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剛開始,國產犯罪劇,就掀起了一股收視熱潮。
郭京飛、王千源主演的《漂白》,全網大爆。
這部劇改編自同名小說,小說則取材911連環碎尸案,特別劇中對犯罪團伙的塑造,寫實露骨,令人膽寒。
不過這邊《漂白》剛剛收官,那邊卻鬧出了一系列風波。
先是“肉聯廠”的營銷備受爭議,隨后劇中對殘忍黑惡勢力的塑造,也被擔憂會影響年輕一代價值觀。
不少網友甚至要求對《漂白》進行下架處理。
這事還沒結束,網絡上又鬧出場外事件——
《漂白》被指抄襲。
原南方都市報的記者王猛,發文控訴《漂白》從原著小說到重要情節,嚴重抄襲了自己多年前的一份案件紀實調查報告。
在短短的一兩天時間內,這起事件迅速升級,多方卷入其中打起了口水戰,“鬧劇”愈演愈烈。
01、劇名只字不差,還被舉證“17處涉嫌抄襲內容,連筆誤都一樣”
一切還得從一篇名為《愛奇藝的〈漂白〉把南方都市報的〈漂白〉給“漂白”了》的文章說起。
該篇文章的作者王猛表示,陳枰的劇本和小說,都抄襲了自己2012年發布在南方都市報的深度報道《漂白》。
據王猛說,“911連環碎尸案”當年轟動很大,牽連的人物眾多,時間跨越也較長。
但是,案件被偵破之后,警方只公布了案情的大致過程和最終結果,并未披露太多細節。
當時還在《南方都市報》工作的他,決定寫一份詳細的調查報告。
為此他先后奔赴哈爾濱、山西、蒙古等五六個相關地點,詳細追蹤訪談了上百個有關人員,對這起案件進行了最終還原。
“該案橫跨十來年和近十個省份,牽涉人物眾多,初稿我寫了近6萬字,最終成稿1.5萬字,耗時一個月。”
南方都市報一位名叫吳倩的資深編輯,最終給這篇報道起名《漂白》。
含義就是一個惡性殺人犯,如何在10年間,“漂白”自己身份。
他沒想到,僅僅13年后,相同名稱的小說和電視劇,就出現在了市面上。
事件發酵后,王猛又再度發文,并列舉了17處涉嫌抄襲內容。
按照王猛的描述,他曾將犯罪人員改名換姓后的消失形容為“水滴融入大海”。
陳枰小說中同樣的情況也有“四滴水融入大海”的描述。
王猛表示:“看到這句,我火氣就大,如此美妙的比喻,我當年掉了好多頭發才想出,就被陳枰抄走了。”
不過,王猛相信“冥冥中自有天意”。
因為他發現“陳枰竟然抄走了當年的筆誤”。
按照王猛敘述,兩人的作品中,都有把病人的“床頭卡”稱作“病歷卡”的部分。
這一點讓王猛堅信了自己的判斷。
多次回應下來,王猛的態度很明確,這就是洗稿。
02、陳枰的抗辯,主要有兩條
那么,面對王猛的指控,陳枰又是如何反駁的呢?
首先,陳枰認為兩人的作品基礎,都是同一真實刑事案件“911特大連環殺人碎尸案”。
你走訪了,我也走訪了當時的專案組人員。
既然是同樣的案件,差不多的受訪對象,那么故事的主線和輪廓就必然是相似的。
這一點,陳枰將之稱為“公有領域公有內容的合理引用”。
至于“漂白”這個名稱,陳枰表示,自己當時采訪,受訪對象幾乎都提到了這個詞——
“漂白”這一說法是“專案組對犯罪分子隱身特征的顯著認知”,并不屬于對方獨創。
至于王猛指出的其他雷同之處,陳枰覺得這都不及自己小說內容的1%。
因此“不具備核心表達意義,也不符合‘接觸+實質性相似’的侵權要件要求,在法律上不構成抄襲事實。”
有律師表示,在判斷文學作品是否構成抄襲時,篇幅占比確實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
但這起案子明顯有點特殊,因為王猛的作品《漂白》是一篇僅僅只有1.5萬字的深度報道。
且因兩人都是針對同一案件進行描述,因此,劇情主線和故事內容都難以判定構成侵權。
而刨除內容之后,剩下的能證明是“王猛獨到表述”,且能作為抄襲判斷的部分,少之又少。
面對這一情況,王猛生氣地表示這恰恰證明對方“早有預謀,拼命灌水,把精華內容稀釋,試圖以此來鉆法律空子。”
03、更多知情者下場,其中一位制片人,很關鍵
作為局外人,公眾衡量這起鬧劇,關注的點,更多在于當事人是不是“主觀抄襲”。
結合更多方的回應,我們能看出一些端倪。
首先,《漂白》劇方發了個聲明。
“影視改編權購買自陳枰女士出版的小說,并委托陳枰女士進行劇本改編工作。”
聲明中還著重強調,“根據合同約定,陳枰女士應負責相關內容合法合規,如產生糾紛,由陳枰女士承擔相應責任。”
能看出來,劇方主要是“撇責”。
之后,又一位這部劇創作的重要參與者,寫了篇“內幕文章”。
他叫呼和巴特爾,是一名職業制片人,在制作公安干警題材上,有著豐富經驗。
據他描述,2016年,他在朋友推薦下,看到了王猛的那篇案件紀實報道,很興奮,當即計劃將故事進行影視化。
之后他趕往哈爾濱公安局,采訪了3天,回到北京后,又和王猛進行了聯系。
半年后,呼和巴特爾找到了編劇陳枰,提供了王猛撰稿的文章《漂白》。
按照文章說法,陳枰對這個題材很感興趣,兩人又一起走訪了多位案件當事人。
但之后,兩人對故事的創作產生了分歧,緊接著2019年年末大環境變化,這個項目也就不了了之。
呼和巴特爾形容,自己2022年看到陳枰出版了《漂白》小說時,內心很不是滋味。
他還提到,自己很不滿陳枰在聲明中“拿自己當擋箭牌”。
04、陳枰這幾年卷入不止一起風波,還給茅盾文學獎得主賠過錢
值得一提的是,編劇陳枰這些年卷入的抄襲風波,似乎不止一起。
就在這次抄襲風波鬧得沸沸揚揚之時,前一個告陳枰抄襲的格十三,也恰好收到二審結果。
2021年,公眾號作者格十三表示,由馮小剛導演、陳枰編劇的電視劇《北轍南轅》中,有大量臺詞與自己發布在公眾號上的作品雷同。
比如,由格十三獨創的“云配偶”一詞及對該詞的辛辣解釋,在《北轍南轅》中都能找到一模一樣的內容。
格十三發起了訴訟,只是,在2024年的一審和二審中,格十三都敗訴了。
一審法院表示劇方對“云配偶”一詞屬于“合理引用”。
二審法院認為劇方“使用了格十三的部分表達,但并非完全相同,不屬于著作權侵權行為。”
相比這起訴訟,2013年陳枰卷入的風波,明顯更轟動。
2013年,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品《推拿》被改編為電視劇,陳枰擔任編劇。
不久后,原著小說作者畢飛宇卻將編劇陳枰告上法庭。
原來,就在《推拿》變成影視作品后不久,市場上卻流通起了另一本由陳枰執筆的小說《推拿》。
陳枰在法庭上的解釋是,自己的劇本屬于全新的作品,享有獨立著作權。
自己的小說是基于自己的劇本改編的,并不基于畢飛宇的小說《推拿》,因此不構成侵權。
法院最終裁定,陳枰的劇本并不享有獨立著作權,依然要受到原著作品著作權的限制。
因此,法院最終判定陳枰侵害畢飛宇作品的改編權成立,并構成不正當競爭,要求陳枰和相應出版社賠償畢飛宇14萬元,賠償原著出版社8.5萬元。
畢飛宇作為茅盾文學獎得主,對于判決結果勉強滿意,但他卻也表示這是自己曾經“吃過一次蒼蠅后得到的教訓”。
原來,這樣的情況在畢飛宇之前的作品《青衣》中已經出現過一次。
那一次,因為他“沒留個心眼,被對方鉆了空子”,以至于署名陳枰的長篇小說《青衣》順利出版。
05、撕開了娛樂圈的遮羞布,娛樂圈的版權糾葛太多,連陳思誠都被卷入
如果我們注意觀察,這類版權糾紛,在娛樂圈可謂頻頻上演。
曾經一位作家的一部小說,對莊羽的《圈里圈外》構成抄襲的判決。
莊羽等了整整兩年,又在結案14年后,才得到對方的正式道歉。
連著名作者瓊瑤阿姨面對抄襲時,都維權艱難。
她2014年起訴,但直到2020年12月31日,起訴對象才發文就侵犯《梅花烙》版權一事進行道歉。
而現在,該道歉函已經“處于隱藏中”了。
著名導演陳思誠也曾因為“著作權”的事,遭遇對簿公堂。
2012年,編劇李亞玲起訴陳思誠單方面賣掉《北京愛情故事》的著作權,要求賠償,最終陳思誠輸了這場官司。
還有《白夜追兇》編劇指紋被前女友控告“明明是二人共同構思的故事內容和前四集劇本”,結果卻成了“指紋是該劇本的唯一作者”。
由此可見,文學作品遭遇侵權已不是什么新鮮事。
不僅是小作者,就連出名拿獎的大腕都深受其害。
只能希望相關部門盡快出臺更完善的規章制度,更清晰的判別條例,盡量保證所有原作者享有的權利都得到妥善的保障。
如此,才能肅清文學圈的烏煙瘴氣,不至于讓勤勤懇懇堅持原創的作者們求告無門,心灰意冷。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是吃魚呀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