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帶孩子去我姐家玩,頗有收獲。我姐和姐夫講自己的經歷和經驗,現身說法證明努力和勤奮是很重要的,也大大激勵了孩子一把。
孩子一直知道姨和姨夫都很厲害,一個是大學校長,一個是公司老板,但孩子不知道的是姨和姨夫是通過考學一步步打拼出來的。
人生軌跡選擇的不同,過程努力的程度不同,最終得到的平臺和資源以及人脈自然也是不同的。
而所有的起點都是努力和奮斗,并將努力十幾年如一日的堅持。
孩子聽得津津有味,也感慨姨和姨夫的勵志人生:
姨高中時,平時只是成績中等,而高考成績是校排前5,后來一路讀研、讀博,而后深耕于工作,才有當下的成就。
而姨夫高三原本想走體育生,幾乎沒上課,后體育沒走成后,決定重新撿起學習。為了能安心學習,一個人住到瓜棚里,最終以優異成績上岸。大學時就開始自主創業,畢業后更是做了“空中飛人”,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工作的路上。
所有的成績和成就,都來之不易,每一份收獲都伴隨著艱辛的過程,都鑄就著日復又一日的努力。
當聽著姨和姨夫語重心長對孩子說,高中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從高二下到高三這一年半的時間,有著極其重要的決定作用。
當姨夫聽說孩子的成績掉下了幾百名后,也語重心長的跟孩子說:
一定用最快的速度和努力把成績提上來,一定要把名次穩住,排名如果長時間穩在中等的區間,就成慣性了,這是最可怕的,再提上來可是不容易。
換一種方式,換更有影響力的姨和姨夫來教育孩子,我發現孩子完全聽進去了,這比我強調成績很重要,平臺和起點很重要有用得多。
我也能理解,孩子不覺得我多厲害,所以我的話,孩子聽了也只是當句我套路他學習的蹩腳理由,并不足以讓他信服。
但姨和姨夫的話,就大不一樣了,他們是作為成功人士來引導孩子,更有發言權和權威性。
我很清晰的知道,孩子在學習上缺的不是能力,不是方法,而是對于學習的堅定之心與強烈的目標感,缺吃苦的精神,也對學習有著非常之大的惰性,所以才會因懶成笨。
孩子有一點小聰明,學習能力也算可以,但這種小聰明和學習能力還行,并不足以支撐孩子不努力就能躋身優秀學生之列。
畢竟聰明的孩子和學習能力很強的孩子,比比皆是。大家都是處于同一起跑線,但又聰明又努力的孩子,是一步比不上,步步比不上。
還有一些極其勤奮,沒那么聰明的孩子,有著穩固的根基,也有著厚積薄發的潛力。
我想讓我家因懶成笨的孩子能明白一個道理:
努力真的很重要,勤奮是真的有用。
但我又不能講太多道理,我自己的經歷也不足以說服孩子。因為孩子沒覺得我厲害,所以我的話一定程度上孩子是不以為然的。
這點我也覺察到了,所以我盡量不說教,不講道理,而是借著比我有影響力和厲害的人來指點一下孩子,發現效果還是不錯的。
起碼孩子是真的聽心里去了,盡管不會立竿見影去踐行,但意識是一點點覺醒的,行為是一點點落地的。
我也一直在找激發孩子自信和自驅力的辦法,不再說教,不再催,也不再發火去督促孩子學習和上進。
這樣的方法,我用了十幾年,發現效果很差,甚至也會起到反作用。
能讓孩子進去的話,有兩個前提:
一是孩子認可講話人的身份與地位;二是孩子能信服。
溝通方式和溝通的對象尤為重要,這也提醒我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如果想給孩子一瓢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
同理,我想讓孩子努力和勤奮,那么我首先要做到將努力和勤奮具體化,將努力和勤奮的意義落地化。
我跟孩子說,媽媽也要改變,要真正將減肥落地到實處,我要恢復跑步,我也要成為家庭教育領域有影響力的人。
孩說只要我能堅持跑步,他也會堅持運動。
那就用行為來影響行為吧,如果一個人的努力的意愿被喚醒,那離自主學習和奮發圖強也不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