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新春佳節之際,本會公眾號轉發《縉云與黃帝文化》一文,以紀念中華民族人文初祖。也祝同仁們新春快樂,闔家幸福,萬事如意!
縉云的黃帝文化
柯國明供稿 張衛東審校
“縉云”是軒轅黃帝的名號,浙江縉云是全國唯一以黃帝名號命名的縣。縉云是“中國南方黃帝文化輻射中心”“中國南方軒轅黃帝祭祀中心”“中國南方黃帝文化研究中心”,與陜西黃陵、河南新鄭形成了“北陵南祠”和“三地共祭”的格局。
一、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軒轅氏的稱號,是五千年前銅石并用時期氏族部落聯盟首領。因有土德之瑞,故稱為黃帝。黃帝生于軒轅之丘,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時蚩尤暴虐無道,作惡多端,炎帝侵凌諸侯,戰亂不已。黃帝修德振兵,先后戰敗蚩尤和炎帝,同時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成為天下的共主,奠定華夏文明,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黃帝像
二、黃帝與縉云
縉云是中國南方黃帝文化的傳播中心,自古相傳軒轅黃帝在此鑄鼎煉丹、觴百神。關于縉云與黃帝的關系,有多種說法:一說縉云氏就是黃帝,《史記·五帝本紀》中記有“黃帝號曰有熊氏,又曰縉云氏,又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一說,縉云氏是黃帝時官名,也是黃帝部族中一個氏族的名稱,《春秋左傳注疏》記:“(東漢經學家)服虔云:黃帝以云名官,蓋春官為青云氏,夏官為縉云氏,秋官為白云氏,冬官為黑云氏,中官為黃云氏。”縉云氏被封為夏官后,南遷至縉云山一帶,世代承襲官位,并沿用姓氏,成為縉云氏族。
《史記·五帝本紀》中對于黃帝的記載
三、歷代黃帝祠宇
黃帝祠宇,前身為縉云堂,三天子都所在地,唐朝敕改黃帝祠宇,宋代賜改玉虛宮。清初,玉虛宮毀于戰火。1998年,縉云人民重建了黃帝祠宇,恢復祭祀始祖軒轅黃帝活動。
(一) 東晉:縉云堂
東晉成帝咸和年間(326—334年)已建有縉云堂,是黃帝祠宇的前身。南朝時期,縉云堂是當時整個江南地區唯一一座祭祀軒轅黃帝的建筑。《太平御覽》引南朝宋劉澄之《永初山川古今記》曰“永康縣縉云堂,黃帝煉丹處”,謝靈運《游名山志》中也記有“龍須草,唯東陽永嘉有,永嘉有縉云堂”。
(二)唐:黃帝祠宇
唐玄宗敕改縉云山為仙都山,縉云堂擴建后敕改為黃帝祠宇,時小篆書法家、縉云縣令李陽冰為“黃帝祠宇”篆書,大書法家顏真卿題額,仙都成為官方祭祀軒轅黃帝的場所,成為南方祭祀軒轅黃帝的中心。
(三)宋、元:玉虛宮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把祭祀黃帝和尊崇道教緊密結合,大修各地黃帝廟宇和祭祀場所,縉云黃帝祠宇再次得到修繕。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下詔,賜改“黃帝祠宇”為“玉虛宮”。1120年,方臘起義,攻占縉云,焚毀玉虛宮,游大成組織重建玉虛宮,其后,南宋朝廷多次重新組織修繕擴建了玉虛宮,規模宏大。1320年,朝廷派遣趙嗣祺欽受宣命領五品印章,主領玉虛宮事。
(四)考古中的黃帝祠宇
1.軒轅古井
黃帝祠宇內有一眼古井,叫做軒轅井,井徑1米,井深16米,用鵝卵石砌成,常年積水,干旱不竭,系1995年重建黃帝祠宇時發現,內有瓷片、陶片、瓦片等殘物出土。據考證,該井為黃帝祠宇前身縉云堂的生活飲用水水井,距今已有1760多年歷史,它是黃帝祠宇悠久歷史的佐證。
軒轅古井及介紹牌
2.飲水和排水系統
2002 年,在挖掘的黃帝祠宇后山水塘中,發現了一段唐代的木質空心水管(約15米),據碳-14檢測,年代約為850~900年,即唐末。2003年建造縉云堂、懷祖堂施工時,還發現存在不同年代的多層建筑地層結構,其中有一層是保存完好的排水系統——曲直明渠堰溝、地下暗溝,50平方米左右的廚房式地面,到處散落著炭灰、破碎的瓦罐。此外還發現了一只八百斤左右的石質香爐和二百斤左右上刻有“天下太平”的石墩。
黃帝祠宇后山水塘中木質空心水管
3.考古發現
宋天禧四年(1020年),宋真宗派官員到仙都山祭祀黃帝,投金龍玉簡于金龍洞。1997年6月,金龍洞被盜挖,后追回文物,包括鎦金銅龍、木簡、青銅爪、小銅鏡、銅錢、小金片等。
投龍簡是道教中一種隆重的祭祀山水的儀式,主要是以帝王的名義進行,通常分成三簡,即山簡、土簡、水簡,投放于靈山洞府或江河湖沼,以祈求天地水神靈保佑社稷平安、天下安康。用金龍作為使者,攜帶簡書,向神靈溝通并且傳遞信息。至唐代逐步形成了投放金龍玉簡的固定制度。
鎏金銅龍
相關文物
四、縉云軒轅祭典
軒轅氏祭典是至今存續在浙江省縉云縣的一種以軒轅黃帝為祭祀對象的中華始祖崇拜禮俗。縉云仙都祭祀軒轅黃帝活動有據可查的至少始于東晉,延續了1600多年。清末,雖黃帝祠宇毀于戰火,但拜祭的百姓仍絡繹不絕。1998年,縉云重建了盛唐風貌的黃帝祠宇并恢復公祭軒轅黃帝典禮。2011年5月23日,黃帝祭典(縉云軒轅祭典)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縉云軒轅氏祭祀,分春(清明)秋(重陽)二祭,形式分黃帝祠宇大殿祭拜、各地宗祠祭拜或自家“道壇”祭拜等多種。2021年7月,經國清組批準,仙都祭祀大典主辦單位變更為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國仙都祭祀軒轅黃帝大典采用“禘”禮規格(古代最高的祭禮),共有長號鳴天、擊鼓撞鐘、敬上高香、敬獻花籃、敬獻美酒、恭讀祭文、行鞠躬禮、高唱頌歌、樂舞告祭等九項儀程。
縉云軒轅祭典活動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碑
五、道教文化
縉云仙都自古相傳是黃帝鑄鼎煉丹馭龍升天的地方,被道家稱為“仙都祈仙天”,是三十六洞天之一。縉云境內自漢代始就有道教活動,東晉南朝時,陸修靜、孫游岳、陶弘景等道教名士在仙都活動,縉云山成為江南道教活動中心之一。“黃帝祠宇”敕建后,更是道眾數百,門徒千眾。他們的活動對縉云產生了持續的文化影響,并因此建構出黃帝在縉云的神仙形象、神話譜系以及黃帝作為道教始祖的宗教正統地位。
(一)道教人物
1.杜光庭
杜光庭(850—933年),字圣賓,號東瀛子,處州縉云人。唐末五代時期高道,道教文化史上承前啟后的重要人物,同時他是武俠小說的鼻祖,著有小說《虬髯客傳》。唐咸通年間(860—874年)應九經舉考試不中,入天臺山學道。唐僖宗聞其名聲,召入宮廷,賜以紫袍,充麟德殿文章應制。中和元年(881年),隨僖宗入蜀。唐亡后,王建父子建立前蜀,征召他入成都,先后任其為諫議大夫、戶部侍郎,封其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晚年在青城山白云溪潛心修道,相傳85歲時逝世。
杜光庭畫像
2.陸修靜
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南北朝時吳興東遷(今浙江吳興東)人,懿族。道教南天師道創建者,上清派第七代宗師。
陸修靜畫像
3.孫游岳
孫游岳,南朝宋齊時道士。字玄達,東陽永康(今屬浙江)人。孫吳的后裔,陸修靜弟子,上清派第八代宗師。據記載,曾在縉云山修道47年。
孫游岳畫像
4.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上清派第九代宗師。作品有《本草經注》《集金丹黃白方》《華陽陶隱居集》等。師從孫游岳,曾隨孫游岳在縉云修煉。仙都景區內有個下洋村,古稱華陽,而陶弘景自號“華陽隱士”,兩者可能有一定關系。下洋村附近有“陶庵”,相傳為陶弘景的隱居之所。
陶弘景畫像
(二) 楊景等奉詔祈雨
縉云仙都的仙水洞內現在還保存著一處“楊景等奉詔祈雨”仙都摩崖題記。這段文字講述的是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楊景等人奉宋高宗的命令,來到縉云仙都山和黃帝祠宇祈雨的事情。據《宋史·高宗本紀》記載:“六月甲辰……癸丑,以久旱,減膳、祈禱,禁諸路科律,自租稅、和市、軍須外皆罷。”南宋紹興五年六月份,天下旱情嚴重,很多地方農作物顆粒無收,災民流離失所。所以,宋高宗遍尋天下靈顯之地,派出官員前往,舉行祈雨大禮,希望化解災情。縉云仙都山自古以來就被視為黃帝升天之圣地,也是道士修煉的理想之地和通天之徑,所以,宋高宗派祈雨的大臣來到仙都山祭祀黃帝,祈求風調雨順。
仙都摩崖石刻
轉載請注明來源
供稿:柯國明
編輯:程 丹
審核:戴秀麗
總期:829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