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艾青山
編輯| 劉漁
圖片來自品牌官方
1月17日,“太二酸菜魚”的母公司九毛九披露了2024年第四季度經營情況。根據公司公告,九毛九旗下三大主要品牌的日均銷售額全面下滑:
其中,太二酸菜魚(自營)同比下滑24.6%;慫火鍋同比下滑26.9%;九毛九(自營)同比下滑18.5%。
其實太二酸菜魚的慘淡已經是明牌了,我們曾在《 》一文中已經提到過,太二酸菜魚的人均消費近年來不斷下滑,去年二季度已經降至69元。
當然了,太二酸菜魚的困境,也是整個餐飲行業的體現,和府撈面、西少爺品牌同樣過得都不太好。 從九毛九最新的披露來看,太二酸菜魚恐怕壓力是越來越大了。
太二酸菜魚算是九毛九集團的核心品牌,同時也是集團的現金牛業務所在。數據顯示,太二酸菜魚貢獻了九毛九集團超七成的收入。
但也正是因此,太二酸菜魚的表現便能直接影響九毛九的業績表現。
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太二酸菜魚的翻臺率已降至3.0,較2023年上半年的4.3大幅下滑。同店日均銷售額同比下降約20%,顯示出太二的品牌吸引力正在持續減弱。
同時,太二酸菜魚的門店擴張戰略也在遭遇挫折。數據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太二酸菜魚門店數量減少至634家,較上一季度凈減少20家。這與品牌此前快速擴張的戰略形成鮮明對比。
業績下滑直接影響到母公司九毛九的整體表現。2024年上半年,九毛九實現歸母凈利潤7229萬元人民幣,同比大幅下滑67.47%。資本市場對九毛九的信心也持續減弱,公司股價自2021年以來持續下跌,區間最大回撤超過94%。
從巔峰時期超過500億港元的總市值,如今已跌至不到40億港元,可謂是慘不忍睹。
太二酸菜魚面臨的挑戰不僅限于業績層面。2024年7月,預制菜爭議引發了不少關注。
盡管太二酸菜魚一直強調采用"活魚現做",但據《中國商報》2025年1月報道,行業內部人士透露,太二酸菜魚實際上通過中央廚房對包括魚片、酸菜在內的多數原材料進行預制加工,門店僅需簡單烹飪。這一做法與品牌宣傳的形象存在較大差距。
消費者對品牌的態度也發生明顯轉變。《中國新聞周刊》2024年8月的報道指出,曾經需要排隊1-2小時的太二門店,如今已不復存在。有意思報告實地走訪發現,即便在非用餐高峰期,太二門店也不得不安排服務員主動攬客,這與品牌昔日的火爆場景形成強烈反差。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在客流量持續下滑的同時,太二的人均消費卻不降反升。財報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太二自營店鋪人均消費為72元,較上季度的69元上漲3元。
雖然官方將此歸因于促銷政策調整,但也引發了消費者對菜品份量減少的質疑。
另外,太二酸菜魚似乎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時常踩雷。 2025年1月,太二酸菜魚北京一家門店因筷子檢出陰離子合成洗滌劑被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 這其實就說明,太二酸菜魚在品控和流程管理上存在一定漏洞。
宏觀來看,整個餐飲行業的經營環境也不太樂觀。根據北京統計局數據,2024年上半年北京規模以上餐飲業利潤總額僅為1.8億元,同比下降88.8%,行業利潤率降至0.37%的低位。
在行業整體承壓、消費者日益理性的背景下,太二酸菜魚的落寞恐怕也只是整個餐飲行業的冰山一角。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近兩年餐飲行業也出現了像“小菜園”這樣的明星企業(詳見《》),這實際上說明,中國餐飲行業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洗牌。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文內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
稿件內容溝通:禾苗 15601300818 (微信同號)
更多內容請關注
關注下方備用號,防止失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