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了兩件事情,讓我感觸很深,一個是寧波GDP與南京差距在縮小,另一個是國內深度求索公司(DeepSeek)震驚世界,讓大洋彼岸的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深度震動,芯片巨頭等股價在最近遭遇歷史性暴跌。
前十之位
2023年南京GDP為1.74萬億,2024年為1.85萬億;2023年寧波GDP為1.65萬億,2024年為1.81萬億。
2023年兩市的差距約900億,2024年差距僅為352億。差距在縮小。而南京與上一位的武漢差距高達2606億,如果南京不能很快將增速提上去,全國第十的排位確實有些危險。
其實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并不復雜,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在于南京10年前做的一次決定。2014年4月30日,南京做出了推進四大片區工業布局調整的決定,并提出明確的計劃表。
2015年前,中小企業整治工作基本完成;
2018年前,重點骨干企業搬遷工作全面啟動,中小企業全部關停;
2021年前,重點骨干企業搬遷建設項目啟動,部分重點骨干企業完成搬遷轉型工作;
2025年左右,工業實現全部退出,最終實現四大片區產業結構、城市功能和人居環境得到整體改善。
10年前南京的這個決定有不破不立的時代魄力,還是很合理的。當時的重化工產業確實對城市的生態產生了很大壓力,南京也意識到單靠石化很難出圈。所以跳出石油化工的固有枷鎖或者說舒適圈,在當時是受到很多人支持的,尤其是四大工業區周邊的市民。一方面舊工業區可以實現轉型,另一方面產業格局也將有機會重塑,這是南京希望看到的結果。
只可惜后來完整完成的轉型區域可能只有長江二橋至三橋沿岸地區中的燕子磯。其他區域包括大廠、金陵石化、梅鋼等區域的搬遷一直都不太順利。現實中改變遠比想象中的要難得多,地方意愿和企業之間長期處于一種博弈的狀態。第一步搬遷都沒有實現,就更不談后來地方的轉型發展了。
內部外部的激烈博弈也讓這份曾經毅然決然的勇氣逐漸消磨。實際上這也是導致南京近10年在發展方向上一直存在左右搖擺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此時寧波并沒有這樣的煩惱,南京在去重工業化,而寧波卻在瘋狂加碼,2024年底,寧波地區煉油總能力突破5000萬噸,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的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而南京地區目前的煉油總能力為3230萬噸/年。
南京不僅沒能完成徹底改變經濟結構的偉大構想,還有些丟失基本盤的趨勢,所以在去年南京不得不廢止了10年前針對四大片區內工業布局調整的決定。某種意義上來說南京算是走了回頭路,但也沒辦法。當然重新扶正重工業的同時,南京也在加快引進、培育、壯大總部企業,試圖通過發展更高能級的總部經濟增強非工業領域的實力。
國運時刻
但說實話,四大工業片區不搬雖然給企業吃了定心丸,穩定GDP的同時,通過繼續加碼擴大南京在傳統領域的優勢確實可以對南京未來幾年的GDP有所幫助,但南京未來如果想要從前十到前五,靠重工業還是不行的,畢竟10年前南京就已經看的很清楚了,未來南京還是要拿出其他的殺手锏。
最近DeepSeek,給了歐美非常大的震撼,我也有很多感觸。DeepSeek的創始人叫梁文鋒,前段時間在《新聞聯播》一場超高規格的座談會上現場發言。
而與之相關的企業幾乎全在浙江,除了寧波、杭州、還有上海等。其中震撼世界的主角deepseek就是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礎技術研究有限公司的產品,團隊并不算大。
同時杭州還有阿里巴巴達摩院(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的通義千問2.5版本、中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TPT時序大模型等,憑借這些企業的成果,杭州已經在嘗試做“人工智能+”的破題者了。尤其是最近震驚世界的deepseek,把杭州在AI領域又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那么這個產品是如何震撼世界,尤其是美國科技界的呢?大概有這么幾點
deepseek的性能和美國最好的模型不相上下;
更加擬人化,原始思維鏈非常迷人;
極低成本實現,只有傳統的1/10。比如DeepSeek-V3首個版本用了2048塊H800顯卡、耗時兩月,就訓出了一個6710億參數的DeepSeek-V3。而Meta訓練參數量4050億的Llama 3,用了16,384塊更強的H100顯卡,花了54天。Deepseek在訓練效率上比后者提高了11倍;
完全開源,并且任何人都可以本地部署;
可以聯網搜索的推理模型;
這些優勢導致,美國公司賴以維持的技術優勢和超高估值受到嚴重挑戰,讓一眾收費AI毫無生存空間,顛覆了美國AI巨頭們“砸錢堆硬件”的邏輯。讓那些靠賣顯卡發財的“賣鏟人”徹底慌了神,英偉達股價因此重挫。
特朗普的“星際之門”計劃,號稱未來將投入5000億美元建設AI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最近也因為deepseek的出現讓這個耗資巨大的計劃變得有些愚蠢。中國正在摧毀美國AI科技界的護城河。軟件創新似乎正在突破硬件的限制,美國想要通過硬件(GPU)的封鎖阻礙中國在AI領域的進步已經不那么奏效。包括最近曝光的殲轟-36,中國的國運正在蓬勃上升,已經勢不可擋。
那么在這場預計會持續很久的中美爭鋒中,南京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又起到了多大作用?扮演什么角色?
2023年,南京全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模超8000億元。光軟件谷就實現了軟件業務收入2810億元,占全市比重約35%,占全省比重約20%。目前,軟件谷集聚涉軟企業4462家,海內外上市企業14家;獨角獸、瞪羚企業52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13家,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1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96家。招引培育世界500強及世界軟件百強企業18家,中國軟件百強、中國電子信息百強及中國互聯網百強企業35家。建成國家級眾創空間、孵化器10家。
這里面未來有沒有可能再出一個deepseek,另外工業軟件上的突破也是一個思路。據我了解,工業軟件是制造業的基石,但目前國產化率極低,這里面可供發揮的空間就很大。南京有沒有可能喊出中國工業軟件之都的口號,助力中國實現工業從軟件到硬件的全方位自主可控。如果這個路徑可以走下去,對國運的助力是非常大的。
南京的路
打破歐美壟斷和限制,創造自主可控的未來這就是與國運同進退的產業布局。按照南京研發為主的性質,如果方向正確理論上現有的整體實力應該比現在強的多,但現實中南京曾經在某些領域實際上是有些走偏的,走了很多彎路,錯過了很多,。
這些年南京有幾個關鍵領域,比如顯示器、新能源電池、芯片等。每一個起點都很高。當年中電熊貓引進的是夏普生產線、新能源引進的LG化學、芯片引入的是某積電。南京在每一個領域最開始的時候總是占據頭籌,見效極快,但因為引進的項目存在不可控因素,對國產供應鏈的建立,幫助有限。所以才讓南京逐漸在日后的發展中丟了不少產業的主導權。
2011年國內第一條液晶電視面板就是中電熊貓在南京投產的,引進的就是夏普六代生產線,隨后2015中電熊貓繼續引進夏普的IGZO技術8.5代線,2016年還在成都投資8.6代線。陸陸續續加起來,總投資超過700億,但最后未達預期,前幾年南京8.5代線被京東方收入囊中。
新能源和芯片制造方面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強大的同時,對國產產業鏈的搭建并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這種模式的特點是重見效,輕長遠。但外部引進的產業再先進也不是自己的,一定要嘗試快速消化吸收并建立自己的技術方案,組建可控的上下游鏈條。只有如此南京才能在行業中起到主導作用。
比如智能電網領域,南京走的就是自主研發的路線,如今已經聚集了一批技術實力非常強勁的企業,包括南瑞集團、國電南自、南瑞繼保、四方億能、南高齒、科遠智慧、金智科技等。產品在全國市場占有率達60%,已形成千億級智能電網裝備產業基地。
我認為對于南京來說,實力不是問題,南京有足夠的人才儲備和產業基礎,問題是方向的選擇。
合肥后來為什么后來能有這么多閃光點,和主題和方向有很大關系。不管是13個大科學裝置(最近實驗成功的“人造太陽”就在合肥),還有什么蔚來、BYD、京東方、長鑫存儲等,都是典型的國產性質。
合肥成功將自己塑造成了專注于國產替代方案的城市,這與國運的主題是相契合。而這個主題或IP也有助于吸引和建立國產產業鏈的形成,甚至不少人對合肥產生了盲目的自信。2024年合肥GDP達到了13507.7億,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1%,和南京的差距也已經不算特別大了。
我認為南京不要把目光落在GDP的上下浮動上,糾結于短期的得失沒有必要,哪怕2025年真被超越,也沒多大關系。關鍵南京長期的發展路線要能夠真正落實,路線上再不能有左右搖擺甚至是回頭路的情況。緊抓符合國運之勢,抗擊歐美制裁封鎖的產業大方向。在對抗美國產業霸凌的路線上,南京要起到排頭兵的作用。
需要明確向外界傳達出南京在中國國運崛起的過程中肩負的關鍵使命,并將to B方面的優勢傳遞到to C領域。這種使命感需要通過產品的方式傳達給普通民眾,通過強有力品牌的建立塑造南京的新IP。
至于具體是靠工業、化工、還是軟件、AI等,我認為都無關緊要,也沒必要爭論不休。不管白貓黑貓,只要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只要能讓南京人過上更好的日子,幫助國家積累更多的崛起之力,就夠了。主題明確了,南京的標簽就有了,未來的GDP根本不用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