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后最大懸案,41年前科學家彭加木在羅布泊神秘失蹤,軍方4次發動大規模搜尋活動,都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尸,難道真像傳說中的那樣,彭加木通過雙魚玉佩穿越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引子
大家好,我是安琪。我國西北地區是一個兇險而又神秘的地方,為了探索西北沙漠的秘密,我國老一輩科研工作者不惜付出生命去研究這片土地,其中就包括我們今天要說的主人公彭加木。彭加木一生中先后15次帶隊進入西北最兇險的地區羅布泊,為我國對西部的開發作出重大貢獻,可就在進行第15次也就是最后一次探索的過程中,彭佳木卻永久消失在了漫漫沙漠中,彭佳木失蹤事件在當時引起了巨大轟動,國家先后4次對羅布泊地區發起搜索行動,卻始終生不見人死不見尸!作為建國后最大的懸案,直到今天彭佳木事件仍然是個未解之謎。
初探秘境
羅布泊位于我國的西北部,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特地將這里選作了核試驗基地后,它才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雖然羅布泊環境惡劣,但是對我國各科研領域來說都極具價值。當然國家也很快意識到這一點,先后派遣了多個科考隊對羅布泊腹地地區進行研究式探索。在眾多的科考活動中,說哪個科考隊取得的科研價值最高,那誰也不好說,但是要說最引人注目的是誰,繞不開的就是彭加木帶領的科考隊。
1925年彭加木出生于廣東省番禺市,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化學家,彭加木可以說是一位對新疆地區科研十分執著的科學家,1956年他放棄去蘇聯莫斯科學習的機會,毅然決然地投入到對西部地區的科研考察中,從1964年到1980年在新疆地區工作的20年中,彭加木陸續進入新疆沙漠深處考察15次,取得了無數讓人羨慕的成就。1980年身患2種癌癥的彭佳木再次準備深入險境開始第15次科考活動,本次他的目標是進入從未探索過的無人區羅布泊腹地。在眾多探險人員中,彭加木最終選擇了挑選了13名互補型科學家,其中有地質學家、動物學家、物流學家和植物學家。
為了安全起見,彭加木又召集了安保人員、發報員和司機2名。隊伍湊齊后,一行人帶著提前準備的設備和物資,開著2輛吉普車開始了探險之旅。由于這些人都是初次組成的新團隊,在還沒出發之前,彭加木就與司機在路線和運輸問題上產生了摩擦,彭加木認為,探險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突發情況,所以多帶些儀器和生活必需品是有必要的,但是帶來帶去就有些超載了。這對于司機來說,確實是一個非常頭疼的問題,車一超載,安全系數就會降低,加上走的是一條完全沒有走過的路,未知的風險會更大,所以司機說什么也不同意讓彭加木帶這么多東西,而且義正詞嚴的要求彭加木,必須要實施有效的減負。
但是彭加木也有自己的想法,加上性格固執,雙方發生了激烈的口角。而其他隊員一看情況不妙,如果這樣爭吵下去,整個科考的時間可能都要受到影響。于是在大家的調解之下,雙方各退一步后事情才得以平息。就這樣,一隊人開始了行程。但結果還沒走出營地一里路,彭加木與司機又吵了起來。原來彭加木覺得,由于出發時耽誤的時間比較多,在行進的過程中應該盡快將進度趕回來,加快行進的速度,但是司機覺得,整個探險隊是一個整體,我們在前面使勁地跑,后面的車跟不上,后面的車跟不上,對車上的人來說是也是非常不安全的。其實這么一看雙方也都是對的,只是職責所在立場各有不同罷了,最后也是經過眾人的說和,爭吵才再次平息。
當然除了這兩次爭吵,在路線的選擇,出發的時間等等小細節上都產生過分歧。但畢竟是專業團隊,雖然小摩擦不斷,但也都以大局為重誰也沒記仇,還是按照原定的計劃進行著。一個月之后,科考隊順利穿過羅布泊腹地成功到達了既定目標—米蘭農場,完成了橫穿羅布泊的科考任務,這支科考隊也成為了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橫穿羅布泊的科考隊,獲取了大量一手稀缺材料,對當時的新中國來說非常重要。科考隊在到達米蘭農場后,也是宰羊喝酒進行慶祝,當晚米蘭農場的工作人員還一改往常的慣例,特意為一行人準備了篝火晚會。但是當大家都沉浸在歡聲笑語中的時候,隊長彭加木卻顯得格格不入。
在他的臉上完全看不到高興的樣子,反而是心事重重若有所思。這時米蘭農場的一個工作人員看出了端倪,就問彭加木到底是遇到了什么事如此憂心忡忡,彭加木也是直言不諱。他說,本次科考雖然順利,但是很多科考項目還是沒達到,如果不趁這次機會再次進入羅布泊考察,以后可就不知道什么時候了。然而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雖然聲音非常小,但是在場的探險隊人員們卻聽到了。頓時氣氛就不對了,但是畢竟是在人家的晚宴上,大家也沒表現得太過明顯。只是在晚宴結束之后,科考隊又進行了一個小探討會,主題就是應不應該二次進入羅布泊。
大多數人經歷過了一次九死一生之后,說什么也不想再經歷一次,而且第二次進入羅布泊并不在本次科考任務之內。在經歷過激烈的爭論之后,大部分人持反對意見,最終討論會不歡而散,但彭加木并沒有就此罷休,他讓電報員向新疆科考領導組發出了第二次進入羅布泊的申請,沒想到第二天一大早就收到了上級的批復文件。面對國家的允許,持反對意見的科考隊也不好再說什么,一行人只好準備二次進入羅布泊進行考察。那么第二次進入羅布泊,他們到底經歷了什么,造成了建國后最大的疑案呢?
蹤跡成謎
一行人在二次進羅布泊的時候選擇了一條新的路線,整個行程預計時間長度是7天。雖然時間不長,但是難度系數卻遠遠高于第一次的科考路線。大家在出發之前就做足了心理準備。事實也與大家想的基本上出入不大,在進入羅布泊沒多久,一行人就遇到了困難,在突發的惡劣環境中,原本規劃好一天的行程路線,一行人足足走了三天才到達,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科考隊的飲用水和汽油也所剩無幾。這樣算下來,達到終點已經是不可能了, 就這樣一隊人在羅布泊的庫木庫杜克地區安營扎寨,并且分頭尋找水源。
但是隊員們將附近水源都尋找了一遍后,仍然沒有找到一絲水源的痕跡,此刻筋疲力盡的科考隊再次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擺在科考隊面前的只有兩條路,第一條是繼續尋找飲用水,然后自己走出羅布泊,第二條則是直接尋求救援,將水和油全部送來。彭加木更傾向于第一個,因為在當時飛機運輸一趟的成本至少上千,這對于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是其他科考隊員更傾向于第二個,因為科考隊目前的境況已經十分窘迫,該尋找的地方都找了,如果再找不到水源恐怕會有生命危險。就這樣一場爭論激烈地展開了,最終少數服從多數,報務員連夜將求救信號發送給了軍方。
第二天一大早,軍方就回復消息同意,運輸物資并在一天后送達,但奇怪的是,當播報員拿著電文尋找隊長彭加木的時候,發現彭加木根本不在營地之內。唯獨在吉普車的副駕駛上留下一張字條,上面寫著,我往東去找水,彭。副隊長汪文先看到字條后的第一反應是,彭加木試著去尋找水源,不久后就會回來。但一直等到天色漸晚仍然不見彭佳木歸來的身影,這時汪文先著急了,他命令其他科考隊員分頭尋找彭佳木,但是隊員們一直朝著東面尋找了好幾公里,除看到彭留下的幾個腳印外,什么都沒發現,太陽漸漸落山,出于安全他們只能回到營地一邊發射信號彈,一邊等彭加木回來。
但是整整一夜過去了,彭加木還是沒有回來,不巧的是當天夜里沙漠中的氣溫驟降,如果彭加木還找不到恐怕是兇多吉少。第二天天色微亮,一夜沒有合眼的隊員們趕緊分頭出去尋找,沿著昨天發現的腳印方向繼續向前行走,果然在不遠處的一個小沙丘上發現了一個屁股坐下的印記還有幾塊糖紙。這些糖紙就是彭加木平時喜歡的糖果的包裝。可是找遍了周圍仍然沒有彭加木的蹤跡。這可不是小事,副隊長趕緊讓播報員上報彭佳木失蹤的消息。
接到消息的軍方絲毫不敢怠慢,先后派出一千多人,十幾架直升機,對營地周圍十幾公里進行地毯式的排查,但奇怪的是,連彭加木的一點蹤跡都沒有找到。在接下來的2年中,軍方又連續4次進入羅布泊尋找彭佳木,搜索行動的規模之大堪稱建國以來最大,但仍然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尸,難道彭加木就這么平白無故地失蹤了?他到底去了哪里呢?關于彭加木失蹤之謎,坊間一直都有著不同的版本,比如有人說他誤打誤撞地進入到了黑洞,穿越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有人說他被發生口角的隊員謀殺掩埋了,還有人說被境外的人挾持了,甚至還有人說彭佳木攜帶著重要的科考資料叛逃到了美國,總之各種各樣離奇的說法都有。
但是時至今日究竟彭加木是如何消失的,誰也不能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但安琪比較相信的說法,還是被淹沒在了茫茫沙漠中。時至今日彭加木已經失蹤41年,但是彭加木身上不斷探索的精神卻一直值得我們去尊崇。正是有了這樣一批又一批的科研工作者,我們華夏民族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而至于他為什么失蹤,又去了哪里,時間一定會給我們準確的答案,我們拭目以待。
好了,今天的文章接近尾聲了,你們認為彭加木究竟去了哪里了呢?歡迎給Angel留言,喜歡的朋友,別忘了給Angel點贊加關注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