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學家成果登上《自然》,有望拓展對鹽堿地的開發利用
北京時間2025年1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學林尤舜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在《自然》上發表了關于水稻耐堿-熱基因ATT1和ATT2研究的論文。研究發現,這些基因可以通過調控赤霉素水平提高水稻在不利環境下的產量。然而,全球氣候變暖和土地鹽堿化的問題可能會影響這些基因的應用效果,亟需進一步的研究以確保其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穩定性和有效性。
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在《Science》和《Cell》發表最新成果
1月31日,復旦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分別在國際頂刊《Cell》和《Science》上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腦智卓越創新中心揭示了鋅指轉錄因子對聽覺毛細胞的作用,為修復聽覺損傷提供新思路;該研究由劉志勇博士領銜。復旦大學則研究冠狀病毒刺突作為抗病毒靶點,論文的通訊作者為陸路研究員。這些研究標志著中國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持續突破,盡管未有中國單位的論文作為本期《Science》的第一單位發表。
Nature | 蝙蝠為何能攜帶致命病毒卻安然無恙?解密蝙蝠免疫系統的進化奧秘
近日,發表在Nature上的研究揭示了蝙蝠如何通過獨特的免疫機制抵御高致病性病毒。盡管攜帶埃博拉、新冠等多種病毒,蝙蝠幾乎不表現出嚴重癥狀。分析表明,蝙蝠免疫基因在進化中經歷了強烈選擇,尤其是在抗病毒和炎癥調控方面。其ISG15基因的特異突變使其在不引發過度炎癥的情況下有效抑制SARS-CoV-2。這一研究不僅深化了對蝙蝠抗病毒能力的理解,也為人類疾病防控提供了潛在的新方向。
我國科學家新發現有望為聽障患者帶來福音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研究揭示了鋅指轉錄因子 Casz1 在聽覺毛細胞中的作用。該研究發現 Casz1 對纖毛發育和外毛細胞存活不可或缺,并為基因操縱修復聽覺損傷提供了新的靶點。然而,目前哺乳動物,包括人類,仍然無法再生修復耳蝸中的毛細胞,這一限制對聽障患者的康復產生了阻礙。盡管如此,該研究為未來在聽覺毛細胞損傷基因治療方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Science丨劉志勇團隊破解聽覺密碼:Casz1守護耳蝸內毛細胞命運與維持外毛細胞存活
2025年1月31日,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鋅指轉錄因子Casz1在耳蝸內毛細胞(IHC)和外毛細胞(OHC)中扮演的關鍵角色。研究發現,缺失Casz1會導致IHC逐步轉化為類似OHC的細胞,并伴隨OHC細胞逐漸死亡,最終引發嚴重的聽力障礙。該研究首次解析了Casz1在聽覺毛細胞中發揮的雙重作用,為理解聽覺損傷機制及其基因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諾獎得主領銜!RNAi療法“吸金”9700萬美元
Atalanta Therapeutics于1月28日宣布完成9700萬美元B輪融資,資金將用于推進治療KCNT1相關癲癇和亨廷頓病的RNAi療法的I期臨床試驗。這些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其中KCNT1相關癲癇導致嬰幼兒頻繁無法控制的癲癇發作,而亨廷頓病則是一種導致認知和身體能力惡化的退行性疾病。此次融資和公司戰略合作的推進是對其di-siRNA技術潛力的承認,但這些療法仍處于早期階段,面臨技術和臨床挑戰。
華人學者本周發表了12篇Cell、Nature及Science論文
近日,華人學者在頂級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研究。其中,復旦大學團隊在《Cell》上揭示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早期融合中間態,并開發了雙功能抗病毒候選藥物。這一研究為抗擊冠狀病毒提供了新的策略。然而,該領域仍需進一步研究以驗證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