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名字同框,距離上一次,已經過去了整整33年。
沒想到,33年后,竟還能在同一部電影里見到這兩位大師的名字并列出現。
真是堪稱「有生之年系列」。
魚叔作為骨灰級武俠迷和金庸迷,對這個組合自然滿懷期待,所以早早就買了今天最早場的電影票。
看完之后,一個感受,超出預期。
徐克用他獨特的視覺語言和敘事手法,將金庸筆下的武俠世界詮釋得淋漓盡致。
電影不僅還原了原著的精神內核,更在改編上做出了大膽而巧妙的創新。
無論是震撼的戰爭場面,還是細膩的情感刻畫,都讓人感受到徐克對武俠的深刻理解與熱愛。
現在,魚叔就來好好聊一聊——
《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
《射雕英雄傳》是武俠文學乃至華語文化中的一座豐碑。
故事跌宕起伏,人物眾多,涉及家國、江湖、廟堂等多個層面。
歷年來,絕大多數影視改編都傾向于將整部小說分拆為幾十集的電視劇,通過比較充裕的篇幅去展示郭靖的成長之路、黃蓉的機智靈巧,還有洪七公、歐陽鋒等眾多武林高手的登場與交匯。
然而,若想要把如此龐大的故事以電影形式搬上大銀幕,改編難度可想而知。
電影時長有限,不能面面俱到,如果生搬硬套大量情節,就會使敘事顯得冗長而松散。
因此,如何在原著的長篇故事里取舍,找到一條適合的主線,成為所有想要改編電影版《射雕英雄傳》的人最先要面對的挑戰。
而本次徐克導演的選擇,無疑頗具匠心。
他并沒有把時間線拉得特別長,也沒有從頭拍起,而是聚焦于原著第34至40章這一段最具沖突與張力的戲份。
此時的郭靖,已經學會了降龍十八掌與九陰真經,成為武林高手。
因誤以為東邪黃藥師殺害了江南七怪中的幾位師父,而與黃蓉分道揚鑣, 回到了遼闊的蒙古草原。
不久后,草原大汗準備攻打金廷,需要借道宋廷邊境,知道郭靖作為宋人,熟悉地形,便命他領兵。
郭靖深知,一旦蒙軍踏入宋境,必 會令城中百姓陷于戰火蹂躪,因而寧死不從。
正如徐克所說,《射雕英雄傳》的世界觀很龐大,需要找一個最能體現郭靖關鍵抉擇的時刻做故事基礎。
在他看來,這部小說最精彩之處,正是當郭靖意識到自己最大的「對手」,竟是過去如父般撫養他的草原大汗。
這一段落不僅是原著中的高潮部分,也是郭靖從「俠之小者」成長為「俠之大者」的關鍵轉折點。
在無數版本的《射雕英雄傳》改編里,很多導演或編劇都更加偏愛中前期情節。
但如果我們回歸原著,會發現后7章,正是《射雕英雄傳》的一個情感與價值觀高潮。
然而,鮮少有影視版本進行深入挖掘,往往被一筆帶過或大幅刪減。
這恰恰成為徐克導演改編的關鍵。
把最未被充分拍攝的部分拿來做電影主軸,不僅讓觀眾耳目一新,更讓這段故事應有的史詩氣質展露無遺。
徐克被譽為「改編圣手」,絕非浪得虛名。
無論是他當年的《青蛇》對《白蛇傳》的顛覆性演繹,還是《新龍門客棧》對胡金銓原作的繼承創新,都給觀眾帶來無數驚喜。
這次對《射雕英雄傳》的改編,他同樣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用精煉的方式打造兩小時內矛盾最密集的故事,人物關系更純粹,情感沖突更直接。
就拿郭靖這個名字來說。
在原著中,取名來源于全真教丘處機「勿忘靖康之恥」。
但電影選擇讓「郭靖」的取名直接來自父親郭嘯天。
這樣一來,更加突顯主線沖突。
電影中,大汗遺憾自己當初沒替郭靖取一個蒙古名字,讓他淡忘中原身份。
這就和郭嘯天給兒子取名的細節形成呼應,加強「認同」與「身份」的沖突。
徐克改編之絕,不僅僅在于情節,更在于人物。
他向來以敢于打破傳統著稱,在塑造女性角色方面尤其不拘一格。
無論是金鑲玉的風情萬種,還是聶小倩的凄美絕倫,徐克鏡頭下的女性角色總是充滿力量與魅力,打破了傳統武俠電影中的性別刻板印象。
這次的《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黃蓉和華箏的形象再次被注入新的內涵。
在原著的框架中賦予兩個角色更多現代魅力,讓觀眾重溫經典又不覺老套。
在片中,黃蓉被歐陽鋒擄走后依然保持機智,還在隨后的劇情里展現出令人佩服的謀略。
這一版的黃蓉,少了一分「甜美」,卻多了幾分堅韌。
在所有角色中,華箏是魚叔覺得最令人驚喜、也最具顛覆性的改編。
這個在以往的改編中總是被忽視的角色,常常是一帶而過,甚至淪為「愛情工具人」。
但徐克卻給了她全新的光彩。
一改往日「嬌弱女子」的設定,而是以健康黝黑的膚色、堅毅的眼神、颯爽的身姿出場。
她與馬匹配合得天衣無縫,一旦上馬,立刻讓觀眾感受到草原兒女特有的狂放與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草原公主。
她對郭靖的愛情并非懦弱的祈求,而是在大草原的遼闊風聲中發酵的那種熱烈。
這種處理方式,恰恰順應了當代觀眾對女性角色的期待:不再是愛情的附屬品,而是具有獨立思考與行動力的鮮活個體。
女性角色不必為「甜美」「可憐」或「花瓶」而存在,完全可以自帶強大氣場與能量。
「豪邁」與「浪漫」也不再是男性角色的專屬。
在武俠電影的漫漫歷史中,徐克是旗幟性人物。
他既是對傳統武俠美學進行革新的探索者,也是為后世武俠作品樹立標桿的創作者。
有人說,論武俠片,整個華語影壇,沒有一個人拍得過他。
無論是刀光劍影的凌厲剪輯,還是江湖恩仇的壯闊格局,徐克為武俠電影注入了別具一格的電影語言。
從《黃飛鴻》到《龍門飛甲》,徐克用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獨特的視覺美學和對武俠精神的深刻理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江湖世界。
片中,黃蓉說,「戰爭比江湖可怕多了。」
這一次,徐克又將江湖升格到了更大的視野。
銀幕前,響聲震天、羽箭如雨、刀槍火光交相輝映,給人以最直接的沖擊。
與戰爭場面的「真實」相映成趣的,是本片中武俠打斗的「飄逸」。
譬如郭靖應大汗之邀,在草原大軍面前展示「降龍十八掌」和「九陰真經」。
那種行云流水的武學表現,讓銀幕內外的觀眾都想拍手。
尤其是郭靖和歐陽峰交鋒那一仗,不由得感慨,已經有多少年沒在電影院看到這么目炫的武俠決戰了。
當然,武俠之所以迷人,在于它并不止是武學、拳腳之間的勝負,更是對俠義內核的反復探討。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是金庸給郭靖貼上的最醒目的標簽,也象征著金庸武俠世界中對「俠」的最高定義。
《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從局部的兒女情長,到更大格局的家國情懷,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
武俠絕不僅僅是江湖快意恩仇的炫酷,更是對天下和蒼生的擔當。
講真,回望這部電影,魚叔有一種久違的熟悉感:
那是金庸筆下草原大漠的遼闊和血性,也是徐克鏡頭下大開大合的武俠風骨;
那是中原五絕對武林絕學的癡迷和不羈,也是郭靖與黃蓉在漫天風沙中并肩策馬的豪邁……
在這個「節奏飛快」的時代,人們對傳統武俠的熱情似乎曾一度冷卻。
但看完本片后,我愈發篤定,對「俠之大者」的向往與懷念,從未真正消散。
那份屬于武俠的壯志凌云與浪漫情懷,依舊熱烈。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