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在實事上格。如意在于為善,便就這件事上去為;意在于去惡,便就這件事上去不為。——《傳習錄·黃以方錄》
在王陽明心學中,他喜歡把幾件事看成一件事,他認為圣人的學問只是個格物學,格物學只是個致良知。
知和行是一回事,心和理是一回事,格物和致知是一回事,甚至格物和平天下也是一回事。
王陽明認為,致知要在實際的事情上去格,格是正的意思,物是事情的意思。格物就是在事情上正念頭,這也是“正事”,在人生的每一件事情上都要保持正念。
在《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日課21天》這本書的作者度陰山提到,可以用制作“功過格”的方式去實事上格。通過一定形式的量化,能讓人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功過,從而修心養性。
比如可以“日行一善,日止一惡”,并將行善、止惡羅列在紙上。行善止惡的次數都達到目標后,人生就可以不斷精進了。
人們很難做到心如止水,不起念頭,對于心中的惡念頭要如何“止”呢?
王陽明認為,對待念頭的態度,不應是消滅,而是和平共處。
當念頭出現時,思考三分鐘,如果不覺得這個念頭有問題,那就不是惡念。如果覺得有問題,就馬上打消它,或者換個方向去考量下一個念頭。
比如晚上你覺得困了,那么該睡覺就去睡覺休息這就是正念,你偏要再刷手機熬夜就是惡念,等于格物沒有格明白。
因此,王陽明心學講,格物只在心上,“無我”不是沒有念頭,而是盡可能地沒有壞念頭。
在王陽明的《寄薛尚謙》一文中寫道“但知得輕傲處,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卻輕傲,便是格物。”
有的人知道自己喜歡惡作劇,這是良知。
這個人知道自己喜歡惡作劇,卻不隨便惡作劇,也不做過分的事,這就是致良知,也是格物。
有人知道自己是酒蒙子,而且喝酒愛上頭,那么給自己定個底線,喝多少杯酒就不能再喝了,這就是格物。
格物就是在知道什么是正念后保持正念,知道邪念后祛除邪念。
我想,格物與自律也是一件事,是能夠持續保持正念。他們會做不喜歡但正確的應該做的事情;他們會不去做喜歡但不正確、不應該做的事情。
親愛的朋友們,在格物致知這件事上,你都祛除過自己的哪些惡念頭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