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春節有著各種各樣的宴會。在歷史上,我國也有著這樣的傳統。世界上其他的國家民族也有在開心的時候聚餐的習慣。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一個有著各種禮儀傳統的古老國家,我們吃飯這個事兒是有著各種講究的。
例如,我國宋代的宮廷宴會就包括聲勢浩大的國家大宴、內容豐富的曲宴、熱鬧歡快的節日宴會、文化氛圍濃厚的曝書宴和觀書宴、祈運農事的賞雪宴和觀稼宴、風云暗涌的后宮內宴等。
國家大宴是以國事為名義而舉行的大型宴會活動。宋國宴,宋朝的宮廷宴會,分多個級別。根據《宋史》卷一百一十三記載,北宋仁宗天圣(1023—1031)之后,一級大宴在集英殿舉行,二級宴會在紫宸殿舉行,三級小宴在垂拱殿舉行。
曲宴是一種頗具休閑色彩的宴會形式。
節日宴會是宋代宮廷中為了慶賀各個佳節而舉行的宴會。
曝書宴是宋代宮廷在曝曬書籍、翰墨字畫之際舉行的宴飲集會。
觀書宴是皇帝抑或臣子觀書、瀏覽文墨之際朝廷臨時安排的宴會活動。
后宮內宴是宋代宮廷中妃嬪、太后等人經常舉辦的各種宴會活動。
國家大宴的舉行:
國家大宴包括祈運農事的春秋大宴、慶賀帝王生辰之宴:圣節大宴、祭祀與祝禱:飲福大宴等慶賀科舉及第的仕林盛事。
春秋大宴是宋代所僅有,之所以選擇在春秋兩季舉行,主要突出國家對于農業、農事的特別重視。
圣節大宴是宋代皇帝的生辰稱為“圣節”,每逢圣節,國家都會舉辦盛大的慶祝宴會。
飲福大宴是宋代國家祭祀大禮后舉行的盛大宴會,是完整祭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宮廷中的日常宴聚:
宮廷中的日常宴聚包括曲宴、節日宴會等曲宴是一種由皇帝主導、隨興舉行、款待近臣的小型宴會,具有相當程度的私宴性質。節日宴會是宋代宮廷中為了慶賀各個佳節而舉行的宴會。就像我們現代人要過節一樣,這個是很好理解的。
宮廷中的其他宴會:
宮廷中的其他宴會包括曝書宴、觀書宴、后宮妃嬪及皇親國戚彼此招待的宮廷內宴等。
曝書宴是宋代宮廷在曝曬書籍、翰墨字畫之際舉行的宴飲集會,一般以朝廷賜宴的形式組織開設。
比如“聞喜宴”。
聞喜宴是宋朝國家的科舉盛宴,場面隆重聞喜宴上除了美酒佳肴、歌吹奏樂之外,還有各種必備儀程伴隨著宴會的進行而展開,為宋歷代所遵循,基本沿襲不變,儀程大體包括簪戴宮花、賜詩文、答謝御筵等。
聞喜宴上御賜的詩文大多都是應景之作,無非是宣傳國家文教之盛、勉勵與會士子忠心報國,或是借詩文表達皇帝本人收獲賢才的喜悅之情。
皇帝所賜除了詩作之外,通常還會有教化之類的文墨篇章。作品大多是先賢圣文,由皇帝親自抄寫或者欽定賜予新科進士,兩宋基本相同。
聞喜宴結束之后,依照慣例會刻石題名。
刻石題名是對新科進士的一種特殊恩寵,因而廣為流傳。
另外,還有國家賜宴等。
叫作賜酺,有時也稱大酺、酺宴,是中國古代帝王為了宣揚與民同樂而舉行的一種宴會活動賜酺活動通常會選擇在改元大赦、上尊號、封禪祭祀、建造宮觀等特殊情況下舉辦,與此同時,舉辦狀況又深受帝王個人偏好的影響。
以皇帝為名義的賞賜宴飲活動十分常見,其中,異恩賜宴、臣子朝覲或出使賜宴、歲時節日賜宴等都是這一時期皇帝賜宴的典型。
異恩賜宴為了表示對臣子的特殊恩寵,皇帝通常會賞賜財物、賜宴、賜樂等,尤其是遇到臣子生辰之類的特殊情況。
歲時節日賜宴宋代節日繁多,節日期間皇帝賜宴以示慶祝成為一種常例。
臣子朝覲出使賜宴古代出行不甚便捷,臣子出使、還朝、述職、朝覲等履行公務,大都需要長途跋涉,往來十分艱辛。為此,朝廷經常會以皇帝的名義進行賜宴,以慰臣子路途勞頓之苦。當然,作為朝臣來說,吃這頓飯是一種莫大的榮耀,再苦也得去吃。
恭賀新春:春節與元旦盛宴
春節與元旦作為一年之中具有年初歲末標志性的節日,是民間傳統佳節的重頭戲,受到上至達官顯貴、下到黎民百姓的普遍重視。兩宋時期,每逢春節,各個地域,不同群體,或是自相慶祝,或是邀約歡聚,舉行宴會成為禮俗傳統中不可或缺的慶賀環節。春節期間,世人飲酒聚會,共賀新年,歡聲笑語不斷,可謂普天同慶。
三秋桂子香,清秋賞月忙:中秋宴會
中秋節是宋代頗為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會聚飲宴、把酒言歡,是民間最受歡迎也是最為常見的中秋佳節節俗傳統。
北宋時期,都城開封地區,每逢中秋月夜,富貴家庭會將亭臺樓榭裝飾一新以便賞月,而普通百姓則爭相占據酒樓玩月。
南宋時期,每逢中秋節,杭州一帶王孫公子、富家巨室紛紛登上高樓,臨軒賞玩圓月。
在宋時,我國就有充滿節日特色的各種飲食,充分體現出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智慧。
宋代社會,無論是傳統佳節還是地方民俗節日,世人會聚、飲宴歡樂是常見的慶祝方式。有傳統節日特色飲食,也有地方佳肴。
我們具體到民間傳統節日飲食,同樣是豐富多樣的。比如,每年元旦,民眾皆飲屠蘇酒。北宋,元宵節期間,京師開封街市售賣鵪鶉骨饳兒、拍白腸、圓子、水晶膾、旋炒栗子、銀杏、科頭細粉、雞段、鹽豉湯、金橘、橄欖、龍眼、荔枝等。
端午節則常見有粽子及艾糕之類傳統特色節日食物。七夕,京師百姓通常會制作煎餅,以供祭牛郎織女。
等到中秋節,街市店鋪開始售賣新酒。螯蟹肥美,各色秋果諸如石榴、榅桲、梨、棗、栗、葡萄、弄色橙橘等,紛紛新鮮上市。九月重陽節前一兩天,民眾以粉面蒸糕相互饋送,蒸糕上插剪彩小旗,石榴子、栗黃、銀杏、松子肉之類竹果實點綴其間。
南宋時期,杭州地區所見元夕節美食就有乳糖圓子、豉湯、科斗粉、水晶膾、韭餅,以及南北珍果,還有皂兒糕、澄沙團子、宜利少、滴酥鮑螺、玉消膏、酪面、琥珀餳、生熟灌藕、輕餳、諸色龍纏、蜜果、蜜煎、糖瓜蔞、十般糖、煎七寶姜豉等。
重陽節期間,杭州民眾飲新酒、泛茱萸、簪戴菊花,且相互贈送菊糕。
宋代還有很多宗教性節日,比如中元節就是其中的典型。南宋時期,杭州地區,民間在中元節祭祀祖先,按照節日習俗,在此日用新米、新醬、冥衣、時果、彩緞、面棋,大部分居民還有齋食茹素的節日飲食習慣。
我們再來簡單看一下,宋代國家外方使者接待宴會的樣子。
宋朝與周邊其他國家及政權之間交往頻繁,對于來自不同國家與政權的來往使團,朝廷以禮相待,并且奉行“不黷以武”的策略,以和平友好的態度予以接待。大家在上學的時候誰都會記得“歲幣”這個詞。
北宋時期,“諸蕃夷奉朝貢四十三國”。
到了南宋時期,由于朝廷偏安于江南一隅,交往的國家及政權數量有所減少。
從總體上來看,有宋一朝,國家的對外往來接連不斷,與宋朝進行貿易往來的國家和政權達到五十余個,其涵蓋的范圍從西太平洋延伸到印度洋,最遠到達波斯灣。
朝廷與遼、金之間互派使團比較頻繁,根據派遣事由的不同可劃分為不同的類型。
即位、上尊號、正旦、生辰則會遣使慶賀;而遇到國恤,又需要遣使告哀、吊慰、祭奠以及進遺留禮物;此外還有告慶、諭成、報謝、報聘、報諭、祈請、詳問、申請等各種名目不一的派遣事由。
朝廷國家制定的外方使者接待制度和禮儀規格有一定的標準,一般根據與對方所在地區和國家關系的親疏及其在宋朝地位的高低制定不同級別的接待禮儀。
宋在各方使者赴闕之后依據事先制定的制度以相應規格予以接待。
北宋時期,朝廷接待各方使者所使用的儀物有著明顯的等級,其中,高麗次于契丹,其余蕃國則“按其等差以式給之”。
朝見環節,契丹使者捧書函入殿庭,北向,“鞠躬”,皇帝親自在內殿設宴款待使者。至于他國使者只在長春殿覲見,于殿庭北向,“跪奉表函”。
在澶淵之盟簽訂以后,宋廷與契丹之間的關系相對穩定,使者到來之后“舍于都亭驛”,宴賜檔次有所提升,而“余蕃使分館諸驛”。各方來使赴闕之后,朝廷的接待宴會活動大致上可以分為宮廷宴會和驛館宴會兩種主要類型。
宮廷中舉辦的盛大外方使者接待宴會為了款待各方來使,朝廷會安排一系列的宴會接待活動。
按照國家禮制規定,凡是外方使者赴闕及其君長來朝,“皆宴于內殿”。
對于契丹,宋初并沒有一套較為規范的接待儀制,直到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契丹遣使者入宋賀正旦,朝廷才選擇在正月十六日于崇德殿舉行宴會活動進行款待。
宋真宗景德年間以后,朝廷設宴款待的時間則固定在正月五日。
在澶淵會盟之后,基于雙方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往來關系也相對穩定,朝廷始定儀注。
規定接待契丹來使,引對于崇德殿,接待宴則設于長春殿。
宋徽宗政和年間,朝廷制定了五禮新儀,又重新調整了接待來使的禮儀。
其中,朝見、賜宴以及朝辭皆于紫宸殿,假日皆于崇政殿。
在比較正式的接待場合中,各方所據的宴飲座次最能夠體現來使所在國家及政權在東道主國家的尊卑地位、親疏關系和禮遇狀況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朝廷對于崇德殿宴請各方使者的座次進行了安排。
明確規定,西夏使者于西廊南赴坐,交趾使者以次歇空,進奉、押衙次于交州,而來自契丹的舍利、從人則于東廊南赴坐。
大中祥符四年(1011),甘州、交州使者座次提升,坐于朵殿,而夏州押衙則于東廊南頭歇空落座。
大中祥符七年(1014),朝廷規定龜茲進奉人使擇取歇空之處坐于契丹舍利之后,又命令龜茲使副在西廊南邊赴坐,而進奉、押衙則重行于后,瓜州、沙州使副也在西廊南邊赴坐,“其余大略以是為準”。
按照接待慣例,在實際舉行的招待宴會中從座位所在的具體位置上來說,殿上為尊貴席位,朵殿次之,而殿廊又次之。
在同一個方向上,越是靠近主位,其身份地位就越尊貴。
一般情況下,多數國家和政權與宋朝的關系、地位都相對穩定,因而使者的宴坐秩序就相對較為固定。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九月,在宮廷舉行的盛大宴會上,注輦來使的宴坐序位與龜茲來使等同。
宋仁宗慶歷年間,朝廷做出了明確規定,西夏賀乾元節使者赴宴之時,宴坐于朵殿,總體上宴坐秩序在整個仁宗朝并無較大調整,以至于民間流傳有西夏使者到達京師“就驛貿賣,宴坐朵殿”的有趣說法。
朝廷對各方來使的宴坐秩序做出調整屬于常見現象,尤其是在雙方的關系發生了一定變化之時,這種接待禮儀的變化體現得更加明顯。
如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高麗和宋朝重新結好,朝臣也認為“可結之以謀契丹”,其往來使者在宋朝的地位獲得了提升。
招待規格調整之后,朝廷更是“待之如夏國使”。
次年八月,朝廷規定,高麗使者入見,禮儀規格“依夏國例,立班紫宸殿,燕坐東朵殿”,進行了部分調整。
宋徽宗政和年間,朝廷在制定的《五禮新儀》中,對各方外來使者在紫宸殿大宴上的宴坐秩序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規定。
遼方使副坐于御坐之西;西夏使副則在東朵殿,并西向北上;高麗和交趾使副落座于西朵殿,并東向北上,遼使舍利、從人則落座于其南面;西夏使從人坐于東廊舍利之南;諸蕃使副首領、高麗及交趾從人、溪峒衙內指揮使坐于西廊舍利之南。
在各方來使當中,身份、地位、等級不同的正使、副使和三節人,也有著不同的招待規格。
《夢粱錄·宰執親王南班百官入內上壽賜宴》一節中,詳細記錄了宋高宗圣節大宴之際,各方賀生辰使副朝賀之后參加宴會的情形,使副坐于殿上,而其余三節人等則在殿廡落座。
如果遇到某些特殊狀況,也存在罷宴現象如慶歷四年(1044)四月,契丹遣使團前來慶賀仁宗皇帝乾元圣節,朝廷則“以翼日燕王葬故”,依禮取消了此次垂拱殿宴飲活動。宋高宗紹興二十九年(1159)十二月,金方遣使團恭賀正旦,使人見辭之際,僅僅賜茶了事。
按照朝廷常規接待禮儀和慣例,使人見辭需要賜宴,而“時以顯仁皇后喪制”,因此才會罷宴。
熙寧九年(1076)四月,遼朝遣使來賀神宗皇帝同天圣節,由于“聞遼國母服藥”,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朝廷最終選擇罷去垂拱殿的接待宴會。
按照常例,如果遇到大雨、大雪、大霧等極為惡劣的天氣,又或者是日食、彗星等不吉利的天象,也會選擇罷宴。如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四月,宮廷中舉行盛大的乾元節大宴,“百官方入,將就班,值大雨”,無奈選擇了罷宴。為了撫慰人心,又不失國家禮遇傳統和風范,臨時予以調整,最終改在都亭驛宴請遼方使者。
另外,如果遇到皇帝身體欠佳的特別狀況,也會對包括設宴地點在內的諸多細節進行調整。
一次比如嘉祐元年(1056)正月,契丹使者入見辭行,依照慣例,皇帝需要在紫宸殿置酒餞別,但是此次接見來使,仁宗皇帝“疾作”,并且“語言無次”,不得不由左右“遽扶入禁中”。面對如此情形,朝廷只得降旨曉諭契丹使者,借口仁宗皇帝飲酒稍多,以致不能到達宴會現場,最終改由大臣就驛賜宴了事。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皇帝“服藥不視事”,因而下詔,暫罷在紫宸殿設宴款待遼朝使者之事,改在驛館賜宴。紹興三十一年(1161),在接見完金朝使者之后,高宗皇帝“臟腑不調”,于是將垂拱殿設宴款待的常規接待禮儀調整為“移驛中排辦”,這也屬于臨時更改接待禮儀的常見做法。
另外,宋時,為了招待和安頓各方來使,驛館的設置必不可少。各方來使赴闕之后“若館其家,休息燕賜,懷禮銘恩”,驛館具有安頓各方來使的重要功用。宋朝設立的驛館名目繁多,其建制沿革、興廢變化不一。
北宋時期,朝廷為了更加妥善地安置各方來使,設置了不同的驛館。契丹使者安置在都亭驛,西夏使者在都亭西驛,而高麗使者安排在梁門外安州巷同文館,另有回鶻、于闐等使者則安頓在禮賓院,其余諸番使者一般安頓在瞻云館和懷遠驛。
南宋時期,盡量仿照北宋時期建制,朝廷同樣設立驛館以接待各方來使。宋高宗紹興十四年(1144),在臨安設立班荊館,專門用來招待金朝的使者。來自高麗的使者則被安置在同文館。為了安置南蕃來訪諸使,同年,朝廷又在秘書省舊址改建懷遠驛。從總體建置上來看,南宋基本上沿襲了北宋時期對外接待的儀制和慣例。
宋代國家規定,凡是外方使者來朝、見辭都在內殿或者驛館設宴,宴飲活動的一切程序“并如儀”,南宋“仍舊制”。四夷君長或者使節入宋朝見,有司需要提前籌備一應接待事宜,最主要的依據是與其所在國家和地區關系的親疏及其在宋朝地位的高低,“辨其等位”,按照賓禮待之。與此同時,還需要授以館舍,繼而頒其見辭、賜予物品以及宴設之式,不同國家和地區來使所受待遇及其規格具有一定的差異。
我們也可以發現,國宴也是有一定前提的,在宋大廈將傾之時,所謂的外邦再也不會把他當回事了,有很多次精致的文化都被“韃子”打敗了。撫今追昔,我們可以從歷史當中學到一些東西,如果國力強盛,不用干什么也不用討好誰,直接就會“萬邦來朝”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