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班上下來,到過年總算是個頭,但養生這條路,只要走過,這輩子就算定了型。?????????
這 屆年輕人,早就覺醒了養生血脈,閑時打一套八段錦,睡前泡一泡腳,還有桌上咕嚕咕嚕不停煮著的養生壺。哪怕回了老家,也要跟著爸媽一起來杯養生茶。
愛上養生壺的人,每天都離不了它,辦公室都要放兩個,泡普洱、煮水果茶,兩不耽誤;而對養生壺頗有微詞者也不在少數,“太埋汰了,煮完紅棗銀耳湯,只想整個壺丟掉。”
曾經是網紅小家電一員的養生壺,如今還有多少人用著?有意思調查收集了1590位讀者的答卷,試圖探究養生壺是否難逃“吃灰”的命運?當下全民養生熱度不減,養生壺會迎來新一輪爆發期嗎?
養生壺的盡頭是燒水壺?
有意思調查發現,養生壺的吃灰概率看起來不高。
在所有受訪者中,近九成人擁有養生壺,其中超七成人經常使用養生壺,只有16%的人的養生壺提前“退休”。
作為名義上的廚房小家電,67.2%的受訪者確實是在家使用養生壺。而辦公室也是養生壺的主場之一,有超過半數人(56.5%)在工作場所使用養生壺。
至于使用頻率,在1419位養生壺擁有者中,高達60.5%的人幾乎每天都在使用,努力讓養生壺處在物盡其用的近“過勞”狀態。
不過,養生壺是不是真的還在“養生”就不好說了。
更多的人把養生壺用成了燒水壺,有71.1%的人最常使用的功能就是“燒水”,其次才是煮養生茶、花草茶,占比為67.4%。
五花八門的養生壺功能里,排在第三位的是保溫。調查發現,部分有娃一族把養生壺用成了專門的嬰兒水壺,省去了給寶寶專門買恒溫水壺的錢。
還有的人把養生壺用成了早餐機, 煮雞蛋、蒸包子都不在話下。不過從調查結果來看,燉湯、煮面、煮火鍋這類烹飪的活兒,那都是養生壺“副業中的副業“,用到這些功能的受訪者比例甚至低于用來煮中藥的人。養生壺還是更擅長“喝”的領域,距離打入廚房內部還有點遠。
至于最大的槽點,28.2%的受訪者苦于養生壺洗起來著實麻煩。特別是煮銀耳羹或熱牛奶,糊底幾乎成了一種宿命。小紅書上有關養生壺的筆記里,很多都是“糊友”們交流如何刷干凈糊了底的養生壺。
洗得干凈需要點技巧,但首先能捧起養生壺去洗就需要一點勇氣。
“只要放長假,上班第一天辦公室就會隨機出現一個里面發了霉的養生壺。”因為總有那么一兩個忘記刷壺的同事,生活在南方的佳佳對養生壺的印象糟透了,表示堅決不會入手。
佳佳對于同事的養生壺燒起水時此起彼伏的噪音同樣印象深刻。哪怕是養生壺愛好者小周,也是在有了自己的小辦公室后才開始用養生壺,“不然水開的時候那種轟隆隆的聲音,絕對社恐地獄。”
但總的來說,更高比例的使用者對養生壺感到滿意。畢竟多數人只是喝白水,不用花太多精力想著刷壺的事兒。
就像領優惠券買咖啡喝是為了醒神,能夠有勇氣面對一整天的工作與生活,用養生壺煮養生茶或者只是保溫一壺熱水,或許也是為了在班味兒濃郁的辦公區里,強行開辟一塊安置身心靈的凈土:喝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感覺到自己養生了,班味兒淡了。
燒水而已,為什么還要買養生壺?
“養生壺,本質上就是燒水壺。”
從事家電檢測與認證十余年的李峰(化名)表示,不管是電熱水壺,還是恒溫壺、養生壺,在國家標準里統一被稱為“液體加熱器”。比起常見的不銹鋼燒水壺,除了壺體材質升級,養生壺主要是在加熱元件上做更復雜的設計,實現感溫、控溫等功能,用來當燒水壺用也無可厚非。
而養生壺之所以區別于燒水壺,正是由于那些花式功能。
例如燒開水后,使之保持在恒溫狀態;或是選擇特定功能,如“煲湯”時啟動800W功率燒水,當水溫檢測至80℃時,自動轉換功率至400W燒至沸騰2分鐘后,以200W功率工作60分鐘,再轉到400W功率下保溫80℃。
對此,美的集團養生壺產品相關負責人進一步解釋道,相比燒水壺,養生壺在恒溫的溫度、時間上提供更多選擇,可以滿足用戶在“燒水”之后的延伸使用場景,比如在特定溫度下沖泡奶粉、咖啡等;燉湯、煮粥等功能程序則是更進一步讓養生壺從“飲水”延伸至“飲食”,為看中品質生活、健康養生的用戶提供更為豐富的體驗。
只是從調查結果來看,這樣的體驗還是離很多養生壺用戶頗遠。
有兩成使用者認為,養生壺功能雞肋,可替代性強,而這也是導致很多人沒有入手養生壺的最大原因,人群比例為28.7%,排在首位。
“養生壺并沒有太大的實質性創新,”資深家電行業專家張彥斌很直接地指出,“更多還是在燒水壺基礎上的功能附加與升級改良。”
小熊電器相關負責人也直言,養生壺被消費者用成燒水壺,的確要從行業整體去找原因,很多養生壺沒有核心技術,沒能在產品功能上與燒水壺形成明顯的差異化,“消費者想要用來煮茶、燉湯卻沒能得到好的體驗,無奈之下只能當成燒水壺來用。”
養生壺,再難網紅
事實上,有消費者的健康需求在前,眾多國產品牌也一直在做科技創新,嘗試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
例如小熊原創的小氣泡發熱盤技術,可以提升養生壺的燉煮能力,而創新納米級發熱底盤以及水性不沾涂層等的應用,也針對性地解決了傳統養生壺在噪音、清潔等方面的部分痛點。
美的養生壺則試圖推動市面上普遍的“半圈加熱”技術的升級,其“立體勻熱”專利技術以整圈加熱管搭配立體發熱盤結構,提升加熱的效率及均勻性,較好地解決了養生壺底盤生銹、糊底的問題;同時,使得加熱時產生均勻濃密的微氣泡,不僅能夠增加食材營養的析出效果,更將氣泡翻騰、爆裂的噪音降低至20分貝以下。
至于養生壺最大的痛點“難洗”這件事,李峰表示,更多也是受限于材質,而與養生壺產品品質無關。當前主流養生壺使用并非不粘材料的不銹鋼或玻璃底,底部加熱部位溫度較高,煮的材料易沉底或水太少時,就會因為材質本身的缺陷而粘底,進而帶來清潔困難,或許需要更為徹底的技術革新才能帶來根本性的改變。
奧維云網(AVC)小家電事業部高級研究經理葛慶補充道,從市場監測角度來看,除了燉煮這一基本能力的持續提升,目前比較主流的養生壺升級方向即是材質,比如全玻璃產品,還有更新的鈦材質的應用等,都是企業針對安全性、清潔難度方面提出的解決方案。
也是在這樣的細分品類升級之下,養生壺比之燒水壺才顯得“高人一等”,均價上也長期占據上風。
從有意思調查的結果看,51.8%的消費者選購的養生壺產品價位集中在100-200元。
而他們使用的養生壺品牌也多為業內較有知名度與信譽度的品牌,小熊、美的、九陽、蘇泊爾等,排在前列的品牌與監測機構統計的頭部暢銷品牌幾無二致。
不過,奧維云網監測數據顯示,2024年1-8月養生壺線上均價下降接近14%,比例超過其他各類廚房小家電品類,而線上零售額均價跌至107元/臺的養生壺,相比均價升至102元/臺的電水壺,似乎有了泯然眾人之相。
葛慶表示,隨著市場的成熟和消費者理性消費意識的提升,質美價優的產品越來越受到歡迎,疊加供需、渠道等多方面原因,行業的價格競爭進一步加劇,以線上渠道為核心的養生壺價格下行幾乎不可避免。
那么當初賣到千元上下的網紅養生壺還有人買賬嗎?
根據奧維云網數據,2024年1-8月線上暢銷前十位品牌中,均價最高的仍是934元/臺的北鼎。甚至相比其他品牌均價動輒兩位數的降幅,北鼎的價位還相當穩定,只下降1.94%。
北鼎股份在2020年的招股書中就曾言明,雖在產品工藝、用戶分布、服務模式上與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相近,但其定位高端、布局電器+食材+食譜生態圈的全方位服務策略則使其有了一定的差異性。
當然,北鼎的日子并不好過。北鼎股份2024年半年報顯示,其在國內市場的整體營收同比低于去年,除了線下,各線上渠道的收入都有所收縮。但就產品而言(未做國內外區分,但國內業務占比約九成),相較于品牌另兩種主要電器蒸燉鍋、飲水機,養生壺的營收仍出現了同比上漲的情況。
葛慶指出,高端的養生壺從工藝、概念上都有更多的升級和想法,部分頭部品牌在萃取方式、礦化富氫等更貼近養生壺產品追求健康升級的出發點上做文章,無論是產品溢價還是用戶體驗都有不錯的表現。
但回到行業整體,平價產品仍是主流,高端養生壺的增長空間并不明顯,甚至市面上還充斥著許多低價不合格產品。
李峰以某平臺銷售排在前十位的養生壺產品為例,其中超過半數價格低于50元,“就我在檢測方面的經驗看,綜合考慮家電行業的規模效應,相對安全合規的養生壺品牌產品通常均價在60元以上,否則連成本都難以完全覆蓋。”
至于養生壺還有沒有機會回到養生C位,張彥斌認為,技術壁壘較低、增長空間受限的養生壺處在盤整消化階段,現有的基礎技術水平決定了養生壺在短期內創新空間有限,仍是相對小眾化的產品,養生壺的下一個春天,恐怕還要寄望于未來可能出現的技術突破。
相比之下,葛慶更為樂觀。作為品質需求改善類的小家電產品,養生壺雖在需求規模突破2000萬臺后回落至當前較為穩定的1800萬臺左右,而就2024年推總數據看,前三季度養生壺全渠道零售額同比增長14.2%,零售量增長38.9%。
在她看來,主打健康的細分品類仍有長期的市場空間,養生壺有機會維持在2000萬臺左右的市場規模上。
作者:梁婷婷
編輯:田納西
值班編輯:禮物
有意思報告視頻
中產不想伺候家里的洗碗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