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朝明
“天涯共此時”,無論身在何地,在最美的除夕夜看春晚成為我們過年的“標配”年俗。
作為春節申遺成功后的首個除夕,如約而至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春節聯歡晚會》為全球觀眾奉獻了一臺“美美與共”的視聽盛宴,蛇年春晚里的中式美學,非遺文化驚艷全場,嘆為觀止的黑科技,笑料百出的小品相聲等等名場面撲面而來,意猶未盡。
最新出爐的數據顯示,總臺蛇年春晚在境內新媒體端的實時直播收視次數和互動量均創新紀錄。據初步統計,新媒體端直點播收視次數28.17億次,去年同期21.27億次,同比增長6.9億次。 其中,春晚社交媒體話題閱讀量達166億次,比去年同期增加5.5億次;春晚社交媒體互動量達6.7億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3.75%。
隨著網絡視聽平臺的迅速崛起,如今的春晚積極擁抱互聯網,對節目本體的重新設計,對傳播渠道重新構建,對受眾的重新連接而愈顯生機,更加自信而從容,松弛而開懷。
語態上,以柔性化的表達,創新著年輕態的話語表達體系與傳播方式;藝術呈現上,多種文藝融合為載體,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引領著Z世代的流行風尚與審美潮流,為年輕一代打造出新型沉浸式的視聽體驗;在社交互動層面,則主打一個“松弛感”,各種趣味性、體驗性、互動性元素,讓如今的春晚充滿“網感”,與年輕群體的互動樣態也不斷出彩翻新。
沉浸感、代入感、參與感“拉滿”
春意紅包、答題互動等玩法,打造新春全民大聯歡
春晚已經成為中國人春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夕之夜看春晚”是大年夜傳統的娛樂活動,而歷經四十多年的陪伴,春晚也是中國電視史上生命力最久、傳播最廣、關注度最高、影響力最大的節目。
從傳統電視時代全家集體觀看,到移動互聯網時代邊看邊聊邊發彈幕搶紅包,如今,社交媒體改變著春晚的生產、傳播和接收方式。其實,春晚已經是超脫于電視節目的存在了,它所包含的含義還應當有億萬網友社交互動中的春晚,鄉音鄉情鄉愁情結中的春晚,還有90后、00后們重新認知的春晚。
剛剛過去的除夕夜,嗶哩嗶哩全程同步直播總臺蛇年春晚,并成為總臺蛇年春晚的獨家彈幕視頻平臺,一邊看春晚一邊討論春晚,大小屏聯動更加注重與觀眾的參與感、陪伴感,讓觀眾完成了春晚儀式感的全情參與。
作為匯聚了大量年輕觀眾的網絡視聽平臺,B站憑借其獨特的社交互動文化和個性的創意創作氛圍,成為春晚的重要合作伙伴。在B站上看春晚已成為許多年輕人的新選擇,他們一邊觀看著節目,一邊通過評論實時互動,其熱烈程度不亞于現場觀眾。而B站攜帶著豐富多元的文化符號,通過與春晚的合作,形成了一種新的傳播生態。
此次蛇年春晚,直播方面,B站為觀眾定制全新的互動和觀看功能,打造出沉浸感、參與感、表達感、分享感兼具的觀看體驗。同時,總臺春晚也在B站開設了春晚賬號,為用戶帶來歷屆春晚中的精彩內容。
除直播春晚之外,B站推出的“春節找樂子大會”直播活動邀請時代少年團、SNH48、法老等多位知名嘉賓參與,涉及登門拜年、春節交友等多樣態的趣味游戲環節,通過社交平臺的話題引爆和深度互動,春晚得以在節目之外形成不少新的熱點話題,也讓觀眾以更個性化的方式參與其中。
B站的用戶群體和各種創新玩法,賦予春晚更多年輕化的內容參與方式,更加適應年輕人的溝通語境的同時,實現春晚在短視頻傳播方面的內容價值最大化。數據顯示,除夕當晚,B站春晚直播間觀看人數創歷史新高,超1億人,30歲以下觀眾占比83%,直播彈幕數超過1.2億。B站定制化的春晚答題互動,共有超過1000萬用戶參與。
可以說,正因為社交媒體本質上是網絡公共空間,其信息環境為社會行為創造了新的媒介場景,信息傳遞以即時性、互動性、共享性以及場景融合趨勢,形成了一種參與度更高、互動性更強的開放式信息系統。也正因此,春晚與B站,在有了電視屏+手機屏加持之后,贏得了更大范圍的傳播。從觀看春晚到參與互動,由此產生更多共同話題,年味在與時俱進中更加醇厚濃烈,過年的驚喜與樂趣也在每一次的參與中共鳴升華。
深度融合,齊頭并進,雙向奔赴
從表象深入肌理,實現真正的共創共情
作為全新的社交媒介,以B站為代表的網絡視聽平臺通過與總臺春晚的深層合作完成深度互動。這一成功的嘗試,意味著媒介融合的傳統范式被打破,從表象深入肌理,實現真正的深度融合,齊頭并進。
1月22日晚,B站上線了從1983年至今,過往42年的央視春晚內容,總時長達168小時,許多網友紛紛“考古”起歷年來的春晚經典名梗的誕生。趙麗蓉的《打工奇遇》,趙本山、宋丹丹的《昨天、今天、明天》,還有毛阿敏、王菲等帶來的金曲舞臺瞬間……那些年承包了我們笑點和淚點的經典名場面全都來了!此外,《千手觀音》《飛天》《只此青綠》《棟梁》??這些年春晚出圈的“國風舞韻”更讓我們感受到國風國潮國韻的文化魅力。
這樣的名場面,誰的DNA不動?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依舊在當下“快樂盤旋”。可以說,觀看往屆央視春晚的內容,產生了文化的長尾效應,延長了春晚在年輕觀眾中的熱度和討論度。
因此,春晚不止是一個年年復見的節目,而是帶著時代印記和現代活力的文化盛宴。隨著這種文化變革的推進,它也成為了年輕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擔起傳承與創新的雙重使命。
通過深度創新,實現了優質內容傳播影響力的倍增,也佐證著B站在傳播正能量與主流文化方面的能力。因此,此次春晚與B站的合作順理成章,兩者攜手更加深入,充分激活春晚流量留存,增強年輕觀眾黏性,助力大屏春晚的“破圈”。
直播當晚,《秧BOT》《春意紅包》《喜上枝頭》三個節目,融合非遺文化、現代物美科技等元素,成為當晚B站用戶評論互動前三的節目。其中,《春意紅包》節目源自于B站拜年紀節目,由UP主創作并演唱,描繪了中國傳統春節的過年習俗。蛇年春晚上,B站提供創意支持,將《春意紅包》全新改編,結合現代歌舞與非遺元素,驚艷全場,節目內容在B站上線后,不到12小時播放量破百萬。
此外,美國流行搖滾樂隊One Republic在今年登上B站跨晚舞臺,三連唱《Apologize》《Counting Stars》《SunShine》 炸裂全場,在總臺蛇年春晚的舞臺,One Republic在武漢分會場帶來經典的代表作《Counting Stars》動感而浪漫。Republic_official在此前發布的新年祝福中提到:“從B站跨年晚會到春晚 ,我們很高興在中國留下了珍貴的回憶。”
當主流文化遇見主流表達
擁抱Z世代,煥發“新潮”生命力
如果說更多人參與春晚體現了大眾文化的異軍突起,那么春晚IP和B站的聯手互動,更是讓大眾文化親身參與到跨屏的春晚全過程,創新性的春晚互動形式,拉動年輕人聚焦春晚,最大程度提升了春晚的網絡傳播影響力,擴大傳播價值。
其實,春晚的創新讓我們看到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合作所帶來的“長尾效應”。春晚最大的優勢就是具有強大的IP沉淀,以及頂級的主流內容資源和主流播放平臺,而B站所具有的則是大量的年輕用戶和豐富多元的互動模式。二者的結合,一方面為社交平臺提供了大量主流視聽內容;另一方面,B站為春晚提供了更多的互動可能以及內容的碎片化傳播,這大大延長了內容的生命力,豐富了春晚的表現形式,也使其能夠獲得年輕用戶的認同,最終與時俱進,蛻變成一個新時代的春晚。
春晚有著重要的文化象征意義。就像春晚在大年三十除夕之夜的黃金時間播出一樣,春晚與守歲、吃年夜飯、家庭團聚等民俗結合起來,象征著團圓,象征著和諧,也象征著社會共識的達成。從這個意義上看,春晚一方面需要留住觀眾,比如如今每年的走出去辦春晚,采用主演播廳與分會場結合的方式,很多分會場都設在有標識意義的景點,采用實景演出,打破了室內演播廳的空間局限,也有效展示了祖國大江南北不同地域的風俗人情。
另一方面,春晚也突破局限,與主流網絡視聽平臺牽手利用新媒體、短視頻等方式來提升傳播效果,在傳播主流價值的同時,兼顧更加分眾化、個性化的審美需求,以更加多元、開放的態度,讓春晚文化吸收更多新鮮體驗,歷久彌新。
從傳播邏輯上看,總臺春晚與網絡視聽平臺的合作實現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優勢互補,既體現了春晚、春節文化內涵,又拓展了新的傳播空間。
從主流文化而言,主流網絡視聽平臺的新媒體互動方式為春晚注入了趣味性和鮮活感,年輕人通過調侃、玩梗,將原本莊重的節目轉化為輕松的社交體驗,無論是小品的經典臺詞,還是歌舞的炫目特效,引發二次傳播,使春晚在年輕人中煥發新生命力。
而對于年輕群體,春晚承載的傳統價值、文化認同、家國情懷,通過年輕化的表達形式重新獲得關注,個性化的社交互動不僅讓年輕觀眾找到自我表達的出口,也為更多受眾群體提供了共同話題,成為跨代際文化交流的橋梁,那份給足的親切感和參與感,那份與年輕人“對齊顆粒度”的交互,那份歷久彌新的溫暖與情懷,依然是令人怦然心動的驚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