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寫了一篇文章,審核多次沒有通過。
沒辦法,只好繼續和AI聊天了。
張維為教授在《這就是中國》第174期中回答問題是有下面這樣一段話。針對這段話,我分別請教了三個AI,豆包、Kimi和DeepSeek。
提問三個AI用了同樣的問題:
西方民主制度有它的基因缺陷,這個基因缺陷從古希臘城邦政治就開始了。因為城邦政治規模都非常小,最大的雅典可能就二三十萬人,其他就更小,結果導致了它的視野就局限在自己城邦內,所以你會發現在城邦內他們有非常嚴格的制度,比方說,公民投票權只限于男性公民,女性沒有,奴隸沒有,其他城邦的人沒有,所以1/10的人都不到,這是很小的比例。正是因為局限于自己城邦,他只想自己城邦的事情,其他城邦的人沒有什么權力。此外,有限的投票民主只限于城邦內,城邦之間是沒有的民主的。到今天都是這樣的,這些都是它的基因缺陷。古希臘的時候,柏拉圖就開過這個玩笑,他說,怎么能搞民主呢?怎么能搞一人一票呢?就像你生病了,你是要找一個專業的大夫給你治病,還是廣場上隨便高呼一聲,弄出一個人來給你治病。 很長時間里,民主都是一個貶義詞,又叫mob politics(暴民政治)。美國開始制度設計制度時也是把民主排除在外邊的,他們是有意這樣做的。那么什么時候democracy(民主)開始逐漸變成積極的意義,基本上是西方主要國家初步完成了工業化或現代化之后,他們突然發覺一人一票的過程乃至結果都是可控的。后來選舉就變成“選主”了。
上面的話有沒有邏輯謬誤?
1、豆包的分析如下:
上述話語整體有一定的邏輯和觀點支撐,但在部分論述上存在一些邏輯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概念混淆
·對 “民主” 概念的界定模糊:將古希臘城邦政治中的特定民主形式存在的問題直接等同于整個西方民主制度的 “基因缺陷”,沒有區分古代民主與現代西方民主在內涵、形式和實踐環境等方面的巨大差異?,F代西方民主制度在發展過程中已經融入了許多新的元素和理念,如代議制、權力制衡等,不能簡單地以古希臘城邦民主的局限性來一概而論。
·將 “民主” 與 “一人一票” 簡單等同:認為民主就是一人一票,這種理解過于片面。民主包含了更廣泛的內容,如政治參與、權利保障、決策過程的公平公正等,一人一票只是民主的一種表現形式,而且在不同的政治體系中,一人一票的實施方式和效果也各不相同,不能將民主簡單地歸結為這一種形式。
以偏概全
·以古希臘城邦民主的局限推斷西方民主制度整體缺陷:僅以古希臘城邦政治中民主的局限性,如公民投票權的范圍狹窄等,就得出西方民主制度從根源上存在基因缺陷的結論,忽略了西方民主制度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演變和變革。在現代西方民主國家,公民權利的范圍已經大大擴展,政治參與的形式也更加多樣化。
·認為美國制度設計完全排除民主:說美國在制度設計時將民主排除在外過于絕對。美國的政治制度雖然在最初設計時存在對民主的限制和精英主義的傾向,但也包含了一些民主的元素,如選舉制度、權力制衡等,不能簡單地認為其完全排除了民主。
因果關系不充分
·工業化與民主積極意義的關聯簡單化:認為西方主要國家在初步完成工業化或現代化后,就突然發覺一人一票的過程和結果可控,從而使民主有了積極意義,這種因果關系的闡述過于簡單。民主觀念的轉變和發展是一個復雜的歷史過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思想文化的進步、社會結構的變化、政治斗爭等,不能僅僅歸因于工業化或現代化的完成。
·“選舉變成‘選主’” 的原因分析不足:沒有充分闡述為什么選舉會變成 “選主”,只是簡單地提出了這一觀點,缺乏對背后深層次原因的分析,如政治利益集團的操縱、選舉制度的漏洞、媒體的影響等因素都可能導致選舉出現問題,但文中沒有進一步展開討論。
2、Kimi的分析如下:
這段文字對西方民主制度的歷史和演變進行了分析,但其中存在一些邏輯問題和概念混淆,以下是具體的分析:
1.對古希臘民主制度的片面描述
原文:“城邦政治規模都非常小……公民投票權只限于男性公民,女性沒有,奴隸沒有,其他城邦的人沒有,所以1/10的人都不到,這是很小的比例?!?/p>
問題:
選擇性強調:這段文字只強調了古希臘民主制度的局限性,而忽略了其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的進步性和創新性。古希臘的民主制度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民主實踐之一,盡管它存在諸多限制,但在當時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邏輯跳躍:將古希臘民主制度的局限性直接歸結為“基因缺陷”,這種說法過于武斷。古希臘民主制度的局限性是當時社會經濟條件和文化背景的產物,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基因缺陷”。
概念混淆:古希臘的民主制度是直接民主,與現代民主制度(代議制民主)有很大不同。直接民主在小規模社會中是可行的,但在大規模社會中難以實施,這并不意味著它有“基因缺陷”,而是適用范圍不同。
2.對民主概念的歷史演變的誤解
原文:“很長時間里,民主都是一個貶義詞,又叫mob politics(暴民政治)。美國開始制度設計制度時也是把民主排除在外邊的,他們是有意這樣做的。”
問題:
歷史不準確:這種說法并不完全準確。雖然在某些時期,民主確實被一些人視為貶義詞,但并不是所有時期和所有地方都如此。例如,美國的開國元勛們雖然對直接民主有所警惕,但他們并沒有完全排除民主的概念,而是設計了一套代議制民主制度來平衡權力。
邏輯不連貫:將“民主”從貶義詞變為褒義詞的時間點歸結為“西方主要國家初步完成了工業化或現代化之后”,這種說法缺乏充分的證據支持。民主觀念的演變是一個復雜的歷史過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工業化或現代化的結果。
3.對現代民主制度的誤解
原文:“后來選舉就變成‘選主’了。”
問題:
概念模糊:“選主”這個說法不夠準確,現代民主制度的核心是公民通過選舉選擇代表來管理國家事務,而不是簡單的“選主”。這種表述容易讓人誤解民主的本質。
邏輯不嚴謹:這種說法沒有解釋清楚為什么選舉會變成“選主”,也沒有提供足夠的證據來支持這一觀點。
4.對柏拉圖觀點的誤讀
原文:“柏拉圖就開過這個玩笑,他說,怎么能搞民主呢?怎么能搞一人一票呢?就像你生病了,你是要找一個專業的大夫給你治病,還是廣場上隨便高呼一聲,弄出一個人來給你治病?!?/p>
問題:
斷章取義:柏拉圖對民主的批評是基于他對理想國家的設想,他主張由哲學家王來統治,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完全否定民主的價值。這種引用柏拉圖的觀點來支持“民主有基因缺陷”的說法是斷章取義的。
邏輯不成立:柏拉圖的批評更多是針對直接民主的局限性,而不是民主本身?,F代民主制度通過代議制、法治等方式來克服直接民主的局限性,不能簡單地用柏拉圖的觀點來否定現代民主制度。
總結
這段文字對西方民主制度的歷史和演變進行了一些分析,但存在以下邏輯問題:
選擇性強調:只強調古希臘民主制度的局限性,忽略了其進步性。
邏輯跳躍:將古希臘民主制度的局限性歸結為“基因缺陷”,這種說法過于武斷。
概念混淆:將直接民主與現代民主混為一談,沒有區分兩者的不同。
歷史不準確:對民主概念的歷史演變的描述不夠準確,缺乏充分的證據支持。
概念模糊:對現代民主制度的理解不夠準確,表述模糊。
因此,這段文字的論證存在一定的邏輯謬誤和概念混淆,需要更嚴謹的分析和更準確的證據支持。
3、DeepSeek的分析如下:
上述論述中存在一些邏輯謬誤和值得商榷的觀點,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邏輯問題:
以偏概全(Hasty Generalization):
作者將古希臘城邦政治的局限性(如小規模、排他性)直接與現代西方民主制度聯系起來,暗示現代民主制度繼承了這些“基因缺陷”。然而,現代民主制度與古希臘城邦政治在規模、結構、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不能簡單地將古希臘的問題直接套用到現代民主制度上。
錯誤類比(False Analogy):
作者引用柏拉圖的比喻,將民主比作“廣場上隨便找一個人治病”,暗示民主制度缺乏專業性。然而,民主制度的核心是通過選舉和代議制來產生決策者,而不是隨機選擇?,F代民主制度中,選民選擇的是經過競選和辯論的政治代表,而不是“隨便找一個人”。
歷史決定論(Historical Determinism):
作者認為現代民主制度的“基因缺陷”源于古希臘城邦政治,暗示這些缺陷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歷史發展是復雜的,現代民主制度已經經歷了多次改革和演變,不能簡單地將其問題歸因于古希臘的“基因”。
混淆概念(Equivocation):
作者將“民主”與“暴民政治”(mob politics)混為一談,暗示民主必然導致混亂。然而,現代民主制度通過法治、代議制、權力制衡等機制,已經大大減少了“暴民政治”的風險。
忽略歷史背景(Ignoring Historical Context):
作者提到美國建國初期將民主排除在外,但忽略了當時的歷史背景。美國建國者確實對直接民主持謹慎態度,但他們設計的代議制民主和聯邦制是為了平衡權力,防止多數暴政,而不是完全排斥民主。
簡化復雜問題(Oversimplification):
作者將現代民主制度的問題簡化為“選主”(即選舉變成了一種形式化的過程),忽略了民主制度中的多樣性、競爭性和動態性?,F代民主制度在不同國家和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不能一概而論。
目的論謬誤(Teleological Fallacy):
作者暗示現代民主制度的形成是為了控制選舉結果,這種觀點忽略了民主制度發展的復雜性和多元性。民主制度的演變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不是單一目的驅動的。
選擇性偏見(Cherry-Picking):
作者只強調了古希臘城邦政治的局限性,而忽略了其在政治思想史上的積極貢獻,如公民參與、法治觀念等。同樣,作者只強調了現代民主制度的問題,而忽略了其在保障人權、促進社會進步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總結來說,上述論述存在多個邏輯謬誤,尤其是通過簡化歷史、錯誤類比和以偏概全的方式,將古希臘城邦政治的問題直接與現代民主制度聯系起來,忽略了歷史背景和制度的復雜性。
綜上,對于豆包、Kimi和DeepSeek三個AI來說,需要看使用者想要提問什么問題。
如果分析一段文字里面的邏輯謬誤,最好用的還是DeepSeek,如果尋找娛樂八卦搞笑逗樂,豆包還是不錯的。嚴肅點的問題豆包顯然是不合適的。
在文字的深度分析方面,Kimi應當有一定的優勢。
以上觀點的具體實例不足,僅供參考。
以后會更多地使用這些AI工具進行邏輯學學習和分析。
最后還是想給張維為教授一個建議,去跟著AI學點邏輯學吧。
歡迎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