹芝也極少和家里人抱怨。因為她知道爸媽的反應不會是安慰和鼓勵,而是第一步先指責她吃不了苦,一點點壓力就承受不住;第二步羅列考公考編的優勢,然后說“你要是當時聽我的讀師范,現在就輕松了。我都是為你好。”
“為你好”三個字,或許是中國家庭里出現最多的詞。很多 父母喜歡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干涉子女選擇,認為自己作為父母,就擁有對子女的主導權。
令尹芝感到有些悲哀的是,自己在養貓的過程中,也不自覺地沿襲了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
尹芝承認,自己剛開始養貓就是為了情緒價值。天天看著短視頻里粘人乖巧的小貓,終于沒忍住去市場買了一只,期待貓咪可以每天和自己“貼貼”。
社交媒體上,情緒價值拉滿的貓咪
但養貓沒有想象中那么輕松。每天下班回到家尹芝都被臭味轟炸,為數不多的下班時間要花大部分去幫貓咪清理身體和貓籠。有時候它還會半夜突然瘋狂跑酷和喵喵叫,弄出的聲響讓本來就睡眠淺的尹芝幾近崩潰。
不僅如此,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尹芝一抱起貓貓,它就會急著掙脫,有一次甚至還抓傷了她的手。尹芝發現,自己下意識對貓說的一些話正是自己為人子女最不想聽到,甚至給她帶來很多陰影的話。
“幸好貓咪聽不懂我說話。”
慢慢地她也不再勉強貓貓去做什么,也學著變得心平氣和。 貓貓掉毛了,就多打掃幾次衛生; 貓貓不喜歡抱抱,那隨它自己睡覺。 當她這樣做之后,貓貓反而和她更親了。她覺得是貓貓教會了她什么是無條件的愛和包容。
其實貓貓天然就能教會人怎么去愛。“嬰兒圖式” 概念指出,人類往往會對具有高而突出的前額、大大的頭、圓圓的臉、大大的眼睛、小小的鼻子和嘴巴等特征的嬰兒產生快速的反應,并愿意付出努力去照顧他們。貓咪恰好也具備這些可愛的特征。當人們面對貓咪時,也不由自主地產生積極情緒,想要靠近、照顧它們,甚至會不自覺地改變說話的語氣和動作,變得更加輕柔。
可以說,那些悉心呵護寵物的人,在付出時間與精力的同時,也從這段關系中汲取到了如同母嬰關系般原始而純粹的愛與依戀。
圖源:電影《流浪貓鮑勃》
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回避復雜的人際關系,轉而在寵物的依戀中尋求慰藉,也是出于情感需求的壓抑與無奈。
尹芝坦言,自己并非不愛父母,只是在與父母相處時,總感覺像穿著一件半干不濕的衣服,渾身不自在。她也曾無數次幻想過自己和父母其他人的父母一樣更開明、更溫柔。但她更慶幸的是自己現在已經經濟獨立,可以把自己再養一遍。
正如《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在接受采訪時提到的,“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依然選擇和他說再見;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個人,但依然慶幸他已不在你的生命中”。
養寵的糾結:
付出多少才算是不留遺憾
在北京的喜仔,從一個月前就開始盤算今年狗狗們的年夜飯菜譜。
回想起去年的春節,為了給自家毛孩子做一頓豐盛的年夜飯,喜仔除夕當天從早上十一點半一直張羅到下午四點半。但喜仔總覺得自己今年還可以做更多:營養可以更均衡,擺盤可以更漂亮,寵物們吃起來可以更開心……
喜仔去年給狗狗做的年夜飯(圖源受訪者)
“不留遺憾” 是喜仔始終秉持的養寵觀念。她不希望在寵物離世后,自己會因為未曾帶它們去過某個地方、沒給它們買過某件玩具或食物而后悔。所以,她總是竭盡全力地給予寵物們最好的一切。
這種觀念源于她曾經養過的一只小倉鼠。當時,喜仔沒舍得買一個好看的小別墅給它,在小倉鼠去世后,她一直耿耿于懷。
還有一只沒救活的小貓。雖然有醫院誤診等客觀原因,但喜仔始終認為,如果自己在養貓前能做好充分的功課,或許就能知道該去哪家醫院、采取何種治療措施,小貓或許就能得救。
這份自責也被延續下來,喜仔為了能更好地照顧寵物,她還主動學習了許多獸醫課程,避免因自己的無知而讓寵物受到傷害。
過年時,喜仔會盡量帶著寵物們一起回父母家。跨年夜,哪怕去父母家吃了年夜飯,也會在0點前回家,和它們一起守歲。
除了像過年這種節假日,狗狗們還見證了喜仔人生中的許多重要時刻。喜仔結婚時,為了讓狗狗們能參與自己的婚禮,她特意找了長途代駕,將狗狗們從北京帶到寧波,讓它們擔任 “伴郎”。
準備出發當“伴郎”的小狗(圖源受訪者)
婚后,難免會被催育,但喜仔表示暫不計劃生娃,“我其實不太喜歡小孩子,也覺得自己沒有那個自信能教好。”
有數據顯示,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寵物數量將超過7000萬只,而四歲以下嬰幼兒數量將減少到4000萬以下,寵物數量接近嬰幼兒數量的兩倍。
在對未來經濟預期信心不足的背景下,年輕人不得不精打細算婚育的各種賬。拋開生育帶來的機會成本,僅育兒支出一項,中國每個孩子 18 歲前平均需約 50 萬元直接養育成本,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是逼近百萬元。
一部分人選擇寵物,看似是在逃避責任,實際上卻是在當前社會環境下的無奈之舉。
對于已婚未育的喜仔而言,養寵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 “養娃平替”。現在,她的小家庭雖然只有夫妻二人,但加上五只“毛孩子”,卻也顯得溫馨而完整。“我很喜歡看小狗吃飯和開心的時候,它們高興我也高興。”
喜仔的“結婚照”:
兩個人,兩只狗,三只貓組成的小家庭
養寵物自然離不開經濟上的投入。喜仔透露,她家狗狗平常每月的花費至少在 3000 元以上,其中餐飲支出占比較大,因為平時狗狗們吃的是凍干、罐頭等,這會比自煮的熟肉成本要高一些。
今年春節,寵物經濟市場更是一片火熱。正如人類擁有“過年三件套”,小貓小狗也有屬于自己的“三件套”——洗護美容、穿新衣、吃年夜飯。市面上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的寵物年夜飯套餐,逐漸成為了年輕人的“新年貨”。
淘寶上寵物年夜飯熱度飆升
喜仔今年還玩出了新花樣,把自家貓狗照片做成了吧唧大小的冰箱貼盲盒,準備將寵物“抽卡”作為春節和親朋好友相聚時的小游戲。
新的一年,喜仔的心愿是:一是希望自家毛孩子活得久,二是希望自己活的比它們更久。“因為我一直覺得很難找到一個人去承接他們,并讓他們至少維持現在的生活質量,包括我老公。所以我還是希望我可以活得久一點,照顧它們久一點。”
養寵的掙扎:家庭和自我的拉鋸
去年過年的時候,寧檸因為養貓的事情和家里人吵了一架。
老一輩的人總是覺得養寵物不衛生,貓可能會帶來寄生蟲之類的臟東西,讓寧檸最好把貓賣掉。寧檸理解家人這樣說是出于擔憂,但她同樣無法接受因為家人的反對就拋棄自己的貓咪。
寧檸的貓咪們陪伴她度過了許多艱難的時光。已經畢業兩年的寧檸,實際上工作時間加起來只有一年,因為經常干著干著就失業。前段時間的寧檸,在忙著搜集資料去執行局,因為她辛辛苦苦工作了五六個月,卻遭遇老板跑路,一分錢也沒有拿到。
但只要一睜眼就能看到貓貓在旁邊睡著,回到家看到它們撒嬌,寧檸就會感覺一天很滿足,就不會去想那些不開心的事情。
“以前上班的時候,回家沒什么特別的期待,感覺一切都平平無奇。但自從養了它們之后,每次下班我都迫不及待地想回家。”
寧檸養的貓咪(圖源受訪者)
人類熱衷于擼貓是有原因的,這些毛茸茸的小家伙確實有促進人類身體健康的神奇功效。對寧檸來說,給她帶來過那么多治愈的貓貓,早就已經是她的家人。
但當“小家”和“大家”有沖突的時候,不少年輕人就犯難了。自家毛孩子過年期間到底是留守在家,送去寄養,選擇托運,還是開車帶著一起回老家?
把四只貓咪都一起從昆明帶回老家過年是寧檸的選擇。
盡管年味已經不如從前濃厚,但對于在外打拼的寧檸來說,回家過年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她還是希望能趕回家,和家里的長輩一起吃頓“整整齊齊”的飯,滿足他們的小心愿。
寧檸也觀察到,村里的有些家庭,長輩和晚輩之間的隔閡不小。比如她妹妹家,爺爺奶奶和妹妹雖然住在同一屋檐下,卻各自占據一層樓,互不干擾。爺爺奶奶在一樓聊天、做家務,而妹妹則獨自在二樓的客廳里看電視、打游戲,二者很少交流。
寧檸慶幸自己家還是有點凝聚力,即使平時大家各自忙碌,聯系不多,但一到過年,大家都會聚在一起,哪怕是坐在那里發呆、刷手機,也會選擇待在同一個空間。
圖源:電影《飲食男女》
中國式復雜的家庭關系,既有血濃于水的深情,也有貌合神離的敷衍。作為游子,心理上和家里漸行漸遠,但又總會不由自主地踏上歸途。
《團圓記》里面也有描寫這種奇妙的血緣關系。陳恒女士,曾是叛逆的姑奶奶,改名離家,獨自去廣州、上海,成了設計師,甚至有了很大一筆遺產可以成為后輩爭奪的對象。她是成功出走的娜拉,但最后又回到了潮汕生活。或許,即使個人走得再遠,家族的紐帶依然無可避免地影響著每一個人。
寧檸也覺得自己沒必要去逃避。雖然和家人在養貓這件事上想法不同,但她相信,只要好好溝通,就能解決。其他像催婚等問題也一樣,都能靠溝通來搞定,沒必要因為意見不合就不回家或不交流。
為了今年能帶貓貓回家,寧檸已經多次和家里打電話說這件事情,給家里打個預防針。但也有些擔心,害怕到時候帶貓回家會引發和去年一樣的爭吵。
她期待著四只貓貓在老家的院子里跑來跑去,然后家里人笑盈盈地看著它們的場景。
結語
寵物和年輕人的關系,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他們對“無條件愛”的渴望,也暴露出傳統家庭關系中難以彌合的代際鴻溝。
年輕人一邊在寵物的純粹依賴中重構安全感,一邊又不可避免地陷入另一種“責任焦慮”——擔心自己是否給予寵物足夠好的生活,是否能在有限的生命里陪伴它們走到最后。這種近乎“育兒式”的投入,何嘗不是對現實壓力的一種代償?
當社會將婚育成本推至高點,當人際交往變得充滿計算,寵物的愛成了性價比最高的情感投資。
更深層的叩問在于:當“寵物家人化”成為普遍現象,我們是否在重新定義“家庭”和“團圓”的邊界?從血緣共同體到跨物種的情感聯結,這既是進步,承認愛能超越基因與習俗;也是警示,揭示現代社會親密關系的困境。
值得慶幸的是,選擇寵物并非全然是對親情的背離。正如寧檸帶著貓咪回鄉,試圖在“小家”與“大家”之間搭建橋梁——年輕人并非拒絕愛,而是渴望以更平等、自由的方式去實踐愛。
未來的春節,列車的終點站或許不再只有故鄉。當一代人學會在父母、寵物與自我間找到平衡,關于“家”的答案,終將走向更遼闊的維度。
注:本文人物均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