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人名地名皆是虛構,請勿與現實關聯,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聯網,部分圖片非真實圖像,僅用于敘事呈現,請知悉
引言:
"你一個二婚的,也配嫁到我們王家?"婆婆的一句話在院子里回蕩。
三十五歲的秦小云嫁給了王家莊有名的"懶漢"王大根,村里人都等著看她的笑話。
然而一年后,這個被人看不起的二婚女人不僅讓婆婆對她客客氣氣,
還讓全村人都羨慕王家娶到這么個好媳婦。
1.
1989年的王家莊,正值麥收季節。
王大根蹲在自家的土炕上,手里捏著一根已經發黃的旱煙。
今年他已經42歲了,卻還是一個光棍。
"老大,你這樣下去可不行啊!"王母坐在門檻上擇著菜,語氣里帶著責備,
"你看隔壁李二家的小子,比你小十歲,孩子都會打醬油了。"
王大根沒有說話,只是狠狠地吸了一口煙。
他知道,整個村子都在背后議論他。
前幾天在村口打麻將,他還聽見趙寡婦在背后嘀咕:
"這王家老大,怕是要打一輩子光棍咯!"
這樣的話,他已經聽了太多。
村里人都說他"命硬",打小死了爹,上頭沒有兄弟姐妹,就他一個獨苗。
年輕時忙著照顧母親,錯過了最好的婚配年齡。
等到而立之年想要成家,卻發現村里適齡的姑娘早就被挑光了。
"咚咚咚",院子外突然響起了敲門聲。
"大根在家不?"是鄰居李嬸的聲音。
王母趕緊起身去開門,李嬸風風火火地闖了進來,二話不說就坐到了炕邊。
"大根啊,嬸子給你說個事。"
王大根抬起頭,看見李嬸臉上掛著笑容。
"鎮上有個女人,叫秦小云,今年47歲,是個二婚的。"
李嬸壓低聲音說道,"她男人早些年出車禍死了,一個人帶著老母親過日子。"
"我托人打聽過了,人品不錯,就是年紀大了點。"
"寡婦啊?"王母皺起眉頭,"這不是讓人笑話嗎?"
"笑話什么?"李嬸提高了聲調,"現在都什么年代了,還講究這個?"
"再說了,你兒子都多大年紀了,還能挑什么?"
王大根站起來說:"不行!我寧愿打一輩子光棍,也不要別人剩下的!"
"你個死腦筋!"王母突然給了他一個腦瓜嘣,
"你以為你還是二十幾的小伙子?"
"你看看村里人怎么說你的!"
"前幾天,你叔家老三還說,你這樣下去,以后有個三長兩短,連個給你送終的人都沒有!"
這句話說到王大根心坎上了,他頹然坐下。
李嬸見時機成熟,趕緊說道:"這樣吧,后天是集市,我帶你去見見。"
"你要是覺得行,咱就定下來。要是不行,當我沒說過。"
就這樣,在母親的逼迫和李嬸的撮合下,王大根勉強答應了。
幾天后,王大根和秦小云見了面,兩人感覺都不錯。
很快,事情就定了下來,婚禮定在了八月十五。
那天,王家院子里擠滿了看熱鬧的村民。
當身穿紅色旗袍的秦小云出現在院子里時,村里人的議論聲更大了。
"你瞧瞧,這都多大年紀了,還穿得這么招搖。"
"聽說是個二婚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會來事。"
"可不是嘛,人家都不要的,便宜咱們王大根了。"
這些話,都一字不落地傳進了新娘的耳朵里。
秦小云緊緊地抿著嘴唇,眼神里卻透著一股倔強。
2.
婚后的第一個月,王家的日子并沒有因為添了個人而變得熱鬧。
王大根依舊早出晚歸地在地里忙活,
秦小云則要面對婆婆時不時的冷嘲熱諷。
"你說你,這么大年紀了,連個像樣的嫁妝都沒有。"
一天早上,王母看著廚房里破舊的鍋碗瓢盆,又開始數落起來。
秦小云低著頭繼續擇菜,手上的動作卻沒停。
第二天一早,她就背著個竹簍,走了十里路到鎮上。
鎮上的早市熱鬧非凡。
秦小云找了個角落,支起一張小桌子,擺上了自己腌制的咸菜。
這些咸菜是她連夜趕制的,用的是她前夫家傳的獨特配方。
"大姐,這咸菜怎么賣?"第一個顧客是個騎自行車的郵遞員。
"兩毛錢一斤。"秦小云說完,順手遞給他一小塊嘗,"您先嘗嘗。"
郵遞員咬了一口,眼睛頓時亮了,"這味道真不錯,給我來五斤!"
這一天,秦小云賣出了二十多斤咸菜,賺了四塊多錢。
雖然不多,但這是她嫁到王家后掙的第一筆錢。
消息很快傳到了村里。
"聽說了嗎?王大根家那個二婚媳婦去鎮上擺攤賣咸菜了。"
村口的老槐樹下,幾個閑漢正在打牌。
"咸菜有什么好賣的?我家地窖里多的是。"趙寡婦不屑地說。
"可人家賣得好啊,聽說一天能賺四五塊錢呢!"
這話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要知道,那個年代,村里人種地一天也就掙一兩塊錢。
秦小云的生意越做越大。
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腌制咸菜,然后趕早市。
漸漸地,她有了固定的客源,甚至有人專門從縣城來買她的咸菜。
三個月后,秦小云拿出了攢下的錢,在鎮上最熱鬧的街道租了間小店面。
這天晚上,她特意蒸了一桌子菜,想和家里人分享喜悅。
"開店?"王母放下筷子,"你一個女人,拋頭露面的像什么樣子!"
"就是,"王大根也開口了,"你天天往外跑,村里人怎么看我們王家?"
秦小云沒說話,默默收拾了碗筷。
第二天一早,她還是按計劃開了店。
開店第一天,就遇到了麻煩。
鎮上另一家咸菜店的老板帶人來鬧事,說秦小云搶他的生意。
秦小云二話不說,把自己的咸菜和對方的擺在一起,讓顧客當場品嘗對比。
結果自然是秦小云的咸菜更受歡迎。
但她并沒有得意,反而請那個老板喝茶,和他分享了一些腌制的小技巧。
這一舉動讓對方深受感動,后來反而成了她的得力助手。
生意越來越好,秦小云開始雇人幫忙。
她優先考慮村里的婦女,特別是那些家境困難的。
趙寡婦就是第一個被雇傭的,每月能拿到四十塊錢的工資。
"你們知道嗎?"趙寡婦在村口大聲說,
"小云姐的咸菜是真有一套,光配料就有十幾種"
"每天天不亮就開始忙活,比我們種地還辛苦!"
半年下來,秦小云不僅還清了租金,還在鎮上最繁華的街道買下了一間店面。
當她拿著房產證回到家時,王母正在院子里晾衣服。
"這是什么?"王母接過房產證,手都在發抖。
"這是咱們家的店面。"秦小云說,"以后不用交租金了。"
王母愣在原地,眼淚突然掉了下來。
她想起自己這半年對兒媳婦的刁難,心里既愧疚又感動。
但好景不長。
一天,鎮上突然傳出謠言,說秦小云的咸菜配方來路不正,是從前夫家偷來的。
更有人說,她用不正當手段籠絡客戶,這才生意興隆。
這些流言很快傳遍了整個村子。
王大根心里憋著一股火,但又不知道該如何替妻子辯解。
而秦小云,仿佛沒聽見這些閑言碎語,依舊專注于她的事業。
3.
1990年春節前夕,秦小云的咸菜生意已經發展到了三家連鎖店。
她的成功引起了縣里電視臺的注意,一個記者專程來采訪這位"咸菜女王"。
采訪當天,記者的一句話,讓現場的村民頓時炸開了鍋。
"秦師傅,真是你啊!"記者老張激動地說,
"我認識你前夫張德明,他生前在我們臺當過司機。"
原來秦小云的前夫張德明,是縣電視臺有名的"咸菜大師",
他們家的祖傳配方在縣里很有名氣。
"我就說嘛,她一個女人怎么可能做出這么好吃的咸菜!"
村口茶館里,趙寡婦的聲音特別響亮,"原來是偷了人家的配方!"
消息傳到張家村,張德明的弟弟張德才帶著幾個村民氣勢洶洶地來到王家莊,
要找秦小云"討說法"。
"這配方是我們張家祖傳的,你憑什么用?"
張德才指著秦小云的鼻子大罵,"你這是偷!"
圍觀的村民越聚越多。
王大根站在秦小云身邊,攥緊了拳頭卻不知該如何是好。
就在這時,秦小云突然轉身進了屋,拿出一個破舊的筆記本。
"這是你哥親手寫給我的。"秦小云的聲音很平靜,
"我和他結婚那年,他就把這個本子給了我。"
"他說,我做的咸菜比他還要好吃。"
張德才一把搶過筆記本,翻開一看,確實是他哥的筆跡。
但他還是不依不饒:"那也是我們張家的!現在我哥不在了,這配方就該回到張家!"
"好,"秦小云說,"我可以把本子還給你們。"
"但是,我要當著大家的面說清楚一件事。"
她走到院子中央,環視著周圍的人群:"這個配方,確實是張家的。"
"但現在我用的配方,已經不完全是原來的了。"
"這一年多,我根據顧客的反饋,改良了很多次。"
"比如加入了本地特產的野山椒,還有自制的糖醋汁。"
"這些都是我自己摸索出來的。"
"你胡說!"張德才還想爭辯。
"要不這樣,"秦小云說,"明天我在店里做一次現場演示。"
"你們按照原配方做,我用我改良后的配方做,"
"讓大家一起來品嘗,看看到底哪個更好吃。"
第二天一早,秦小云的店門口就擠滿了人。
張德才帶著他們村最好的咸菜師傅來了,兩邊開始同時制作。
整整一上午,店里飄著各種調料的香味。
到了中午,兩種咸菜同時出爐。
圍觀的群眾紛紛品嘗,很快得出結論:
秦小云的咸菜雖然保留了張家的特色,
但口感更加豐富,特別是那股若有若無的辣味,讓人回味無窮。
"這確實不一樣,"連張德才也不得不承認,"我哥在世的時候,從沒做出過這種味道。"
就在這時,一個意想不到的人出現了。
張德明的老母親,坐著三輪車來到了現場。
"小云啊,"老人顫巍巍地說,"你這孩子,這么多年也不來看看我。"
秦小云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娘,我...我怕您見了我傷心。"
老人拉起她的手:"傻孩子,你愛德明,照顧他到最后一刻。"
"他臨走前還惦記著你,讓我一定要把這個給你。"
老人從懷里掏出一個布包,打開一看,是一張發黃的紙,上面寫著:"我張德明在此聲明,家傳咸菜配方贈與妻子秦小云,望她繼承發揚。"
紙上的日期是張德明去世前一天。
看到這張紙,張德才一下子愣住了,周圍的人群也安靜下來。
秦小云抱著老人痛哭起來:"娘,這些年我一直記著德明的話,要把咸菜做好。"
"我沒有辜負他的期望。"
這一天之后,沒人再說秦小云的閑話。
她的咸菜店不僅保住了,生意反而更好了。
人們都說,這不僅是一門好手藝,更是一份難得的真情。
但秦小云并沒有滿足于現狀。
她開始教村里的婦女們制作咸菜,還專門成立了培訓班。
她說:"手藝不是獨占的,好東西要讓更多人受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