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離不開辛勤耕耘的教練。
鎮江籍乒乓球選手在國內外比賽中奪金摘銀掠銅的背后,傾注了一批教練員們的心血和汗水。銀球,伴隊員成長;獎杯,為名城增輝。教練員們懷著火樣的熱情,為培養和輸送體育后備人才,為發展和壯大名城乒乓事業,不懈地追求著,無私地奉獻著。1990年10月,國家體委乒乓調研組的世界冠軍邱鐘惠、鄭敏之等來鎮,對鎮江乒乓特別是小選手水平已居全省上游地位感到欣喜。當他們得知小城現有的乒乓教練竟無一人出自“科班”時,更增添了幾分敬意。
如今,我市共有5名高級教練、1名副高級教練、10余名中級教練和一批基層教練員隊伍。錢桂舟、高盛華、吳福林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01
錢桂舟:八叉巷小學啟蒙教練
1993年4月28日,在市乒協換屆大會上,時任鎮江市委書記、市乒協名譽主席錢永波特別表彰了“八小”的體育老教師錢桂舟,并將一座鐫刻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特制獎杯親手贈與,向這位熱心培養乒乓幼苗、曾是國手謝小燕和世界冠軍鄔娜的啟蒙教練表達了由衷的感激和崇敬。
提起錢桂舟,學校人皆知。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他積極組建“八小”乒乓隊。那時,他每周十幾節體育課,還管著學校的總務工作。他每天起早帶晚,擠空子訓練,連暑假也沒歇過一天,還不拿補貼。要不是熱愛這項事業,誰愿意找這份苦吃呢!
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六七歲,八九歲,有的連乒乓板都拿不穩,手把手地教,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練,練了幾年,打得“有模有樣”了,就被上一級業余體校選走了。大一點的升入中學,成了人家的校代表隊。有出息的,或許能拿個全省冠軍,全國冠軍,可中間早已經過幾層教練的手了。除了他帶過的隊員和家長,別人是不知道他這個“啟蒙教練”的。
可他卻干得很起勁,而且一干就是20多年,從50幾歲干到70幾歲。他說:“從大道理講,國家需要;從個人講,我喜歡。”
他不是乒乓專業的老師。他學乒乓球還是在南京棲霞上學時。可他勤學好問,沒事就跑體育場,看人家教練怎么練,回來如法炮制。后來,他干脆請教練到學校來。有行家指導,小隊員們如虎添翼,技術進步很快。
錢老師是個爺爺輩的人了,對孩子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他總是耐心開導,循循善誘。有的學生成績下降了,他就幫著補課;有的家長出差了,他幫著安排食宿;有的學生沒來訓練,他上門去了解情況;老伴不放心,打著手電,拄著拐棍陪著一起去,深深的腳印留在學生的家門口,留在學生的心里……
他的敬業精神非常人所為。當有些乒乓好苗子的家長考慮孩子的學業,想放棄打球時,錢老師不厭其煩的上門做家長工作,并作出學習打球兼顧兩不誤的承諾,讓家長放心,沒有后顧之憂。
物換星移,從幾塊門板球臺起步的八叉巷小學,于1987年初蓋起了省內一流的乒乓館。當年老是追趕別人的“八小”乒乓隊,也一躍登上了全省基層小學比賽的男團冠軍和女團亞軍的寶座。可錢老師仍是一名默默無聞的“基礎工”,他又從幼兒園中挑選了二十幾個小娃,開始更艱苦的“第三梯隊”建設。仍那么樂呵呵地說:“我腿腳不靈了,嘴還能說,眼還能看。”
黨和人民沒有忘記他。曾在他手下訓練過的全國雙打冠軍謝小燕給他寫信,帶紀念品。后來奪得世乒賽混雙冠軍的鄔娜將一枚金牌送給他……在1987年八小乒乓館落成的慶典上,前來祝賀的時任省體委主任周維高和副市長黃選能特地向他深深鞠躬,感謝老園丁為振興體育事業作出的貢獻。
如今,他雖離世多年,但其摯愛國球,培育人才的音容笑貌和感人事跡永遠記在鎮江乒乓人的心中。
02
高盛華:鎮江乒乓的領路人
談起鎮江乒乓的發展史,體育工作者都不會忘記“高老師”。
1937年出生的高盛華,自小喜愛體育運動,曾服役于南京軍事學院。1958年回到鎮江,放棄了到鎮江監獄當教導員的分配,主動要求到體育部門工作。先后當教練、任體育館副館長、市乒校副校長等職。從兒童到青少年,他的學生遍及各地區、各行業……
1958年,鎮江歷史上第一所業余體校在大躍進的鑼鼓聲中誕生。高盛華,懷揣火熱憧憬,走進了體育場邊的一間茅草棚。高盛華說,“茅草棚陰暗潮濕,乒乓桌下長青草,墻角落里跳螞蚱”,就在這種環境下,高盛華率領他的隊員開始了艱難的第一次騰飛。
1968年困難時期。唯一的“乒乓棚”也要挪作他用,乒乓班面臨夭折。高盛華不死心,拉上隊伍來到八叉巷小學錢桂舟老師那里落腳。錢老師支持他,把學校僅有的幾張破球臺讓給他訓練。后來,一位搞建筑的球友知道了這事,三個月給老高砌了一棟能放8張球臺的磚瓦乒乓房,只要9千元。乒乓班重獲生機。
1978年,歷經浩劫的鎮江建起了當時滬寧線上僅次于南京五臺山體育館的市體育館。乒乓班也登堂入室,搬了進去。可惜,限于資金不足,設計師的圖紙上忽略了為乒乓留一間訓練房的要求。乒乓班的幾位教練領著一群少兒隊員就在入口兩側的“坑”內安營扎寨。1991年華東發大水,低于地面的坑內積滿了水,淹過了球桌腿。教練和隊員們就把球臺搬上二樓,又在走廊上恢復訓練。
高老師的青春年華都傾注到了體育事業中。當年在訓練場地,可以看到他精神矍鑠,一會兒手把手地教少兒握拍,練習發球或接球;一會兒又揮臂與小選手廝殺一番。他還把自己的教學訓練的經驗體會,用口語化的語言“喋喋不休”地傳說給隊員和年輕的教練們。
人稱“老黃牛”的高盛華,吃苦勞累的事總是搶在前。為懸掛體育館樓上走廊大面積窗簾,他曾從梯上摔下受傷,卻不肯停歇;為購買物美價亷的球拍和獎杯,他往返鎮滬線,只住低檔旅館,肩扛貨箱進站,完全不象一名高級教練。
1988年,國家體委命名鎮江為“全國重點乒乓城”。1993年,鎮江歷史上第一座“乒乓球專業訓練館”竣工。走進燈火輝煌的館內,看著锃亮的地板上一字排開的球臺,高老師無比開心。
鎮江少兒乒乓成績曾于1990年躍居全省首位,高老師是功臣之一。之后,鎮江也誕生了鄔娜、秦志戩兩位世界冠軍。但他對采訪記者說:“我們還沒有像鄧亞萍這樣世界頂尖人物出現”,話中流露出他壯心不已,殷切希望有更大勝利的心情。
退休后,他仍經常到乒乓館探望,關注小選手的進步和成長,關注后備人才的輸送和培養。他說,與青少年們在一起,身處笑聲和乒乓聲之中,好像自己也回到了兒童時代。特別是他獲悉鎮江小選手們在全省、全國甚至在世界賽事中拿到好的名次,都會十分興奮。
至今,接受過他輔導的隊員都忘不了他。包括一些已經退休的老球友聚會都要請他參加,一起回顧當年訓練、比賽、乃至生活交往中的趣事,十分開心。
03
吳福林:市乒校首任校長
市乒校首任校長、高級教練吳福林獲得的榮譽很多——
上世紀九十年代,他是市體委系統優秀共產黨員,“鎮江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出席過鎮江市和江蘇省黨代會;榮獲過“江蘇省業余體育訓練先進工作者”“全國業余體育訓練先進工作者”“世界冠軍啟蒙獎”;享受過國務院特殊津貼……
無數光環的背后,是他在乒乓教練的崗位上辛勤耕耘的艱苦付出。他把小小的乒乓球融入了生命,融入了乒城的建設和發展中。
1940年出生的吳福林,從無錫師專體育專修科畢業,踏上了體育教學工作崗位后,一直沒有放棄學生時代打乒乓球的愛好,反而愈發地癡迷起來。自購技術書籍,熱心鉆研“國球”。1981年,在第四中學任教的吳福林,被調進了市體育館,開始了他的乒乓球教練生涯。
調進市體育館后,吳福林首先想到從長計議——
一是從附近小學的幼兒園中班、大班中招收有興趣愛好、家長也支持的小朋友,與八叉巷小學合作辦乒乓球“學前班”。再從中選出好苗子進入基礎訓練。并按照不同年齡、不同打法配組,形成人才梯隊的良性循環。
二是走體育社會化的路子。他積極籌劃并于1986年成立了市乒協,團結一批熱愛國球的社會各界人士,取得有關領導、企事業單位和新聞媒介的大力支持。每年舉辦全市性的競賽活動。另創辦《鎮江乒乓通訊》,擴大鎮江乒乓的宣傳力度和知名度。
三是積極籌劃成立市乒乓球運動學校,新建專業訓練館。這個愿望在市領導和中房鎮江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于1993年初圓滿實現。市乒校成立暨乒館落成的“雙慶”活動于2月8日隆重舉行。從此鎮江乒乓開始了騰飛之路。
1990年江蘇省第十二屆運動會青少年部乒乓球比賽是全市乒球史上光輝的一頁。鎮江隊獲團體總分和金牌數兩項第一。結束了徐州隊在江蘇乒壇一統天下的局面,吳校長功不可沒。
四年后,省第十三屆運動會乒乓球比賽在鎮江舉行。小選手們以6銀1銅及3個第五名、2個第六名的成績遺憾收場。但鎮江隊沒有泄氣,賽后總結經驗教訓,決心重振旗鼓,迎難而上。身為校長的吳福林,一天都沒有休息,立刻投入了備戰省第十四屆運動會的工作中,采取切實措施,落實訓練方案……
那時候,市乒校的訓練全年無假期。除了年三十下午和大年初一上午,他都和教練員、小隊員們一道沉沒在不停息的訓練中。寒暑假除了參賽就是訓練。
由于吳福林在肩負大量訓練工作的同時,還承擔著行政及社會工作。訓練時間不能占用,他就利用午休時間研究戰術方案,編排訓練計劃等。老伴心疼他,非讓他睡個午覺再去上班。他只好哄著老伴,說馬上到辦公室沙發上瞇一會就成。
備戰省運會期間,吳福林的坐骨神經痛常困擾著他。病發時,后背疼得不能動彈,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只有平躺才舒服一點。即使如此,他卻一天訓練課也沒拉下,他在辦公室拼搭了一張小床,疼得實在不能站也不能坐的時候就躺一會。然后再坐起來,繼續給小隊員們上課,并和其他教練一起分析戰情,處理工作。
還有一次,吳福林得了俗稱“對口”的一種疑難病癥,發作于頸后中樞神經集中部,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療很危險。一位治這種病的老中醫也沒有把握,開始連診療費都不敢收。此時,吳福林還是沒休息,邊治療,邊上班。頸后疼痛時,無法騎自行車上班,他卻惦記著小隊員下午的訓練課,硬是叫女兒用自行車將自己送到學校……
身先士卒的榜樣效應,臥薪嘗膽的埋頭苦干,全隊上下的團結奮戰,終于在四年后的第十四屆省運會青少年部比賽中“一雪前恥”。鎮江隊以9金5銀4銅的絕對優勢,奪得金牌數、獎牌數、團體總分全省第一,市政府給予了嘉獎。
另外,在鎮江市申請“全國乒乓球重點城市”的過程中,吳福林參與制定了鎮江市乒乓球城市建設發展規劃,積極爭取省內外和社會各界對鎮江乒乓球運動的支持,建立了市乒乓球發展基金會。市乒校先后與中房鎮江公司、市政工程建設總公司、江蘇恒順集團結緣辦隊,成為市少兒隊堅強的后盾。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校領導,吳福林以身作則,保持廉潔,多次拒收學生家長送(或托別人轉送)的錢物。有人說,吳福林不近人情。而吳福林說,培養小隊員是自己的職責,只要他們球打得好,我都喜歡。取得好成績,我最開心。別的我都不需要。
在鎮江數百萬的乒乓人群中,個兒不高、體態清瘦的吳福林,是那么的不起眼。但他又是一個不平凡的人。多少個寒暑春秋的付出,多少個日日夜夜的操勞,使鎮江乒乓一度輝煌。從鎮江起飛的3名世界冠軍、1名世界亞軍、2名亞洲冠軍、10名國手和一批各行業的乒乓骨干力量,都會記住他——一個為全國重點乒乓城事業嘔心瀝血的優秀共產黨員!
后記:限于篇幅,鎮江還有一批辛勤耕耘在乒壇和基層學校的教練員們(包括許多業余高手為有發展前途的小選手們義務當陪練),為培養和輸送優秀后備人才作出了積極貢獻。如已退休的高級教練張國祥、曹乃逸、錢正風,如“八小”的孫素紅、姜敏、王敏、戴敏,市乒校的薛嘉、畢琪,丹陽的魏蘭、岳為民、王泓儀,句容的徐彤,揚中的范明,丹徒的卞琴,潤州的朱鯤……另外,至今還有在省內外乒校當教練和曾應邀出境執教的鎮江乒乓人(葉紀超至日本宮城縣、須曉敏至寶島臺灣宜蘭縣、郭成至臺北縣)。他們全身心地付出,換來了乒乓健兒們的獎章,贏得了“民間乒乓交流使者”的美譽,擴大了鎮江的知名度……
多少個寒來暑往,多少個節慶假日,他們為了一個目標:培養優秀乒苗,重振國球雄風。為鎮江市爭光,為重點城添彩!
感謝你們,澆鑄鎮江乒乓輝煌的乒乓球教練員們!(王慶生)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