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誠布公,《封神第二部》并不完美。
人物邏輯、感情動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但大多數普通觀眾看電影看的就是劇情,而在這方面《封神2》不落人后。
主線故事很完整、挺流暢,沒有什么大的卡殼的地方,也沒有其他三部曲常見的劇情不連貫,有割裂感的毛病,不是大型預告片,反而節奏一直在觀眾的興趣點上。
片名叫《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故事沒跑題,緊緊圍繞“戰火西岐”這四個字。
先是鄧嬋玉請命征戰西岐,損兵折將后殷壽請求聞仲出戰,太師率大軍前往,布下十絕陣,西岐陣營拼死一搏終救萬民于水火。
中間為了鞏固人物成長,鋪墊角色轉變的細節,衍生出了其他支線,但整體而言,并未脫離主線,角色都在為推進主線而服務。
像殷郊貫穿始終,被斬、復活,因紂王殘暴,金仙憐憫天下人,出戰、復仇,因戰火蔓延西岐,拯救黎民蒼生,封神榜必須留在正義一方,角色跟主線的關聯很緊密,所以說《封神2》很爛,其實有些不客觀了。
最后彩蛋中殷郊黑化,通天教主登場,截教與闡教之戰一觸即發,武王伐紂正式上演。
以及說話但沒出場的三霄娘娘,她們布下的九曲黃河陣拿了十二金仙,被老子和元始天尊所破,其規模性、精彩度都遠勝于十絕陣。
第二部戰場上有廝殺的聞仲、魔家四將、殷郊法相,神仙打架的數量若看的不過癮,那在第三部中有十二金仙下場,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紛紛出手,期待值直接拉滿。
由此可見,故事和角色是相輔相成的,完整的故事必須要有串聯與出彩的角色,殷郊和姬發是串聯,鄧嬋玉則是出彩。
鄧嬋玉的動作干凈利落、氣質英姿颯爽,殺伐果斷又悲憫天人,眼神凌厲,有睥睨天下的氣勢,最后為救西岐百姓,寧可犧牲自己也助姬發將劍插入???聞仲額頭神目以破壞十絕陣中的金光陣。
這讓鄧嬋玉成了國產片中難得一見的不做作,又包容且有領導力的女性角色,烏爾善對她的改編比原著中單薄的工具人要強得多。
我們已經有多久沒在大銀幕上看到如此正常的女性主義了,一句“貪小勝者必然大敗,姬發小兒不懂打仗,我教教他”足見其謀略和魅力。
一開始從為亡父而戰,后變為守護平凡百姓的軍人,她的堅守,她的信仰,雖然來自遠古神話,卻映射了當代人對勇氣、忠誠、自我認同的追尋。
更為關鍵的是片中并沒有安排為了愛情,因為家人這種較為俗套的情節來推動鄧嬋玉的轉變,她的變化是她親眼所見,打從內心的改觀,觀眾看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改變。
一來是她看到姬發愛民如子,不想再見西岐生靈涂炭,自愿讓鄧嬋玉綁了自己獻給商王,以期停止干戈,消弭戰禍,二來是她看到大商無道,與她心中的信念相悖,聞仲本答應不殺平民卻背信棄義置百姓生死不顧,這讓她用自己的生命捍衛自己的道。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她的道就是人,也是本片的中心思想。
大商是人仙妖共存的封神世界,瑰麗的神話世界固然氣勢磅礴,好看非常,但一味的注重表面功夫就會變的華而不實,徒有其表。
所以我們可以從片中看到人的情感、人的智慧、人的力量與人的價值選擇,人的問題由人自己去解決,人的因素是最大的,因為人定勝天。
西岐為何要反?因為商王與狐妖勾結濫殺無辜,西岐為何能贏?因為他們堅信“老百姓開心才是天下大事”,盡管神仙、妖獸、仙法、陣法能力挽狂瀾,但人間的救世主終歸是人,制勝一擊由人來完成,從而傳達和平、家園的理念,這種重樂土的改編是值得肯定的。
故事、角色與思想夯實了,錦上添花自然也要來。
《封神2》一開場映入眼簾的就是中國神話的韻味,視效奇觀的盡興,西岐保衛戰、兵臨城下等戰爭場面突顯大片質感。
超2000個特效鏡頭讓你我小時候看過的神話故事在大銀幕上再現,還有那些堪稱宏大奇幻的視覺想象,魔家四將、墨麒麟、十絕陣等經典元素獨具中式美感。雷震子的綠色閃電撕裂長空、青云劍化龍盤旋戰場的畫面,既保留了水墨意境的東方神韻,又融入了以往西式大片里才有的史詩感,
更難得的是,影片摒棄了綠幕依賴,實景拍攝的火焰與馬匹沖鋒為戰爭注入了原始張力,如西岐軍民峽谷設伏的場景,塵土飛揚中透出冷兵器時代的粗糲感,與特效的瑰麗形成強烈反差,呈現出“虛實共生”的美學哲學。
在《封神第一部》打下口碑之后,《封神第二部》算是穩住了基本盤。
只要堅持故事不難看,特效立得住,人文關懷不散,精神內核不變,角色塑造立體這五點,《封神第三部》有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