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即封疆拓土,建立一個新的國家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共有十位開國元帥。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十位開國功臣并排而立,胸前的徽章熠熠生輝。這是對他們在血與火中走出的過往的見證,亦是對開后世太平的功績的嘉獎。在授勛儀式上,一個個名字擲地有聲: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每一個名字背后所指涉的,不僅僅是彼時神采奕奕的功臣們,更多的,是每個人在硝煙中走出的那段歲月。人們總喜歡用濃重的筆墨來描述那些歷史上英雄們相遇的瞬間,因為這些瞬間就像是一把鑰匙,在經過時間的打磨塑形之后,在英雄們視線相匯或雙手交握的時刻將歷史的大門轟然打開。
1928年4月28日,朱德和陳毅在井岡山與毛澤東相遇,當時,朱德四十二歲,毛澤東三十四歲,陳毅二十七歲,三個年齡參差不齊的人,彼此互稱同志。與大多數流傳于世的彩畫所描繪的畫面不同的是,當時他們三個人會見的地點并非是在山風呼嘯,紅旗積卷的井岡山上,而是在一棟雅靜的書院里。那個場面并不如人們想得慷慨激昂,或許反而極度平常,但是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卻有著千鈞重量。當時,陳毅與朱德剛剛發動湘南起義,建立湘南蘇維埃政府。南京國民黨政府為了撲滅這股新生的共產黨勢力,調動湘粵軍閥的七個師,對起義軍進行圍攻。并且,在湘南蘇維埃區域內,還出現了‘左’傾盲動主義的錯誤。部分人認為中國農民思想愚昧,為了發動他們革命,就必須要用“赤色恐怖”的手段,用燒殺等方式來進行革命。這種偏激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地主豪紳們反對共產黨的理由。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朱德的軍隊并沒有參與到燒殺的過程中,但是很多其他的共產黨員堅持左傾冒進路線,使得起義軍在湘南地區的活動喪失了群眾基礎,再加上國民黨政府的圍追堵截,革命活動變得艱難起來,繼續停留在當地只會不斷消耗革命軍有生力量。
而當時的毛澤東,則在“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指導下,發動秋收起義,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陳毅、朱德在得知這一消息后,決定帶領起義軍向井岡山轉移,同毛澤東會師。其實早在之前,朱德就派毛澤東的胞弟毛澤罩同井岡山取得了聯系,詳細介紹了朱德同志所部及其行動情況,并轉達了朱德同志的問候。除此之外,從井岡山下山的何長工,同湘南特委聯系,尋找南昌起義余部。在找到朱德后,朱德向何長工詳細了解了井岡山區的地形、群眾、物產等情況。在了解了基本情況之后,朱德十分滿意,懷著羨慕和贊賞之情說,‘我們跑來跑去就是要找一個落腳的地方。我們已經派毛澤罩同志去找毛潤之了,如果不發生意外,估計已經到了。”
但是,向井岡山轉移的計劃卻遭到了湘南特委的阻礙,湘南特委受到左傾冒進主義思想的影響,認為“共產黨員應該不避艱險”,要求朱德等部同敵人硬碰硬,斗爭到底。朱德對于這一提議表示堅決反對。這個時候,毛澤東率領著秋收起義部隊來到了湘南地區。三月上旬,毛澤東決定讓第一團和第二團兵分兩路去迎接朱德、陳毅部上山,并且還派遣之前由朱德派到井岡山的毛澤罩帶人去接應朱德和陳毅。三月二十九日,朱德在發表動員講話之后,帶領革命軍向井岡山轉移,最終,朱德、陳毅帶領部隊來到了井岡山下的寧岡礱市,幾天之后,毛澤東也返回了井岡山,剛剛回到井岡山的毛澤東在聽到朱德、陳毅已經到達的消息之后,顧不得休息,馬上前往礱市龍江書院。到場之后,在場的人向毛主席介紹說:“站在前面的那位,就是朱德同志,左邊是陳毅同志,朱德同志身后的那位是王爾琢同志。”毛主席聽到之后,早早地伸出了手,快步向朱德走去,而朱德也加快腳步迎了上去。朱德的手持槍多一些,而毛澤東則握筆多過于持槍,想必當時朱德的手要比毛澤東的粗糙一些。兩只指揮過數場革命的手就這樣緊緊握住,打開了之后的中國革命道路的大門。這是朱德與毛澤東的相遇。
1927年7月初,是賀龍與周恩來還有朱德相見的時間。在這一年前,北伐戰爭正式開始,賀龍率領第九師一路北進,成為了北伐戰爭中重要的左翼將領。1926年8月,共產黨員周逸群來到了賀龍軍中,賀龍向周逸群請教了有關政治建設與軍隊建設的一干問題。幾天后,賀龍向周逸群表示自己要加入中國共產黨,但由于當時正處于國共合作時期,共產黨不允許吸收友軍高官,周逸群只好暫時將賀龍的入黨請求擱置一旁。9月,周逸群被賀龍任命為第一師政治部主任,此后,賀龍麾下的第一師便不斷有士兵或軍官加入中國共產黨,共產黨對于賀龍的好感也逐漸上升,開始將其視為可以予以幫助的朋友。但是,賀龍對于共產黨的親近卻引發了當時北伐軍中守舊派的不滿,新舊勢力之間的矛盾愈發激化。11月中旬,賀龍了解到蔣介石代表下的右派勢力一直對共產黨持有敵對態度,意圖分裂國共合作,再加上之前在軍中所遭遇的新舊勢力之間的沖突,讓賀龍感受到了深深的不安。
一個月后,第一師軍中新舊勢力之間的矛盾浮出水面,軍官陳圖南對于周逸群訓練軍隊所采用的政治宣傳手段表達了不滿,認為這是“高談闊論”,二人就此事發生了爭吵,最后由賀龍出面勸導陳圖南才平息了爭論,但是盡管爭吵暫時消失,先進派與保守派之間的矛盾卻依然存在。次年春天,賀龍與陳圖南一行人觀賞武漢的時候,看到武漢一派生機勃勃的革命氣象,賀龍發感慨說:“還是共產黨有辦法,中國人有骨氣!”賀龍所流露出來的,是明顯的親共產黨態度,在周逸群等人的政治工作下,賀龍師中已經有一大批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共產黨重要的武裝力量。陳圖南十分不滿周逸群的做法,利用自己身邊的資源在賀龍師中發展出一股獨立的右派力量。二月,武漢國民政府對北伐軍進行了整編,賀龍師被裁減過半,賀龍感覺到,黨派力量之間的斗爭已經極其激烈,并直接影響到了自己軍隊的編制。不久后,國民黨參謀長邀請賀龍就任國民黨師黨部委員,賀龍拒絕了這個提議,并表示不想加入國民黨。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撕開了偽裝,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逮捕并屠殺共產黨員,賀龍的部隊也因此而受到波及,軍餉被克扣了一半,軍中發生了鬧餉事件,賀龍上臺講話處理時,有人朝賀龍開了一槍,但并未打中。事后,賀龍借請教的名義向陳圖南試探,果然,利欲熏心的陳圖南按耐不住向賀龍給出了背叛革命,投靠蔣介石的建議。賀龍聽后,叫來了周逸群,將談話內容告訴了對方,陳圖南被逮捕并處以極刑。盡管內部矛盾得以解決,但軍餉仍舊虧缺。賀龍找到北伐軍總指揮部討要軍餉,對方態度敷衍曖昧。第二天,賀龍找來兩艘輪船,在上面裝滿鞭炮,在長江漢口附近點燃,噼啪如槍響,幾可亂真,武漢國民政府以為嘩變,馬上下發軍餉安撫。在蔣介石反革命政變發生之后,多數北伐軍隊對內部進行了清洗,身處其中的共產黨人要么被殺害,要么被驅逐,賀龍在此時表態說會保護自己軍隊內部的共產黨員。終于,在七月初,賀龍見到了當時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來。兩雙手握在一起,賀龍說:“見面勝似聞名”,周恩來說:“疾風知勁草”。
當時,賀龍31歲,周恩來29歲,兩個正值而立之年的年輕人聚在一起,決意要改換新天地。人們的相遇或許只是出于偶然,但要彼此支持著前進,那理由就只有一個:志同道合。因為在那個民族危亡的時刻,那些年輕人們選擇了相同的道路,所以他們才能在道路的某一處相逢,并從此生死與共。像朱德,賀龍這些人,最開始,并不是共產黨選擇了他們。比如說朱德,在最開始向陳獨秀提出入黨申請的時候,陳獨秀以其軍閥氣息太重而予以拒絕,并且態度冷淡,但最終,朱德還是在井岡山下握住了毛主席的手。所以,是他們選擇了共產黨,他們的偉大之處在于選擇了自己的命運,并在最終與相同的命運交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