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人名地名皆是虛構,請勿與現實關聯,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聯網,部分圖片非真實圖像,僅用于敘事呈現,請知悉
引言:
“你如果要娶她的話,就別認我這個爹!”
電話被掛斷,張浩久久沒有回過神。
當初因為要逃避家里安排的相親,
借公司出差的由頭,轉去了非洲分公司。
誰想在那里遇到了一個非洲女孩,并且墜入愛河。
但家里人的反對,并沒有讓張浩放棄。
他堅定地要娶這位美麗的非洲姑娘為妻。
張浩排除萬難終于娶到了心愛的姑娘,
誰知在新婚之夜,這位非洲姑娘卻告訴他一個駭人的事情。
讓張浩心痛不已。
1.
張浩站在東北老家的院子里,手里捏著一張去非洲的機票。
他知道,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看到這個生活了三十五年的地方。
"兒子,你真要去非洲?那么遠的地方,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母親站在門口,眼里含著淚水。
父親則坐在炕上,一言不發地抽著煙。
"去非洲工資高,一年能賺二十萬。"張浩轉過身,避開母親的目光。
他沒說的是,這份工作更像是一個逃避的借口。
在過去的半年里,父母幾乎每天都在催他結婚,甚至請了七八個媒婆輪番上門。
"錢再多有什么用?你都35了,連個對象都沒有。"
"隔壁老李家的閨女,今年28,在銀行上班,條件不錯..."
"夠了!"張浩打斷母親的話,"我不想相親。"
"公司給我安排了非洲的項目,明天就走。"
第二天清晨,張浩獨自拖著行李箱離開了家。
父親依舊沒說話,只是重重地抽著煙。
母親在門口喊:"記得常給家里打電話!"
到了非洲,張浩被安排在一個偏遠的工地當工程師。
每天下班后,他就把自己關在宿舍里,用手機刷視頻打發時間。
直到那個周末的文化交流活動。
公司為了改善中非員工關系,組織了一場聯誼會。
張浩本不想去,但架不住同事的軟磨硬泡。
就是在那里,他遇見了瑪利亞。
她穿著艷麗的傳統服裝,笑容明媚。
讓張浩驚訝的是,瑪利亞會說一口流利的中文。
原來她在當地的孔子學院學習了兩年,對中國文化充滿熱情。
"我最喜歡中國的功夫電影,"瑪利亞興奮地說,
"成龍、李小龍,還有周星馳!《功夫》我看了不下十遍!"
張浩忍不住笑了,這是他來非洲后第一次發自內心的笑。
之后的日子,兩人常常約在工地附近的小咖啡館見面。
瑪利亞教張浩當地的語言,張浩則給她講述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漸漸地,張浩發現自己開始期待每個周末。
瑪利亞比他小15歲,但她的成熟遠超年齡。
她告訴張浩,自己從小失去父母,是姑姑把她撫養長大。
她學習中文就是為了將來能當翻譯,改善家里的生活。
三個月后,張浩鼓起勇氣向瑪利亞表白。
那天晚上,非洲的星空格外明亮。
"我知道我們之間有很多差異,但我想試試。"張浩說。
瑪利亞沒有立即回答,而是認真地看著他:
"你確定嗎?在你們中國,會接受我這樣的女孩嗎?"
"我確定。"張浩堅定地說。
戀情持續了半年,張浩決定向家里坦白。
他選擇了視頻通話的方式,卻沒想到會遭遇強烈的反對。
"你瘋了嗎?"父親第一次在視頻里對他吼叫,
"娶個非洲人回來?你讓我們老張家的臉往哪擱?"
"兒子,你清醒一點,"母親哭著說,"你們語言不通,文化不同,將來孩子..."
"如果你執意要娶她,"父親突然冷靜下來,聲音發顫,"那就別認我這個爹了。"
視頻通話就這么結束了。
張浩坐在宿舍里,手機屏幕已經黑了,給瑪利亞發了條信息:
"明天見面,我有話要說。"
2.
第二天清晨,張浩在咖啡館等待瑪利亞。
他已經做好了選擇:不顧一切也要和瑪利亞在一起。
"我父母不同意我們的婚事。"張浩開門見山。
瑪利亞低下頭,眼淚已經在她的眼眶里打轉:"我明白,那我們分手吧..."
"不,"張浩打斷她的話,"我決定和你結婚。不管他們同不同意。"
婚禮定在三個月后。
張浩給父母發去了請柬,
但收到的只是一條短信:"你自己選的路,自己走。"
婚禮在當地的一個小教堂舉行。
瑪利亞穿著傳統的非洲婚紗,張浩穿著中式禮服。
來賓大多是工地的同事和瑪利亞的親友。
張浩的父母席位空著,讓他心里泛起一陣苦澀。
新婚之夜,張浩卻發現了異常。
瑪利亞在親密接觸時表現出明顯的痛苦和抗拒。
起初他以為是文化差異造成的羞澀,但瑪利亞的反應明顯不對勁。
"對不起,"瑪利亞終于在一個晚上崩潰地哭了出來,"我必須告訴你一件事。"
她說,在她十二歲那年,按照部落的傳統,她和其他同齡女孩一起經歷了割禮儀式。
那是一段她永遠無法忘記的痛苦記憶。
"他們說這是我們部落的傳統,是成為一個真正女人必須經歷的儀式。"
瑪利亞說著,眼淚不停地流,"但這給我帶來了永久的傷害。"
"我本想告訴你的,但我害怕失去你。"
張浩呆坐在床邊,震驚得說不出話。
他從未想過,自己深愛的女人竟然經歷過如此殘酷的傷害。
"你恨我嗎?因為我隱瞞了這件事。"瑪利亞小心翼翼地問。
張浩緊緊抱住她:"不,永遠不會。我會想辦法幫你。"
第二天,張浩開始在網上搜索關于女性割禮的資料。
他驚訝地發現,這種陋習在非洲某些地區仍然存在,
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女孩遭受這種傷害。
他聯系了幾家專門治療割禮后遺癥的醫院,
但最近的一家在南非,需要坐飛機過去。
費用也很高,差不多要二十萬人民幣。
張浩開始計劃如何籌錢。
他把存款都拿了出來,還向公司申請了預支工資。
但這些加起來還是不夠。
無奈之下,他只能再次聯系父母。
這次他沒有發信息,而是直接打了電話。
"爸,我需要借點錢。"張浩開門見山。
電話那頭沉默了很久,傳來父親的聲音:"又是為了那個非洲女人?"
張浩把瑪利亞的遭遇告訴了父親。
電話那頭又是長久的沉默。
"你小時候,"父親突然說,"生病發燒,你媽守了你一整夜。"
"那時我就在想,這世上最重要的,就是家人平安。"
第二天,張浩的賬戶上多了十萬塊錢。
父親只發來一條信息:"照顧好她。"
在等待去南非治療的日子里,張浩開始深入了解非洲的傳統文化。
他發現,割禮這種陋習背后,是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
很多女孩像瑪利亞一樣,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被迫接受這種傷害。
"等你康復后,"一天晚上,張浩對瑪利亞說,
"我們可以一起做點什么,幫助那些可能遭受傷害的女孩。"
瑪利亞靠在他肩上:"你知道嗎?我最愛你的,就是這種永遠想要幫助別人的心。"
張浩摟著妻子,看著窗外的月光。
他知道,前面的路還很長,但只要兩人在一起,就沒有什么困難是無法克服的。
3.
在南非接受了三個月的治療后,張浩和瑪利亞回到了中國。
他們租住在張浩父母家附近的小區,希望能慢慢修復與父母的關系。
"爸,媽,我們回來了。"張浩站在父母家門口,瑪利亞怯生生地跟在他身后。
父母沉默地打開門,眼神冷淡地掃過瑪利亞。
母親轉身就進了廚房,父親坐在沙發上看電視。
瑪利亞每天都在努力適應新環境。
她跟著手機APP學習中文,試圖和鄰居打招呼,甚至學著用筷子吃飯。
但她的努力并沒有得到認可。
"你們看到沒?那個非洲媳婦,"鄰居王大媽經常在樓下嚼舌根,
"昨天在超市買東西,連價錢都看不懂,還穿得那么花哨,像什么樣子。"
張浩的母親不僅不制止這些閑言碎語,反而時常附和:
"可不是嘛,也不知道我兒子怎么想的,找個外國媳婦,連話都說不清楚。"
轉機出現在一個周末的家庭聚會上。
張浩的姑姑來訪,特意準備了一桌家常菜。
瑪利亞也跟著張浩去了。
"來,嘗嘗這個紅燒肉,"姑姑難得和氣地對瑪利亞說。
瑪利亞禮貌地夾了一塊,但因為不習慣用筷子,
肉掉在了桌布上,湯汁濺到了母親新買的白色衣服上。
"你看看你!"母親突然站起來,"連個筷子都用不好,還想當中國媳婦?"
瑪利亞手足無措,用蹩腳的中文道歉:"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道歉有什么用?"母親繼續數落,
"你看看你,來了這么久,連基本的禮儀都學不會。"
"我們中國人講究的是入鄉隨俗,你..."
"夠了!"張浩拍案而起,"她每天都在努力學習,你們看到了嗎?"
"她放棄了在非洲的工作,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家,就是為了和我在一起。"
"而你們呢?除了挑剔,還會什么?"
屋子里一片死寂。
瑪利亞默默地流淚,轉身跑出了房間。
就在這段關系降到冰點的時候,瑪利亞發現自己懷孕了。
"真的嗎?"張浩又驚又喜,"我要當爸爸了?"
瑪利亞點點頭,臉上卻沒有喜悅:"但是醫生說..."
她拿出一份檢查報告。
由于割禮的后遺癥,她的產道受損嚴重,
妊娠期可能會有大出血的風險,分娩時更是危險重重。
"醫生建議我們要慎重考慮。"瑪利亞輕聲說。
張浩立刻帶著瑪利亞去了最好的婦產醫院做檢查。
主任醫師看完檢查結果后,表情凝重:
"情況確實很復雜。如果繼續妊娠,母子都會面臨生命危險。"
當天晚上,張浩獨自來到父母家。
他把瑪利亞懷孕的消息和醫生的診斷都告訴了父母。
"什么?懷孕了?"母親的態度軟化了下來,"那孩子保住了嗎?"
"醫生說很危險,"張浩聲音哽咽,"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父親放下了手中的報紙:"要不...把孩子打了吧?"
"不行!"母親堅決反對道,"那是我們老張家的血脈!"
"可是..."父親欲言又止。
"明天,"母親擦了擦眼淚,"讓瑪利亞搬過來住。這段時間我照顧她。"
張浩愣住了:"媽,你說真的?"
"再怎么說,她現在也是懷著我們老張家的孩子。"母親嘆了口氣,
"況且...這些日子,可能是我們對她太苛刻了。"
當晚,張浩回到家,發現瑪利亞正在收拾行李。
"你要去哪?"他緊張地問。
"我想回非洲,"瑪利亞流著淚說,
"我不能讓這個孩子成為你家庭的負擔。"
就在這時,門鈴響了。
張浩打開門,看到母親站在門口,手里提著一個保溫桶。
"這是我熬的安胎湯,"母親的聲音有些發抖,"快趁熱喝了吧。"
4.
瑪利亞的孕期并不輕松。
每次產檢,張浩都提心吊膽。
醫生說她的情況很特殊,隨時可能出現并發癥。
母親卻像變了個人似的,每天變著花樣給瑪利亞煲湯。
"這個紅棗湯補血的,"母親說,"我懷浩子的時候,天天喝這個。"
瑪利亞的預產期是冬天。
那天凌晨,她突然感覺腹痛難忍。
張浩立刻叫醒父母,開車送她去醫院。
"產道受損嚴重,"主治醫生說,"必須剖腹產,但手術風險很大。"
"我們等了這么久,"瑪利亞虛弱地說,"無論如何也要把孩子生下來。"
手術持續了四個小時。
在手術室外,張浩焦急地來回踱步,父親不停地抽煙,母親握著佛珠念個不停。
終于,手術室的燈滅了。
醫生走出來說:"母子平安,是個男孩,七斤六兩。"
張浩沖進病房,看到瑪利亞虛弱地躺在床上,懷里抱著一個小生命。
那一刻,所有的擔心和焦慮都化作了喜悅的淚水。
"你看,"瑪利亞輕聲說,"他的皮膚,不黑也不白,正好在中間。"
父母也走了進來。
母親小心翼翼地接過孩子,眼淚止不住地流:"這是我們老張家的大孫子啊。"
父親難得露出笑容:"像浩子小時候,眉毛長得一模一樣。"
他們給孩子取名叫張非凡,寓意著中非兩國的特殊緣分。
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里的氣氛越來越融洽。
瑪利亞的中文也說得越來越好,甚至學會了包餃子。
母親經常帶著孫子去公園,逢人就夸:
"我們非凡可聰明了,兩歲就會說中文和英語。"
一天晚上,張浩發現瑪利亞在電腦前發呆。
"在看什么?"他問。
"我在查非洲女性割禮的資料,"瑪利亞說,"最近又有幾個女孩因為這個傳統失去了生命。"
張浩看著屏幕上的新聞報道,想起了瑪利亞當初的痛苦。
"我在想,"瑪利亞繼續說,"也許我們可以做點什么。
我認識幾個在非洲做公益的朋友,他們一直在為消除這種陋習而努力。"
"你是說,你想回非洲?"
"不是現在,"瑪利亞看著熟睡的兒子,"等非凡再大一點。我們可以帶著他一起去,讓他知道媽媽的故事,了解兩種文化。"
張浩抱著妻子說:“好,你的所有決定我都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