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陸續編發了如滄口路、禹城路大臺階的舊影,再度勾起了許多老青島的熱議。老城區諸多的石階路,同樣是這座城市的一道獨特的風景。在《樹烈的美篇》中,發現了一組圖文,感覺很有意思,專門編發了一下,讓熟悉的或是不熟悉的人們,共同來了解一下島城的石階路。因原圖文為多篇連載,篇幅較長,在編輯中有所刪減,也可能有一些遺漏之處,瑕不掩瑜,亦如樹烈老師文末的一段話:
我與你共賞青島老城風情
在細碎的陽光中品老城風韻
在遺落的光影中讀青島歷史
青島的石階路是一首小詩,是一道風景,是一篇美文,也是一部中國近代史……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是青島主題,而石階路是其中的一個個細節。石階路延伸著這座城市的交通網絡,也點綴著這座城市的建筑風景。
青島的石階路條條不相同、路路不重樣,或長、或短、或寬、或窄、或直、或曲……一切都是隨山而變,因地而成,獨具風搭,盡情張揚著自己的個性特點。
這些石階路一般都是在通往山坡的主要道路上,或是在一些道路干線與之相連接的支路上,還有的則是構筑在一些背街深巷中,據不完全統計,有100多條。
(山頭公園內的石階路、企事業單位內的石階路、通往住家戶的石階路更是數不清)
黃島路的石板路——“一步半”臺階
黃島路中段從芝罘路到安徽路是大石板路,一百零七級臺階,三十度上下傾斜,由大石板構成,大石板每一級很寬,對多數人來說,一步都邁不出一個臺階,兩步又用不上,因此這些臺階也被稱作“一步半”。
不知黃島路的石板能否歸為臺階路,它那6.8米寬的路面,可以稱得上是青島市最寬的石階路。黃島路臺階路還是青島坡度最小的臺階路,石階與石階之間的落差僅有3公分。
黃島路臺階貫通著市場,人們每天拎著日常菜蔬,石階與生活的腳步相容糾纏在一起。
新昌路臺階路
嚴格說,青島最寬的石階路,應該屬新昌路石階路,石階路寬為6.3米。
當然新昌路不在青島老城區,靠近青島廣電大廈了。
青島最窄的臺階路是平原路12號丙至觀海一路3號石階路,路寬還不到1米。
坡度最陡的石階路是蘇州路23號至江蘇路59號石階路的第一段。
陵縣支路5號臺階路
陵縣支路5號石階路是藏在樓道里的石階路。原來還有市場三路至滄口路石階路,隨著城市快車道的建設拆除了。
陵縣支路5號臺階路
【網絡照片】原市場三路臺階路
陵縣路到萊州路臺階路,再串過下方屋內臺階路即可到陵縣支路。
商河路到新疆路臺階路
新疆路至商河路石階路是穿越鐵路橋洞子的石階路。
消失的大窯溝大臺階和禹城路大臺階
從滄口路通向市場三路的大窯溝臺階有三個大臺階,其中有兩個大臺階是露天的,有一個大臺階是從一棟三層居民樓的下方穿過,這種現象曾被成為青島馬路三大怪之一,在其他城市也很少見。這個大臺階還連接路兩邊的兩座電影院——東風電影院與青島劇院。
2010年3月,為配合快速路三期的建設,滄口路上的老臺階被拆除,兩側的居民也遷走。如今,取而代之的是整齊劃一、與別處無異的石階與綠草遍布的斜坡。
陽谷路臺階路(市場三路到滄口路)
市場三路到聊城路臺階路
市場二路到聊城路臺階路
二〇一〇年五月二十六日,在滄口路大臺階的拆遷現場,一群行為藝術家情緒復雜、行為怪異——在陽光下,在月光下,在專業燈光的照耀下,藝術家協同一對釘子戶夫妻,上演了《廢墟上的青島》。
拉二胡的、吹竹笛的、吹薩克斯的、彈吉他唱民謠的、寫生的、朗誦的……在臺階之上,在各自舒適的位置,他們開始或結束著各自的表達方式,埋葬最后的情感。“我們再也回不去了,我們曾經的童年、青春,美好回憶的參照物……”
從此以后,青島的地圖上再也找不到滄口路了,它的原址建起了高架路橋,城市速度成為主題,一條具有公共屬性的街道、歷史只能真實地失真了。
這段短短的臺階路直接連著膠州路
禹城路大臺階
禹城路,它依山而建,與觀象山相鄰。
緩緩爬升的膠州路與觀象山北麓合力夾擊出一條半弧狀的禹城路,島上最陡峭、最雄壯的大臺階勃起在路中央。
2010年春節過后,隨著“青島膠州路東段舊城改造項目”的進行,禹城路、福建路一帶的老建筑、老青島記憶中的大樓梯,就此消失.....
【網絡照片】禹城路大臺階
現在的臺階路,據說是在原禹城路大臺階基礎上建的,似乎已圍在觀象山莊內了。
越來越多的故事在舊城改造中消失殆盡,也許會你會記得某些與自己相關的片段。那些消失的城市風景線,是老青島不可磨滅的痕跡。如今,只能在老照片中去找尋,在記憶的刻板上,留下些許殘片,留待日后的歲月去緬懷....
觀象一路望火樓
平原路石階路
觀象一路到平原路、濟寧路石階路
石階路象豎起來的兀,或像“片"字,形成石階路網絡。上都連著觀象一路,下分別通往平原路和濟寧路。
石階路觀象一路口處①,墻上有平原路路牌,往下直通平原路。(文稱平原路石階路)
平原路石階路有叉路與觀象一路口②相通
石階路觀象一路口②
平原路石階路
平原路石階路平原路口
平原路石階路上另有叉口可到濟寧路,此段石階路的門牌是濟寧路的了。
石階路濟寧路口
青島最長的石階路是信號山支路。最短的石階路是易州路石階路。
信號山支路在信號山腳下,夾在華山路、信號山路、齊東路中間。這個依順著信號山綿延上下的138級大臺階是島城最長的石階路。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石階被分為十段,每段石階路的中間隔有九段平道。如此分段的石階路讓陡峭的上坡有了漸進的過程,也讓陡峭的下坡也有了一個緩沖的機會。讓走在青島石階路的人感覺不累。
信號山支路獨特的人文景觀也相當不俗。大臺階兩側有院落,多是別致的德式、日式以及中西合璧的傳統建筑,與不遠處的迎賓館融合成一片建筑組群。
尤其是山麓臺階回望,但見半城紅瓦綠樹,半城天藍海闊,幸福指數就會跟著臺階一起往高處爬升。
有文說青島最短的石階路是易州路石階路,僅有2級臺階,遺憾沒找到。(10月6日)
10月12日補充:在膠州路北的易州路石階路。易州路被膠州路隔斷,膠州路南北不相通。
易州路石階路是青島最短的石階路。
華山路石階路(華山路~信號山路)
信號山路7號~齊東路石階路
齊東路39號~信號山路11號(龍江路口)石階路
在靠近信號山公園北門(齊東路12號旁)有一石階路,可通伏龍路,不用再沿齊東路伏龍路轉圈了,門牌是伏龍路的。
沂水路到觀海一路石階路,還有門牌號“觀海一路10號?
觀海一路1號丁至觀海山公園石階路
再下石階即到平原路。
觀海二路13號甲是王獻唐故居,隨石階路斜坡而建。
觀海一路(C形路)與觀海二路(O形路)間有多條石階路相通。
齊東路~伏龍山石階路
蘇州路與萊蕪一路是并行的馬路,但是萊蕪一路在山坡、蘇州路在谷底,二者之間有幾十米落差。由萊蕪一路至蘇州路有膠東路、吳縣一路二路相通,為解決這幾十米落差,馬路蜿蜒曲折呈“之”字型,這是大山公路常見的情形,城市馬路中則極為罕見。
蘇州路萊蕪一路的六路口數起,蘇州路到萊蕪一路第一個石階路。
第二條石階路,在“之“字彎處。對步行者來說,確實可少走不少路。
吳縣二路有多段石階(第三條石階路,有正式路名),此路只能步行,不能通車。
吳縣一路,靠蘇州路段是石階路。
秋高氣爽,到青島的大街小巷走一走,隨處可以發現臺階。有的臺階上已鋪著迷落葉;有的已經被無數行人的腳步磨得光滑,顯示出歲月在上面停留的痕跡。
每個地方的臺階,已經和周圍的街道、建筑、人群融合,散發出屬于自己的氣場和個性。
明日請繼續欣賞《青島的石階路(下篇)》
本組圖文源自【樹烈的美篇】,發表于2020年10月。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