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遽亡
公元1392年5月17日,老態龍鐘的明太祖皇帝朱元璋聽到了一個五雷轟頂的壞消息:自己的長子,大明朝的儲君朱標太子暴卒。這位花費了朱元璋無數的心血精心愛護和培養的太子,就這么說沒了就沒了,朱元璋的內心,承受著難以言狀的痛苦。
大明朝皇儲的位置隨著朱標的死去而空了出來,朱元璋思索著,雖然儲君朱標不在了,大明的皇位總得還是要人來繼承的,自己還有二十多個兒子,英武者有之,文治者有之,可朱元璋思索了很久,作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驚訝的選擇,他放棄了從其他二十多個兒子當中選擇一個繼承人,而是選擇了已逝長子的兒子,也就是他的長孫朱允炆作為皇位繼承人。
建文帝朱允炆登上大明皇帝寶座的時候,年僅21歲,朱允炆繼承了他父親朱標溫和儒雅的好脾氣,是一個溫和爾雅的書生型皇帝,他希望在他的治理之下,大明能呈現出郁郁蔥蔥的文治之朝。所以他重用文臣,把一直輔佐他的三位文臣大儒當作心腹,分別是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
這三位儒學大師各自都以不同的方式影響皇帝,推崇修齊治平的方式治理國家,經常研究出一些新的方針政策并推行實施,滿懷理想的要把大明治理出他們想要的樣子來。
朱允炆劇照
文臣眼中的威脅
時光先回到大明朝剛剛建立的時期,朱元璋為了加強皇室的力量,保證大明江山的長治久安,他把自己的兒子們(除了太子留在身邊),全部分封到全國各地邊疆要塞和腹地重鎮當藩王,朱元璋曾說過:"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大明朝建立以來,最大的威脅還是來自北方的前元蒙古勢力,雖然朱元璋建國時派徐達大將軍將蒙古人趕出了長城,但是蒙古人似乎并未就此罷休,他們一直在休整和等待時機繼續南下,朱元璋把自己的第四子朱棣派去北平當燕王,朱棣曾與徐達一起北征,又是徐達的女婿,是朱元璋兒子當中,十分能打仗的一位,讓他駐守北方,可以抵御蒙古人。朱棣自就藩北平以來,多次率軍主動出關,打擊前元殘余勢力,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朱元璋十分高興,念其功勛卓著,讓他“節制沿邊士馬”,朱棣的地位在各藩王當中,地位那是相當尊高了。
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到了建文皇帝時期,就成了朝廷里十分擔心的對象,特別是喜歡替建文皇帝出主意的三位大儒,把靦腆儒雅的建文帝與英武善戰的燕王一比較,就得出了一個結論,這些手握兵權的“叔叔”們,雖然效忠著朝廷,但分明就是一個威脅的存在。
于是,以三位大儒為首的文官集團,向建文皇帝上書要求罷免藩王,其實這一提議也正中建文皇帝的下懷,他看著叔叔們各個手握重兵,又是自己的長輩,萬一遇到幾個不聽話的聯合起來,就會對朝廷產生巨大的麻煩。朱允炆也決定聽從文臣們的建議,一拍即合開始削藩。
想當年漢朝時期的漢武帝也非常清楚各地藩王對皇權的威脅,但是他的做法比較圓滑,并沒有硬性的取締藩王,而是用類似于“溫水煮青蛙”的方法,頒行了推恩令,漢武帝要求各地藩王把自己的封地再分封給子孫,于是這些諸侯王的領地越來越小,隨著時間推移,藩王的勢力和縣令都沒多大區別了,最后逐步削弱,藩王就毫無威脅皇帝的可能了。
朱允炆可能沒有好好的參考漢朝時期的“推恩令”,毅然發起硬性削藩,在削藩的順序上,齊泰主張先削勢力最強大的燕王,這樣可以殺一儆百,讓其他藩王束手就擒。但是黃子澄堅決反對這樣,他認為燕王不但勢力強大,且有功無過,為了讓削藩看起來有正當性,應該先拿一些自身有問題的藩王先下手,順帶練練削藩的方法積累經驗,等其他藩王削完了,再挑燕王這個最重要的藩王下手。朱允炆覺得黃子澄說得有道理,就柿子撿軟的捏,從沒啥能耐的周王開始下手。
于是乎,周王被廢,全家押往南京,廢為庶人。第一個藩削的非常容易,朱允炆和黃子澄齊泰等覺得削藩還挺簡單,接下來齊王、湘王、代王接連被廢為庶人,湘王懼怕,帶著全家人舉家自焚,齊王被押往南京軟禁起來,代王也在封地大同被軟禁起來,岷王也被廢,從封地湖南一帶遷往漳州軟禁。
這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接連廢掉這么多藩王,下場實在是慘不忍睹,如此快速削藩,也開始讓大明王朝所有藩王人心浮動。這一切,讓燕王朱棣看得那是心驚肉跳,他清楚這一禍事遲早要降臨在自己的頭上,為國戍邊這么多年,換來的卻是這樣的結果,朱棣心有不服,但是苦于無奈的是,朱棣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還在南京朱允炆那里,你若敢亂動,這三個兒子的命可能不保。
靖難之役的發生
朱允炆本可以將燕王的三個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堂弟扣下來當作人質的,可文官黃子澄又出了一個可謂是餿主意的點子,他主張把燕王三子放回北平,以此來麻痹燕王,覺得朝廷不會對燕王動手,朱允炆也就聽從了這個建議,就把燕王三子給放了回去。三子回到北平以后,燕王大喜過望,這一招根本就麻痹不了燕王,前面已有四王被削,如今用這種手段僅僅是掩耳盜鈴而已。
終于,削藩的利劍降臨到了朱棣的頭上,朱棣求生欲還是很強的,他開始裝瘋,希望建文帝能因此來放過他,可是后來朱棣裝瘋被人告了密,接著建文帝派兵包圍了燕王府,結果被朱棣全部給抓了起來。當日,朱棣率兵鏟除了朝廷在北平的勢力控制整了個北平城,這一次,朱棣算是與朝廷徹底攤牌了。
朱棣知道自己是在造反,但是自己以一個王爺的身份挑戰朝廷,挑戰整個大明,分明就是幾乎沒有勝算而且沒有理由,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啊!
可朱棣身邊的謀臣姚廣孝給朱棣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理由,他根據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訓》中“清君側”一條,以清除皇帝身邊的奸臣為由,發動了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
倒覆江山于燕王
靖難之役打響以后,通州主動歸附燕王,隨后攻破薊州,接著遵化,密云歸附燕王,燕王勢力更強。齊泰擔心寧王幫助燕王,要召他回南京,想必寧王也知道削藩的厲害,并未聽朝廷命令,在封地不動,結果被朝廷給削了護衛,更讓寧王生氣。后來燕王找到了寧王,把寧王手中最有戰斗力的蒙古騎兵“朵顏三衛”給納入麾下,大大加強了燕軍的戰斗力。
靖難之役打了很長時間以后,似乎展開了拉鋸戰,而謀士姚廣孝告訴朱棣,與朝廷打拉鋸戰于己不利,以一隅拼天下很快就會被朝廷耗盡實力,建議朱棣南下直取南京。
朱棣命長子朱高熾留守住北平,自己帶領二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和大軍一舉南下,攻破揚州,直逼南京城,朝廷大震,朱允炆非常著急,派出谷王朱橞、安王朱楹前去與朱棣和談,可以想象,主張削藩且把許多藩王弄得下場悲慘的朱允炆朝廷,此時處于下風,竟然還派沒來得及削掉的藩王去與正在反抗的藩王談判能談出怎樣的結果來?自然是沒有結果了!
燕軍此時已經開始攻打南京城了,守衛金川門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望見朱棣麾蓋,主動開門迎降。燕軍攻入南京城,皇宮內一片狼藉,建文帝朱允炆竟不知所蹤!
朱棣在南京祭拜完父親朱元璋以后,登基為帝,改年號永樂,史稱永樂大帝。
朱棣劇照
朱允炆的失敗
建文皇帝在靖難之役失敗后杳無蹤影,有人說在城破時自焚而死,有人說他逃出去當了和尚,真實的情況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他失敗的原因倒是可以略知其二的。
朱允炆自小生長在皇宮,接受儒家教育,他的價值觀都是文臣的儒家價值觀,他當皇帝的四年里,放棄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些政策,重用了一批毫無實踐經驗的理論文官,并且與勢力強大的燕王爆發了沖突,燕王在北方邊境,一直與軍官打成一片,而且削藩行為讓各地藩王早已心懷二意,靖難之役打響以后,很多藩王都是抱著坐山觀虎斗的心態,后來燕王節節勝利,其他藩王都開始迎合燕王,給燕王后來登上皇位起到了很大的輔助作用。
朱允炆劇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