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說過一句話:對于基本生活空間之外的大世界,我們只是聽到一些言語的呈現,對于其實際的意義,其實并沒有真正的理解。隨著孩子的成長,世界的真相一點點展開。
再次拿起神書《哈利波特》,看哈利的成長過程,我似乎有點理解了石黑的這句話。
《哈利波特》系列講述了年輕的巫師學生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前后六年的學習生活和冒險故事;第七部講述的是哈利·波特在第二次巫界大戰中被迫逃亡在外尋找魂器并最終消滅伏地魔的故事。
熟讀《哈利波特》的人都知道,哈利在11歲之前一直生活在麻瓜德思禮家里,他不知道自己是個巫師,更加不知道自己會是巫師界的救世主。
哈利對自己的認識,對世界的認識都不清晰。
哈利生活在親戚佩妮姨媽和弗農姨父家里,得不到姨媽和姨父的愛,還被表哥達力霸凌,估計就只有吃的方面沒有得到特別的虐待,但衣服都是穿得表哥穿剩下的,因為達力是個小胖子, 而哈利是精瘦精瘦的,所以由于兩人體型的巨大差異,衣服穿在身上都肥肥大大、晃晃蕩蕩的,哈利認為自己是個沒有親生父母的小可憐,在鄰居大人眼里,哈利就是個不聽話、調皮搗蛋的小男孩。
大家還記得,上小學時,哈利在學校里被達力一群孩子追打,他不小心施了魔法,跑到了屋頂上坐著。
“這孩子真夠調皮搗蛋的……”過往的老師和家長估計都會指指點點、腹誹一番。
在最后一部《死亡圣器》鳳凰社成員在幫德思禮一家轉移時,他們都不能理解,為什么德思禮一家如此不重視哈利,把哈利看作一事無成的廢物,但是一直生活在這個環境里的哈利對此是清楚的。
在麻瓜世界生活的很長一段時間,哈利對自己的認知曾經也是這樣的。
哈利11歲時,一切都不一樣 了。
過完11歲生日的哈利迎來了霍格瓦茨的獵場看守海格,迎來了自己人生的巨大轉機,來到了霍格沃茨,從此進入他真正的歸屬之地——魔法世界。
在第一部《魔法石》中,他和好友羅恩、赫敏搶救了魔法石,打敗了伏地魔妄圖利用魔法石復活的意圖;在第二部《密室》中,哈利又和羅恩、赫敏一起進入密室,識破了伏地魔的第一個魂器——里德爾的日記本,最終用蛇怪的毒牙毀壞了日記本,也讓藏匿其中的伏地魔的一片靈魂覆滅。第三部《阿茲卡班的囚徒》中,他分清小天狼星和小矮星彼得的忠奸好壞,并最終救了小天狼星,更加深入理解了父輩的友誼……
在這個過程中,哈利逐漸了解到,自己父母當年怎樣死于伏地魔手下,而自己又是如何死里逃生的。
《火焰杯》中,伏地魔用了哈利的血復活。
《鳳凰社》中,小天狼星死在食死徒貝拉手下。
《混血王子》中,鄧布利多從天文塔樓墜落。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從《哈利波特》系列也能看到這樣一個清晰的線索。從哈利有記憶開始,身邊很多親朋好友就不斷死去,作為大難不死的男孩,同時他也知道,自己是有特殊使命的,但對這整件事的殘酷性來說,其實他并不是非常清晰。
一直到斯內普教授死去之后,哈利一頭扎進了他的記憶,這才發現了他所要面對的世界的真相。
鄧布利多告訴斯內普,由于哈利身上寄存著伏地魔的一片靈魂。我們保護哈利,調教他,培養他,磨煉他,是為了有一天,哈利會安排好一切,毅然赴死,就也就意味著伏地魔會真正完結。
不僅是斯內普感到驚恐,旁聽的哈利也感到寂滅。
小說中這樣寫道:
終于,真相大白。哈利終于明白他是不能幸存的,他的任務就是平靜地走向死神張開的懷抱。他必須通過赴死來斬斷伏地魔與他的生命的最后聯系。
換言之,哈利只有沖過去直面伏地魔,并且放棄用魔杖保護自己,只有這樣,結局才會干凈徹底。
誰也活不下來,誰也不能幸存。
這才是哈利在最后一刻了解到的關于他的人生、他的終結使命的真相。
這也就驗證了開篇我們引用的石黑的那句話,對于真實的生活,我們很多人都是上了很多年學,聽老師講了很多道理,但是,身為小孩子的我們其實還是不了解、不理解的,只有真正進入真實的生活,進到真實的職場,甚至結了婚,生了孩子,真正進入了日常煙火氣、充滿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生活時,我們才真正了解了世界的真相。
當然,這個真相,每個人對它的描述不一樣。
比如說艱難,比如說小確幸,比如說積極,樂觀,堅強,……說法可以很多。
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感受也不會完全一樣。
只要我們認真生活,全力以赴,那么也就無愧于人生這列單次列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