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我們又趕上重回老牛拉磨的時代了。
進口的原研藥快從公立醫院消失了。
集采藥品惹了眾怒。醫保局此前大力宣揚的“靈魂砍價”,現在都變成了回旋鏢——如果藥物“血壓不降、麻醉不睡、瀉藥不瀉”,價格再低又有卵用?
醫保局這樣做當然有他的理由,譬如醫保資金不足啊,防止醫生亂開貴藥啊……廉價的仿制藥理論上倒不失是一種替代方案,但問題是,那些國產仿制藥到底是什么貨色,你醫保局一點數都沒有嗎?
另外,你們是不是醫學專業人士嗎,那么多沒有經過臨床雙盲大樣本實驗的傳統藥物,有些早已被證實有明顯副作用(如中藥注射劑),為什么堂而皇之地進了醫保?
價格當然是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但更核心的是藥物的有效性。為什么要一刀切將進口藥拒之門外?想要節省醫保資金,可以提高進口藥的個人負擔比例。
給予患者更多選擇權是重要的。有了進口藥的競爭,國產藥也才能將加強品質放在更優先的次序。
這個事情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說得很在理:
退一萬步說,你可以提高個人負擔的比例,你可以縮小醫保報銷的范圍,但最低最低的標準,是要保證藥品的有效性。
不過,坦白說,部分國產仿制藥有效性不足(但卻神奇通過了一致性評價),這板子主要應打在國家藥監局身上。
中國現在的問題是,6000多種化學藥品,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只有1300多種。那些沒有過評的仿制藥,目前還在市面銷售,能不能耽誤患者病情,就靠命運了。按照前國家藥監局局長畢井泉的話說:
還有很多仿制藥沒有過評的品種。已過評的仿制藥上市后的質量維護和臨床療效評價工作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有的藥品集采價格過低,有的中標藥品虧損生產,對保證產品質量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相當一部分過評藥品臨床醫生認可度不高,品牌影響力弱,消費者忠誠度低。
那些通過了藥物一致性評價的藥廠,在生產藥物的過程中,是不是按照這個標準進行生產,更多是靠個人的良心。監管部門在此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缺位的。前國家藥監局局長畢井泉用了一個詞來形容某些一致性評價:
“一次性評價”!
諷刺吧。
十幾年前,國家食藥監局局長鄭筱萸被判處死刑,這可作為殷鑒。他留下的最大遺產是,無數的新藥批文。在鄭筱萸主政國家藥監局的時代,批文只要花錢就可以搞到。僅2004年就受理了10009種“新藥”申請,而同期美國藥監局僅受理了148種。2005年,藥監局批準了藥品注冊申請事項11086件。
鄭筱萸還對中成藥大開方便之門,藥廠只需要中西藥搭配,就可以隨時生產出一種新藥。
2006年,他就被抓起來,第二年殺了。他禍害的患者因此少了一點。
但他的遺產還在,并沒有隨他一起死去。
現在集中爆發的國產藥“血壓不降、麻醉不睡、瀉藥不瀉”的輿情,其實是國家藥監局造成的。只不過,醫保局一刀切的低價集采,讓這個問題暴露的更加明顯了:如果監管不到位,只是“一次性評價”,那么那些低價入局的藥廠,為了賺錢,在制藥工藝上肯定將更加肆意妄為。這是人性決定的。
所有的患者,只能自求多福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