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哪吒之魔童鬧海》是蛇年春節檔目前為止最大的贏家,無論是票房還是整體評價與口碑,都有一騎絕塵遙遙領先之姿。
就目前來看,比起第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哪吒之魔童鬧海》更加明確了整體故事構架趨向于重構《封神榜》的脈絡與目標。
在“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強大感召,與魔丸哪吒幾乎沒有人能抵抗的吸引下,只要這個小魔丸展現出嚴肅的表情,便是他開啟吸引所有人注意力以及成倍博取好感度的時刻。
這是一種模式,也是近年來不斷出現口碑爆棚影視娛作品時,幾乎共用也彼此心照不宣的手法。
除了這種能激蕩人心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手法,《哪吒之魔童鬧海》更是用哪吒母親殷夫人之死,用“不肖”兒子對母親之死的無比悔恨,在情感這個維度將《哪吒之魔童鬧海》再一次升華。
至此,《哪吒》系列電影不再只是一部簡單的“逆天改命”激勵之作,更是一部充滿了家庭親情與母性光輝的作品。
更讓人詫異也倍感期待的是,在影片結尾處的彩蛋中,出現了哪吒兩位哥哥被召回玉虛宮的畫面。
由此可見,很可能在《哪吒》系列電影的第三部中,將會出現比親眼看著母親被煉化為丹藥,更加讓人痛心疾首的兄弟相殘和父子反目。
當南極仙翁說出自己所做一切都是為了“闡教”中興時,當南極仙翁提到不久將來要面對的“封神之戰”時,當南極仙翁在《哪吒之魔童鬧海》幾乎完全“黑化”時。
或許《哪吒》系列電影已經從《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逆天改命”,慢慢走向了《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倒反天罡”。
當然,如果從《封神榜》的最終結果來看,《哪吒之魔童鬧海》這種“倒反天罡”式的改編幾乎可以說完美契合了《封神榜》凈化玄門的終極奧義。
可如果從“倒反天罡”的角度來看待《哪吒之魔童鬧海》,卻很容易讓人在激情過后產生一種茫然若失之感。
作為一個看似是成語,實際上也被很多人以成語之姿看待與使用的詞匯。
更多被用來表達一種不屈服或勇于反抗精神的“倒反天罡”,實際上只是一個連詞典都被將其收錄其中的網絡熱梗或者說是網絡流行詞匯。
正如《哪吒之魔童鬧海》中所展現的這般,即便在所有人眼中南極仙翁是一個板上釘釘的反派。
可要真的錙銖必較時,無論是哪吒還是敖丙,他們如果在考卷上使用“倒反天罡”不僅不能助其得分,甚至有可能因此而喪失博取功名的機會。
正如那只“倒反天罡”第一人的猴子,縱使得了一時爽快,縱使看似成功做到了“逆天改命”,可最終他依舊被壓在五指山下不得動彈。
看到這樣的解讀與思考,自然會有人不服甚至不悅,因為魔丸哪吒所表現出來的,是如他這般無數人想說卻未必能說出來的,是如他這般無數人想做卻未必能做出來的。
或許我們終其一生都不會有“逆天改命”的傲氣,但我們可以借由哪吒一抒心中那股陳年舊氣。
也許我們此時此世都不會有“倒反天罡”的霸氣,但我們可以借由哪吒向天下人昭示自己并非是庸庸碌碌之輩。
可當《哪吒之魔童鬧海》之后呢,當喜怒哀樂終將結束之后呢?
當我們看著壞人的陰謀被挫敗之后,卻依舊在暗處伺機而動時,有誰想過“倒反天罡”真正的含義或許應該是“逆理違天”呢?
《哪吒之魔童鬧海》是好看的,可它也因此讓人產生了更多對自我的質疑與思考。
南極仙翁是“惡”的,可他真是“錯”的嗎?
無論《哪吒》系列如何改編,或許都無法改變“封神之戰”后,那些即便被世人所唾棄禍國殃民的奸臣與邪祟同樣被封神了。
那些被玄門借“封神之戰”清除掉的旁門左道與心術不正之人,有不少遠赴西方促成了第三方勢力的所謂“興盛”。
這些本該是《封神榜》的故事與結局,同樣在《哪吒》系列電影中被暗中重新排列。
正如這個“倒反天罡”的哪吒,他似乎走上了猴子的老路,甚至借助人性與母子之情,讓“倒反天罡”具有了更多的可信度與接受度。
可是“上者成仙道,中者成神道,下者成人道”,才是現實與真正的結局。
也許“倒反天罡”足以讓人激情四射、心潮澎湃,但永遠不要忘記“逆理違天”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語,是有出處可循、有典故可佐證的成語。
關于《哪吒之魔童鬧海》的解讀暫時先寫到這里,更多精彩解讀且聽下回分解。
若覺得文章不錯,希望您可以點贊、分享與關注哦,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