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這句源自《長征組歌》的經典評價,生動概括了四渡赤水戰役的精髓。
毛澤東以超凡的軍事智慧和靈活戰術,在敵強我弱的絕境中扭轉乾坤,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下面,我們從戰役過程、用兵藝術和歷史評價等方面簡要解析這一壯舉。
一、戰役背景
【名詞解釋·四渡赤水戰役: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長征中,在貴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國民黨軍進行的運動戰戰役。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后,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于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指揮下,中央紅軍采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于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圍殲紅軍于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三個月的時間六次穿越三條河流,轉戰川貴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國民黨軍重兵集團圍剿之間,不斷創造戰機,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紅軍長征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后,毛澤東重新進入中共中央核心決策層,開始指揮中央紅軍行動。此時紅軍面臨嚴峻形勢:蔣介石調集國民黨中央軍及地方軍閥約40萬兵力,企圖將僅3萬余人的中央紅軍圍殲于貴州、四川交界地區。紅軍原計劃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但土城戰役失利后被迫調整戰略,由此開啟了“四渡赤水”這一軍事史上的經典篇章。
二、戰役過程:以“奇”破局,四渡赤水軍事行動的神來之筆
1. 一渡赤水(1935年1月29日)
直接原因:土城戰役中,紅軍遭遇川軍猛烈阻擊,未能打開北進通道。
行動:紅軍迅速西渡赤水河,進入川南敘永、古藺地區,暫避敵軍鋒芒。 我軍避實擊虛,化被動為主動,為后續機動靈活的行動創造了空間。
戰術意圖:跳出國民黨軍包圍圈,打亂其“圍剿”部署,同時尋找新的戰機。
2. 二渡赤水(1935年2月18日—21日)
契機:國民黨軍誤判紅軍將繼續西進,將主力調往川滇邊境。毛澤東果斷決策回師黔北。
關鍵戰役:
婁山關戰斗:紅軍攻占天險婁山關,殲滅黔軍兩個團,打開通往遵義的門戶。
遵義大捷:再占遵義后,擊潰國民黨中央軍吳奇偉部,殲敵5000余人,繳獲大量物資。
意義:趁敵西調,紅軍突然東返,連克婁山關、再占遵義,殲敵5000余人,取得長征以來最大勝仗。所以,極大鼓舞了士氣,迫使國民黨軍轉入守勢。
1935年3月4日,中革軍委在遵義縣鴨溪鎮成立前敵司令部,任命朱德為司令員、毛澤東為政治委員。
3月10日至12日,中央政治局在茍壩召開了先是討論紅軍軍事行動,后發展為討論紅軍下一步戰略方針和改組中央軍事領導的會議,史稱茍壩會議。
該會議撤銷進攻打鼓新場計劃,使紅軍避免了全軍覆滅的危險;采納毛澤東的戰略設想,制定新的戰略方針,使紅軍勝利實現戰略大轉移;會議決定成立以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為成員的新“三人團”,代表中央政治局指揮軍事,從組織上進一步鞏固和保證了毛澤東在黨內和軍內的領導地位,使遵義會議提出的“改組黨中央領導、特別是軍事領導”的任務最終得以圓滿完成!
3. 三渡赤水(1935年3月16日—17日)
戰略佯動:紅軍在茅臺鎮大張旗鼓三渡赤水,進入川南古藺,制造北渡長江假象。
效果:蔣介石急令周渾元、吳奇偉等部向川南集結,導致黔北地區防御空虛。
4. 四渡赤水(1935年3月21日—22日)
決定性轉折:紅軍趁敵軍主力西調之機,秘密東返四渡赤水,折回貴州。
后續行動:
南渡烏江(3月29日—31日):直逼貴陽,迫使蔣介石調滇軍馳援。
佯攻昆明:滇軍主力被調離后,紅軍迅速西進云南,直趨金沙江。
巧渡金沙江(5月3日—9日):利用敵軍防線漏洞,安然渡過天險,徹底跳出包圍圈。
三、重要的歷史意義
1. 軍事指揮藝術的“巔峰”
運動戰典范:通過高度機動性,在被動中創造主動,以“走”調動敵人,以“打”殲滅薄弱環節,實現“以少勝多”。
心理博弈:利用信息不對稱,以佯動、偽裝迷惑敵軍,使其疲于奔命,充分體現“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戰爭哲學。
2. 紅軍生死存亡的轉折點
四渡赤水前,紅軍處于被圍追堵截的絕境;戰役后,不僅擺脫了國民黨軍的追擊,更重振了士氣、保存了紅軍的核心力量,為長征勝利奠定基礎。
毛澤東的軍事領導地位在此戰中得以鞏固,為后續統一指揮紅一、四方面軍提供了權威保障。 也為全黨樹立了“實事求是、靈活應變”的思想路線。因為朱德早年曾在云貴川一帶作戰,他對這一帶的地形與民情非常了解,對贏得四渡赤水行動的勝利也是重要的。敵人的電報中曾經分析道:“紅軍除朱、羅(炳輝)在滇軍做過事外,余多不熟悉地理民情”。
3. 對現代軍事理論的貢獻
機動戰理論:被西點軍校等國際軍事院校列為經典案例,其“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的原則影響極為深遠。 四渡赤水戰役與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拿破侖曼圖亞戰役并稱“世界三大機動戰杰作”。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說“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戰爭怎么打確實是一場藝術。在戰場上需要虛實結合,心理博弈,不遵守既定路線、就是說,打仗要靈活機動而不是按部就班,一定要出其不意。
游擊戰思想的發展: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運動戰、游擊戰提供了實踐經驗。
4. 中國革命的精神象征
四渡赤水展現了紅軍堅韌不拔、靈活應變的革命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獨立自主”思想路線的生動詮釋。
戰役中軍民團結、官兵一心的傳統,為后來的人民戰爭理論提供了實踐基礎。
例如,我軍依靠群眾支持獲取地理、敵情信息(如老船工幫助探明金沙江渡口),實現“戰場單向透明”。這一切都說明我軍是軍民一體,立足于人民的正義軍隊,所以可以集中優勢,各個擊破。另外情報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土城戰役中由于不明敵情,對敵人的兵力判斷有誤,戰役結果很不理想。四渡赤水前,四方面軍將廖承志帶來的密電碼破譯法送交給中央紅軍軍委二局電報隊,可以及時截獲敵人的電報并且破譯,能夠準確掌握敵軍調動的情況,從而做到避實就虛,贏得戰場取勝的主動權,達致軍事行動獲得圓滿成功。
四、“毛主席戰斗智慧與精神的永恒啟示”
毛主席通過“走”創造“打”的機會,體現了東方謀略“以弱勝強”的深邃智慧。這不僅是一場戰役的勝利,也是一種戰略思維的勝利。同時也深刻的說明這是人民戰爭的力量,我們有群眾支持和官兵同心的凝聚力,成為我們克敵制勝的根本法寶。
四渡赤水是毛澤東思想中軍事思想的優秀集中體現,其核心在于“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通過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將劣勢轉化為優勢,這個也寫進了《論持久戰》,指導了抗日戰爭。“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成為游擊戰的核心原則。此役不僅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更在世界軍事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被譽為“戰爭史上的神來之筆”。其戰略智慧與精神遺產,至今仍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