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只說格物要依晦翁(朱熹),何曾把他的說去用?——《傳習錄·黃以方錄》
曾經(jīng)有人和王陽明一同去爬山,走到半山腰,已經(jīng)有不少人掉隊,到了山頂,還能和王陽明在一處的就剩下三個人了。
這三個人呼哧帶喘的問王陽明,為何他爬山看起來很輕松,跟走平路時候狀態(tài)一樣。
王陽明說:我登山,無論多高的山,只登一步。我所說的“只登一步”就是腳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哪怕山比天高,你也必須眼中、心中只見眼前這一步,不要做登上山頂?shù)摹胺欠种搿保@樣才能成功。
在《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日課21天》這本書的作者度陰山提到,王陽明心學:關注當下,身在心在。知行合一就是格物的真諦。
曾經(jīng)王陽明有一段時間研究朱熹的格物理論,在被貶貴州的這段時間里,他就曾坐在院子里格竹子,具體怎么做的呢?就是一直盯著竹子看,從白天到黑夜,堅持了七天,終于……把自己累到生病。
這次格竹子,讓王陽明對于格物有了新的認識,有別于朱熹格物理論的新認識。
朱熹認為,一草一木皆有理,于是人可以向萬事萬物學習,比如竹子直而有節(jié),從而得出做人要正直、有氣節(jié)的結論。
王陽明卻認為朱熹的格物理論是有漏洞的,比如天下萬物多如牛毛,不可能格完。
其外,如果說做人如竹子般正直、有氣節(jié),那到底是源于竹子還是人心?
所以王陽明認為,如果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要按照公式、定理來格,而格人生,便要按照自己的心來即可。
所以說,人生道理千千萬萬,沒有必要全弄懂,但至少有一條一定要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按心走,在必要的事上要“走心”。
“走心”也意味著要起正念、做正事。
什么是正事呢?在王陽明心學中,正事便是那些出于責任要做的事情。比如孝順父母是正事。
對于正事要有正念,比如孝敬父母這件事,我們就應該不讓父母為我擔心,父母年老時要供養(yǎng)他們。
在王陽明心學中,《傳習錄·錢德洪錄》提到“為善去惡是格物。”,即保持、擴充善念,祛除、遏制惡念,就是格物。
心正了,事自然正。
所以,“走心”這個道理,你記住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