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狀元,有點特別。
他是云南唯一的狀元,打破了科舉時代“云南不點狀元”的歷史。
他也被叫作“狀元教授”,完成了從封建王朝的“狀元”,到現代大學的教授的身份轉變。
(圖源網絡,侵刪)
如果前面這些你聽上去覺得時代久遠的話,那么我們說點大家熟悉的。
昆明拓東路上那棟名為“狀元樓”的古樓,因他而命名;我們現在所用的“星期”,則是他制定的。
他就是袁嘉谷。
(圖源:盤龍微觀,侵刪)
云南不點狀元
曾經的科舉圈里流傳著一句戲言:云南不點狀元。
這是因為袁嘉谷出現前,在長達上千年的科舉考試歷史里,云南從未產生過一名狀元。
(圖源網絡,侵刪)
不過,這也受到客觀條件影響。
雖然科舉考試從隋唐到明清,跨越了1300年之久,但是云南正式參與科考的時間,嚴格算起來,其實只有明清兩代而已。
(圖源網絡,侵刪)
元代之前,云南都是不參與中原王朝的科舉的,被南詔、大理政權所統治。
到了元代雖然也有科舉,但當時朝廷迫于蒙古權貴的壓力中間被迫停止了科舉。
所以,雖然科舉歷史長達千年,但云南只趕上了個末班車。
(圖源網絡,侵刪)
云南唯一的狀元
1903年,科舉制度廢除前一年,滿清朝廷進行了一場經濟特科考試。
(圖源:云南人民出版社,侵刪)
經濟特科的考試與一般科舉考試不同,它不以八股見長,而是以經世濟民、治理國家的方策為主,更注重學以致用。
而且規格很高,必須要三品以上京城高官及省督撫學政推舉,才能參加入試,據說當時有已經高中狀元的人也來參加了考試。
最后,袁嘉谷以一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策論和一手氣勢剛健的好字奪得了第一名——經濟特元。
成為了云南首位狀元,光緒皇帝贊揚其“國士無雙”。
(圖源:紅河州旅游發展委員會,侵刪)
在“云南不點狀元”的魔咒籠罩之下,可想而知,袁嘉谷獲得狀元是一件多振奮人心的喜事。
消息傳到昆明,轟動全城,為了慶祝這一喜事,百姓們將拓東路上的聚奎樓改名叫做了“狀元樓”。
(圖源:云南省博物館,侵刪)
云南大學的國學教授
此后,他先是任京官,后又赴日本學習新思想,最后浙江做提學使。
直到1911年清王朝覆滅,袁嘉谷攜家眷回到了云南,成為了云南大學的國學教師。
那時還屬于私立的云大,經費緊張,袁嘉谷不僅八年沒領工資,還把自己多年來的積蓄捐出作辦學資金。
(圖源:云南大學,侵刪)
除此之外,他還開國內編寫統編教材之先河,為我國大、中、小學校編譯出版了大量新式的教材與參考書。
我們現在以“星期”為“周”記的方式,也是在他的主持下制定成規的。
回看先生的這一生,處于社會劇烈動蕩之時,中過狀元,任過京官,留過洋,做過地方大員,當過大學教授,可謂精彩。
(圖源網絡,侵刪)
失之交臂的兩個“狀元”
最后再說個有趣的題外話,其實在袁嘉谷之前,云南有兩次差點就有了狀元。
第一次是明代一個叫李啟東的人,他在科舉殿試中,考中“一甲一名”,本應該是狀元。
(圖源網絡,侵刪)
然而當把成績名錄拿給嘉靖皇帝查看時,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他以“云南邊方 ”為由,將李啟東降至了“二甲一名”。
于是,快到手的狀元飛了。
第二次是清代一個叫駱成驤的人,他倒確實是板上釘釘的狀元,但問題出在了考試籍貫上。
(圖源網絡,侵刪)
他原籍是云南會澤,但因為他長于四川,所以被算作了四川的狀元。
就這樣,云南又再次和“狀元”擦肩而過,好在最后終于等來了袁嘉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