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即將迎來第一個人類“非遺版”春節,屆時各種蕪湖本土“非遺”項目將大批出現在城市和鄉村,作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燈舞(無為魚燈)”當然不會例外。記者獲悉,蛇年春節假期,在以國家級“非遺”無為魚燈為主的基礎上加入長江地域文化元素原創的舞蹈《龍門躍》,將在央視的2025年“非遺”晚會上精彩上演。
吳安亞 攝
“1月7日,央視在雄安新區體育館錄制了我們的《龍門躍》節目,時長近兩分鐘。本次錄制的舞臺版《龍門躍》經過精心再創作后,由1條‘大魚燈’、16條‘小魚燈’組成,17名演員通過舞蹈動作和魚燈道具模擬魚的生活習性,結合‘鯉魚躍龍門’中‘魚’化‘龍’的形態,以靈活動作和多變舞蹈陣法,表現出剛健有為、富有生命力的積極奮發狀態,喻示長江之畔的江淮兒女們面對困難和挑戰奮發向上、頑強剛毅、堅不可摧的精神品格。”蕪湖市藝術劇院副院長趙茹告訴記者。記者還獲悉,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舉辦的“過年”春節主題展上,8盞碩大的無為魚燈高懸半空,正在盡情展示著蕪湖人民的智慧與文化。
無為魚燈造型古樸,燈舞動作流暢。每年的正月里,無為民間都要玩魚燈。無為魚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目前無為境內玩魚燈的村莊有17個之多,多年來的演化在各村產生了不同的魚燈文化,但是無論鰣魚、鱖魚、鯉魚、鯰魚、鯽魚、黑魚等魚燈,都是附近長江中的水產,是人們賦予它們不同的意義。表演時,8位大漢手持繪有不同圖案、顏色各異的魚燈舞動,依次玩出“八魚戲水”“金鉤掛月”“大翻身”“金龍抱柱”等蘊含12個故事的12個動作,并擺出象征“天下太平”“人平水平”“三山六水”等12個造型,體現出人們對幸福美滿生活的向往。
吳安亞 攝
近日,在無為市無城鎮新民村,無為魚燈市級“非遺”傳承人、無為魚燈八里燈會會長任咸斌告訴記者:“作為咱們本鄉本土的傳統文化活動,村民們積極參與,一有空就集中訓練,傳承、推廣魚燈文化。無為魚燈早就舞遍了‘歡樂蕪湖’的城市和鄉村,這次能舞上央視的舞臺,是無為魚燈的榮耀,更是蕪湖的榮耀!”
信息來源 大江資訊客戶端
特別聲明:本文為轉載,內容以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蕪湖江北網的立場,轉載本文的目的僅用于傳播相關信息,未作任何商業用途。若有侵權,請文末留言聯系我們。—— 蕪湖江北網工作室
承接各類包車業務(19坐39坐55坐)車型等,主要紅白喜事包車,學生用車,單位通勤用車,團體包車,旅游包車,電話:139 6635 4818 閔師傅
01
02
03
公 眾 號 丨蕪湖江北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