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上,活潑又喜感的“演員”——人形機器人刷屏了!
這個春晚節目名為《秧BOT》,由張藝謀導演,16個BOT(機器人robot的簡稱)與16名新疆藝術學院的舞蹈演員,人機協同共同呈現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這群BOT是杭州宇樹科技公司的機器人H1。
“只有中國人可以”
在節目編排過程中,曾因時長問題需要刪減機器人的動作,工程師找到春晚舞蹈類節目負責人劉惠子極力挽留,“我問為什么不能減掉一些全身動作,工程師說這個動作全世界沒有誰能做到,只有中國人可以。”
宇樹科技市場部的工作人員陳女士介紹,H1的“秘密武器”在于AI驅動全身運動控制技術,最大關節扭矩能達到360N?m,再加上360°全景深度感知技術,能精準掌握周圍環境的一舉一動。通過AI算法,還能“聽懂”音樂,根據音樂實時調整動作。
宇樹科技工程師張陽光介紹,此次蛇年春晚登臺表演的人形機器人擁有19個關節,為了完成轉手絹的動作,給每條手臂又額外增加了3個,讓機器人擁有極高的靈活度和精準度,像人類一樣完成手臂旋轉、拋擲回收等動作。
形象呆板?機器人出現了失誤?
“在外形設計上,乍一看可能會覺得機器人只有骨架,形象機械呆板。這其實是演出團隊的精心設計,為了與靈動的舞蹈演員形成反差。”
還有細心的觀眾發現,在表演的時候,有個別機器人出現“失誤”,比如收手絹時慢了半拍。工作人員表示,確實在表演里加了一些搞笑的“小彩蛋”,人形機器人的“怪異”“犯錯”或“故障”能給大家帶來歡樂。
外媒點贊:令人驚嘆
人形機器人與人類舞者共同呈現表演,這一幕被美國“科技時報”新聞網贊譽為“令人驚嘆的創新成果”,“將文化遺產與尖端技術融為一體”。
美國“科技時報”新聞網稱,節目最引人入勝的時刻之一,是機器人展示了它們操縱手絹的能力,這是秧歌舞的一個標志性元素。通過精確的機械手臂動作,機器人讓手絹在空中旋轉、翱翔,創造出令人眼花繚亂的視覺奇觀,象征著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
網友熱議:
你準備和家人聊點啥?
來源|央視新聞、中國青年報、九派新聞、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編輯|陳吉康、張碩
設計|姜雙慶
復審|張侃
終審|王蒨
更多看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