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你是否整天繁忙,加班加點顧不上家,年底總結發現自己做了很多事,卻業績平平,依然得不到領導的賞識?
帶孩子學習常用的兩種訓練方法,一種是刻意練習,瘋狂刷題;還有一種是鍛煉舉一反三的思維。這兩種方式,你更傾向于哪種呢?
在王陽明心學中提到——人生在世只有一件事,事情不是你做得越多越好。
王陽明喜歡把幾件事看成一件事,他認為圣人的學問只是個格物學,格物學只是個致良知。
知和行是一回事,心和理是一回事,格物和致知是一回事,甚至格物和平天下也是一回事。
王陽明在《大學問》一文中說:何謂修身?為善而去惡之謂也。
關于“為善去惡”這個概念,我在前文的分享中提到,格物就是致良知,就是要“走心”?!白咝摹币惨馕吨鹫?、做正事,也就是“為善去惡”,都是一回事。
在《答甘泉書》一文中,王陽明說:“修齊治平,總是格物?!?/p>
在這句話中,王陽明認為《大學》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目只是一事,就是格物。
致知需要格物,修身需要格物,所以,人生在世,只有一件事,這件事毋庸置疑就是格物。
在《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日課21天》這本書的作者度陰山提到,學王陽明心學,不需要重讀一遍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
王陽明心學的主要概念也都來自過去的儒家經典,所以,研習王陽明心學,即能知曉其他儒家經典的通義。
所以,如果你想學習傳統文化,不一定要卷帙浩繁、皓首窮經,隨意選擇一門學問,盡心地鉆研即可。
在王陽明看來,人的一生就是格物的一生。把格物當成終身大事,就是時刻提醒自己,解決大部分問題的方法只有格物。
如何格物?
為善去惡。
格物有3重境界。
第一境界是“見物格物”,看到什么事物就研究什么。
比如看到美食,就研究它、欣賞它,還流口水。
第二重境界“見物不格”,看到一個事物,先考慮會不會因為研究這個而產生惡念,然后再決定不研究它。
比如看到美食,研究美食,擔心自己會過度飲食,所以決定離開。
第三重境界“見物格心”,看到一個事物,先在心里格它。
比如看到美食,雖然它很美味,但不能過度食用,是告誡自己要學會節制。
格物對應著三重致良知的思維境界。
第一境界“真理在心外的事情上”。
第二境界“不愿追求真理”。
第三境界“真理在我們心內”。
如何判斷格物是否成功?
格物如果成功,內心就是坦蕩的。格物如果失敗,內心就是不安的。
愿大家在生活學習工作中,都能告別焦慮和忙碌,從容瀟灑過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