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節日歡聚,會餐時總少不得飲酒,春節也自然如此。王安石在《元日》中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詩句,孟浩然在《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有“舊曲梅花唱,新正柏酒樽”的詩句——飲酒助興的習慣由來已久,吉林地處寒涼邊疆,飲酒更有驅寒之效,助興與驅寒相疊,故當承習甚早。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安珠瑚奉命營建吉林城。據《吉林市副食品工業志》記載,早在吉林建城之初,就有山西籍郭姓商人在西關開設燒鍋,生產白酒。此后,酒坊更迭,代有聞名者涌現,到了解放前,吉林市已歷練出會源、永吉、恒泰泉等三大釀造白酒的燒鍋。除白酒外,吉林本地還流行飲用黃酒,雖未見明確記載,但通過史料中的蛛絲馬跡,現代人還是可以猜測到清代吉林城周邊不乏釀造黃酒的作坊。
據歷史記載,吉林城既有許多釀酒作坊,就會設有行業內專門祭祀酒仙的神祠。成書于清道光年間的《吉林外紀》就記載“酒仙祠,在娘娘廟側,正殿三楹”。關于這座廟堂的位置,《吉林市市區文物志》中有明確的說明:“東關帝廟……后院……西耳房三間為酒仙祠……西廂五間為戲樓(實際沒有樓,只有小型戲臺)及酒商會議所”。又據東關帝廟《光緒三十四年建更衣廳碑記》可知,酒仙祠與東關帝廟為同期建筑。
由上述記載可知,酒仙祠并非獨立的寺廟,而是附設于東關帝廟中。關帝廟中附設其他寺廟是中國北方關帝廟的特色,如遼寧蓋平的關帝廟就附設了祭祀胡仙、酒仙、梅葛二仙、文曲星等神明的廟堂。另外,東關帝廟為旅居吉林城的山西籍人士所建,因而酒仙祠的建造,以及吉林酒商商會的成立或均與山西商人有關。
盡管史料中對酒仙祠有所記載,但對這座神祠中祭祀了哪些神祗卻語焉不詳。鑒于酒仙祠與山西有關,因而在比較吉林以外的東北地區關帝廟內酒仙祠,以及山西地區的酒仙祠后,初步推斷吉林酒仙祠中主祭的應是鐘離祖師(漢鐘離),配祀的為杜康、劉伶。
鐘離祖師為八仙之一,八仙善飲,民間也早有醉八仙之說。為何八仙單選陜西籍的漢鐘離為酒仙,而沒有選擇最早成仙的鐵拐李,或樂于喝酒鬧事的呂洞賓,未能查到令人信服的解釋。有人說漢鐘離當選酒仙之首與他飲酒灑脫有關。據說當年漢鐘離曾游歷長安,醉酒后乘興在酒肆墻壁上題寫一首詩歌,豪爽大氣之情洋溢字里行間,為世人贊嘆:
坐臥常攜酒一壺,不教雙眼識皇都。乾坤許大無名姓,疏散人中一丈夫。
酒仙祠中配祀的杜康和劉伶也非等閑之輩。傳說杜康是釀酒技術的發明者,后被尊其為酒神,釀酒業奉杜康為祖師爺,號稱酒圣。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如曹操在《短歌行》中就詠嘆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劉伶為西晉“竹林七賢”之一,此人生性放達不羈,曾因豪飲杜康酒,一醉三年,故而有“品酒第一人”的美稱……
酒仙廟堂享香火,白墮市井散甘醇。誰知變故一日起,匿跡銷聲黯昔年。1934年,因修筑江堤,存在260多年的東關帝廟、松花江神廟、東關龍王廟等建筑被悉數拆除,東關帝廟、山西會館移建致和門外(今市回族小學)。重建的關帝廟體量不大,也沒有酒仙祠復建的記載,因而從那時起,酒仙祠即成為了歷史。時光荏苒,九十年后的今天,當吉林人在酒桌上推杯換盞,把酒言歡之際,已經少有人知道吉林大地曾有一座與酒仙有關的神祠了。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鳴謝賈大為先生、辛野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