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島春節期間,老百姓的文化娛樂生活真可謂豐富多彩,老青島人過年時的文化生活主要是逛廟會、趕大集、看雜耍,到諸如海泊路上的“積慶里”、江寧路上的“劈柴院”等島城民間藝人聚集的地方聽小曲和欣賞曲藝節目。
1935年的除夕是2月3日,在1935年部分春節前后出版的《青島民報》中,生動記載了青島人迎年、春節文化娛樂、逛海云庵廟會的節日生活。
節前青島街頭處處呈現繁忙景象
1935年進入臘月門后,青島街頭處處呈現繁忙景象。當時《青島民報》記者用“大人肩荷手提往來購買禮物,小兒歡天喜地預備穿著新衣”來形容青島街頭的喜慶與熱鬧。
島城民間諺語說:“(臘月)二十四,寫大字。”這里的寫大字,就是寫春聯、寫福字。1935年2月1日(農歷臘月二十八)出版的《青島民報》詳細描述了島城市民寫春聯、寫福字的市景風情。當時報紙稱“粘貼紅對聯,為春節最大點綴”,于是乎,百姓家里人中念過書,有文化的,能寫一手好毛筆字的,就買來紅紙自己書寫春聯;家里人沒有能寫的,就到劈柴院或四方路、博山路等繁華街市請專門代寫春聯的先生書寫。
代寫春聯的先生一般是面前置方桌一張,“新墨盈池,紅紙鋪滿”,應顧客要求,上寫吉祥字句,如財神對,大門對,廚房對,房屋對,可任意挑選,寫對聯者當眾揮毫,筆飛墨舞,眾人圍觀品評,煞是熱鬧。
現在在我們島城,每逢春節,島城大街小巷,或是單位,或是居民樓院,常見大紅燈籠高高掛,以示歡慶吉祥。
1935年的春節,“粘以錦紙,飾以彩色”的小紅燈籠是孩子們的喜愛之物。在島城著名的年貨市場四方路上,進入臘月門后,“設小攤售賣燈籠者,已到處皆是,五彩繽紛,燦爛如錦,有白兔、紅魚、蝴蝶、獅子,惟妙惟肖,并有戲龍燈、走馬燈,奇巧玲瓏,小兒女輩,央其父母出錢,購買回家,如獲奇珍,樂不可支,入夜燃紅燭其中,笑語喧嘩,滿室生香,燈價自數角至一元不等”。
此時的春節食品市場,“新鮮水果,沿街叫賣,魚肉菜蔬,亦銷路旺盛,今年市價,與往年相同,但肉多瘦小,其余如黃花魚每斤一角五分 ,雞卵(雞蛋 )每百枚兩元,白菜每斤一分五厘”。特別引人注目的是,該年春節的豬肉消費特別旺盛,“割肉賣魚者,觸目盡是,故售賣豬肉者,常常售罄,臺西鎮屠獸場中,亦因之大形忙碌,聞近五日中,共宰豬三千五六百頭,按目前情形觀之,市面之豬肉,仍供不應求。”
春節游藝大會節目精彩紛呈
1930年,青島市在朝城路7號成立了第一個群眾文化組織和活動場所——青島市立民眾教育館(官辦)。在每年農歷春節期間,青島民眾教育館都形成慣例,在教育館的大禮堂里舉行春節游藝大會,吸引市民廣泛參與同樂。
青島民眾教育館將舉辦春節游藝大會的消息通過報紙廣而告之。(曲海波收藏)
1935年春節期間,為了豐富廣大市民的春節文化娛樂生活,青島市民眾教育館通過《青島民報》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報道春節正月里民眾教育館將舉辦春節游藝大會活動的消息。當時青島普通老百姓人家雖然達不到都能訂閱報紙的生活水平,但是,很多市民從青島民眾教育館在市內各主要街道設置的民眾閱報牌上張貼的報紙,讀到了民眾教育館要舉辦春節游藝大會的消息,便在家人、朋友之間廣而告之,相約屆時前往觀看。
在1935年2月18日(正月十五)青島民眾教育館舉辦的春節游藝大會上,表演節目中有相聲《搶三本》、梨花大鼓《昭君出塞》、奉調大鼓《坐官》、河間大鼓《大煙嘆》、國樂合奏《得勝令》和《一枝梅》等。在節目演出中,雜技表演扣人心弦,國術(武術)表演技藝精湛,兒童的小合唱讓人沉醉,話劇的片段演出引人入勝。此外還舉辦了電影放映活動。在島城京劇名票團體“和聲社”推出的國劇專場演出中,豐富的傳統劇目,吸引島城廣大戲迷紛至沓來,演出的內容包括《彩樓配》、《法門寺》、《群英會》、《女起解》、《玉堂春》、《戰虎亭》等廣大戲迷熟悉喜歡的京劇劇目,讓島城戲迷們在農歷新年里過足了戲癮。
當時報紙如是描繪青島市民參加民眾教育館春節游藝大會的熱鬧場面:“民眾教育館表演各種游藝,規定下午一時開幕,但觀眾踴躍,未開幕前已如潮而來,座位無一空者,至開幕時,已無立足之地……”
廟會熱鬧勝似上海南京路
作為島城市民春節娛樂生活的重頭戲,正月十六至十八的四方海云庵廟會,自然成為當時報紙新聞媒體報道關注的重點。當時報紙形容海云庵廟會“游人如鯽,小販利市三倍,鄉下人爭看摩登小姐們。”
我們從1935年2月20日(正月十七)出版的《青島民報》題為“正月十六日(2月19日)四方海云庵的盛會”新聞報道的字里行間中,頗能感受當年糖球會的盛況規模:
“因為四方是一個工業區域,具有大紗廠三四家,和其他各種工廠多家,雖然工廠并不休假,但是工人們卻是因為這會期,一個年度,僅有一次,寧肯把工薪犧牲上一天,也樂意去逛逛廟會,在這種情形之下,這偏僻的四方,竟成了一個重鎮似的,萬人空巷了,整個四方村中的各個小胡同里,小巷子里,都是充滿著游人,就是從遼寧路,經過了華陽路,而到了武林路和奉化路,以及由東鎮沈陽路前來的,和那些由滄口大馬路上,趕來游會的,沒有一條馬路上,不是并肩累脊的,照那種情勢看來,恐怕連上海極熱鬧的南京路,也沒有那種盛況。”
海云庵廟會上,“那些賣玩具的,賣糖球的,賣鞭炮的,賣香紙的,嘴里總是不住地喊著:‘買點吧!買點吧!’和什么‘咱的貨便宜,咱的貨便宜’,同時那手也在搖動著,指畫著”。
今天的四方海云庵糖球會,繼承、發揚歷史傳統民俗文化,不僅是各種民間文藝形式交相輝映的大舞臺,而且已成為拉動青島地方經濟的“民俗之帆”。
我們生活的城市,雖然歷史年代不同,但是,穿越時光隧道,我們可以看到和感受到,人們過年的快樂心情是一樣的。
本文作者:青島文史研究者、收藏家曲海波
添加老照片源自日本京都大學收藏、華北交通株式會社拍攝。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