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不易。如果您對本人的作品感興趣,歡迎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按鈕,您的鼓勵和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
如何破除民間一直存在的迷信思維,讓唯物主義深入到全國每一個角落是我國建國以來一直在進行的工作。畢竟對鬼神的崇拜是從原始社會開始一直扎根于神州大地的,想要根除確實不是一朝一夕的。然而在這種迷信思想占主流的封建社會,依然有部分堅持真理的堅定唯物主義者。而他們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應該就是東漢思想家王充了。
探索真理的一生
王充出生于一個落魄的貴族家庭。在他這一代盡管家中沒什么大富大貴,但作為當時少有的知識分子,父母還是盡力保證了他幼時的文化教育。
在求學時期,王充是個典型的“模范生”,可以說是品學兼優。他讀任何書都很容易過目不忘,哪怕多達千字也能倒背如流,因此很快就熟悉了各學派理論,為自己日后思想體系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因為學的比較雜,王充接觸的各種思想體系自然有沖突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他并沒有像絕大多數人那樣完全相信主流思潮,而是開始了自己的思考。
“人們都說要敬畏鬼神,那為什么那些王侯將相祭天拜地的,卻還是改變不了國家衰亡的命運呢?”“農民為了風調雨順,拜了那么多神仙,有幾次靈驗了?”“帝王出生時,真的出現過‘異象’么?”“人人都說這個世界上有鬼存在,那我怎么就從沒見過呢?”
王充了解的越多,就發現越多現有知識體系中不合理的地方。不甘心的他決心一定要找出謎底來。
王充請教了當時不少的名人,但他們的討論到最終很快都會變成辯論。一開始別人覺得王充在詭辯,但辯到最后卻往往發現王充確實是真正占理的一方。結果就是誰也說服不了王充,討論到最后都無果而終。
盡管在人那里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王充還是在古籍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在古老的道家典籍里,王充看到了一絲解答這個世界謎團的光芒。
從那以后,一種在后世被稱為“唯物主義”的思想在王充的腦海中扎下了根。
不朽的傳世奇書
公元90年,一部名為《論衡》的巨著橫空出世,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討論。然而,這陣討論沒持續多久,就得出了個“定論”:這書簡直是在犯天下之大諱,滿紙都是荒唐言。
于是,討論很快沉寂下來,而《論衡》的作者王充自己也不得不暫時隱居避難。
將近100年后,著名書法家蔡邕從江東回到家中。他的朋友在跟他討論學問時發現他的學識大增,眼光比以往更高,觀點也比以前要更成熟了。
“沒想到啊,伯喈!以前我以為你只會寫寫字,做做詞,學術水平也就那樣,沒想到現在我都得對你刮目相看了!快跟你的老朋友說說,你是不是得到什么高人指點了?”
蔡邕不由得露出了緊張的神情:“人……人總是在變化的。最近多讀了些書,確實長了些見識。真是學無止境啊!”
朋友也跟著附和了幾句,卻已經開始琢磨著蔡邕在讀什么書了。
在蔡邕有事,留朋友一人在屋中時,朋友便仔細地在他的書架上找起了線索。很快,一本《論衡》出現在他的眼簾里。
過了一會兒,蔡邕回來了,看到友人正在如饑似渴地讀著一本書。仔細一看,不由得大驚失色,趕緊把書搶到手中。
“沒必要這樣吧,伯喈。”友人笑著說,“有這樣的奇書在此,為何不與你的老友分享一下呢?”
蔡邕緊張地四下張望一番,確定沒有別人后,才又將書遞到了朋友手中:“記住了,這本書只有你我二人可讀,別把它泄露出去了。”
“確實,這書里有不少的真知灼見,遺憾的是當今世道下,人們即使能夠理解,也沒幾個能接受的。”友人嘆了口氣,繼續說,“你瞧瞧,‘賢不賢之君,明不明之政,無能損益’,這話已經威脅到了我大漢法統。他還認為非同類不能交合,更不能生育,這直接就對天子不敬了!難怪他后半生過得那么不如意。”
“是啊,不過比起這個,我更欣賞他對鬼神的看法。”蔡邕一邊關好門窗,一邊說,“他認為生靈由‘氣’構成,活著就是氣聚,死了就是氣散。‘形體朽,朽而為灰,何用為鬼’。這恐怕不只是天子,當今世上無論貴賤都難以接受。誰會希望自己死后就什么都沒了呢?”
“這恐怕連我也接受不了了。”友人感嘆道,“我不知道王充是怎么學的,但他真的幾乎快貫通百家了。我覺得他真的是野心勃勃,妄圖將世間萬物的本質都納入胸中!”
“是啊,他觀察事物不僅角度獨特,而且細致入微。”蔡邕也附和著說,“他說下雨不是龍王的意志,而是地上的水升到了天上,在天上變成云,再下到地上。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得出這些結論的,但這些看起來荒誕不經的東西結合我們看到的東西又好像確實是那么回事。我覺得他怕是不滿足于研究個別現象,而是完全要親自構造一個適用于天下萬物的體系了。”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討論了很久,不知不覺就到了深夜。蔡邕見有家人來催,不得不送客。友人臨行前提出借閱一段時間的《論衡》,蔡邕答應了,不過還是要求朋友一定不要向他人透露這本自己從江東淘來的奇書。
“咱倆這么多年的故交了,還有什么信不過的呢?”有人笑著答應了,“不過即使傳出去,世人必然也不會接受它,這跟沒傳沒太大的區別。”
“現在沒人接受,不代表以后也這樣。”蔡邕拍了拍老友的肩膀,“我敢肯定,歷史會證明王充說對了很多的。不過等到那一天,你我估計都要‘氣散’了。”
書成東漢,功在千秋
王充的這部《論衡》是真的說對了很多。盡管他沒有接受過現代的科學教育,但卻奇跡般地用自己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解釋了世間不少的規律,而且有一大半都與如今的研究成果不謀而合。有人認為王充或許只是運氣好,“蒙對了”,但能對這么多只能說明他確實對世間萬物有過極其細致的觀察,以至于用肉眼就看出了不少事物的本質。他的理論與現代科學唯一的不同之處恐怕只有對這些現象本質的解釋了。
遺憾的是,王充在社會科學方面研究的似乎并不多。世人的認知終究和生產關系一樣,是隨著生產力和物質條件的發展而變化的。在物質匱乏的古代,窮苦的老百姓在生活過得近乎絕望時只能將自己最后的精神寄托在鬼神身上,希望世間存在著一個超乎凡間法律的更公平的“規律”,以至于神鬼因果之論橫行。
王充的理論不能流傳于世并不是他自己的錯,也不是時人的錯。但他能夠頂著壓力,將他的理論公之于世,足以稱得上比肩哥白尼、伽利略的至功了。而他的理論沒有在烈火中化為灰燼,也可以算是時人寬容的功績,更是中華民族科學發展的一大幸事了。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創作。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