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年逾花甲,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人生旅程,其間經歷的事、耳聞目睹的事、道聽途說的事也不算太少,但聽到冬雷震震,還是第一次。
這天是公元2023年11月11日,農歷2023年9月28日,星期六。這天也是網民們所說的“大光棍節”,也是剁手黨們狂歡的“網上購物節”。
很早的時候,曾閱讀過漢樂府民歌《上邪》,那時是盡信書,認為“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是不會出現的五種自然現象,不然,情竇初開的姑娘怎么會給她熱戀的心上人賭咒發誓地說,出現了這種現象,“乃敢與君絕”。這種認知從漢代善良純情的姑娘們,到有清一代還珠格格這些天真活潑的少女,都是觀點超統一的。
我也一樣,雖然也知道打雷閃電是一種冷熱空氣強對流引起的自然現象,但總是以為這種現象發生的概率極低極低,幾乎不可能發生,是百年難遇,有些人窮其一生可能都不會遇到這種現象。
還是實踐出真知,讓人漲知識開眼界了。這天早晨一陣接一陣的雷鳴電閃,把我從睡夢中驚醒,拉開窗簾向樓下看去,鵝毛大雪漫天飄飄,千樹萬樹忽如一夜梨花開,讓人驚訝萬分。今年冬天的第一場雪,比往年來的更早一些,也更大一些。
初冬剛到就突降大雪,氣溫驟降,我想另一個世界也是寒冬了。寒衣節也快到了,一年一度地又要給亡故多年的父親送衣服了。開車回家路上,雪片直向擋風玻璃上撲,儀表盤上顯示車外氣溫攝氏2度。下了高速收費站,“橫下一條心,一定要發展”的巨幅標語映入眼簾,讓人倍感振奮。
回到了老家,天放晴了,蕭瑟的冷風和潔凈的雨雪,把街道打掃得干干凈凈。長長的街道上停放著幾輛汽車,行人卻很少很少,顯得有點冷冷清清,簡直讓人不敢相信,這就是當年那與天斗與地斗農業學大寨熱火朝天的農村。
圖片
有幾位鄉黨來訪,寒暄聊天。有位鄉友神秘的悄悄告訴我說,村里一位好學樸實勤勞的壯年男子意外歿于他鄉。說者不信,聽者也不信。到了下午,村里人說要給這位亡故的人挖墓,讓他落葉歸根,安息在生他養他的這塊土地上,才知道這讓人難以相信的信息竟是真的。
唉,英年早逝,真是讓人唏噓不已,命運多舛,好人不長壽。回想起與他交集的點點滴滴,真是感慨萬千,遂寫了一段話:人生如夢,林林總總萬千事。去繁撮要,無非得失二字而已。所以,我們凡夫俗子就難免患得患失。得也好,失也好,難得有度。失不是壞事,譬如塞翁失馬;得也不一定是好事,譬如得病。失之東隅會收之桑榆,天若有一虧地會有一補。
財散人聚,財聚人散,人聚財來,千金散盡還復來。名利雙收之事幾乎不可能發生,一團和氣當冤大頭會得名失利,錙銖必較睜硬眼求利就丟面子。得或不得,貴在心安理得。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老子說過“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名利二者亦應如此,缺啥就應補啥。《黃帝內經》云:“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然二者不可兼得,我選魚而棄熊掌,得熊掌觸犯王法。人好不好,壞不壞,蓋棺論定,讓天評說。《蘇三起解》里說,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公道自在人心,這人心就是天。
上面這段話也是胡思亂想,有感而發,聊博方家一哂而已。
回家的第二天氣溫回升,沒裝暖氣的老家也不顯得過分寒冷。已過鮐背之年的母親清楚地告訴我,有幾位本家親戚晚輩來看望她,堂姐給我父親也上墳了,我很感動,也很受教育。慎終追遠,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給先人上墳,是這種美德的重要載體,也是后輩彌補不夠“孝順”(往往是能贍養盡孝而順不足)、春暉未報的一種方式。
今年準備給父親送的東西有香燭、襯衣、棉衣、棉褲、帽子、鞋子、褥子、被子、單子,還有兜兜以及一些零花錢。說來也怪,先一天雖然下了一場雨雪,但卻沒有往年那凜冽的西北風吹來。焚香,點燭,化衣服和紙錢,火苗悠悠閃閃的,覺得好像父親那慈祥的眼睛又在看著我,一時間有些恍惚。
圖片
想起當年,也是一個冬天的下午,我年紀尚幼,還沒有上小學,父親帶我去祖庵鎮。他把我背一程,怕我腳冷,又讓我跑一段路。那時沒有柏油路,也沒有水泥路,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土路,由于是甘峪河畔,石頭占道是司空見慣。
那天很冷,父親讓我走路時操操手,我沒注意看路,給石頭絆了一下,身體失去平衡跌了一跤,鼻血直流,父親非常著急。那情景又浮現在眼前,當年我絆倒了的地方就離他的墳頭不是很遠。
這些年可能是年紀大了的原因,溫馨的陳年舊事時時在腦海中泛起漣漪。由于趷蹴的時間太久,一起身只覺得不好,腰椎間盤突出的老毛病復發了,瞬間疼痛難忍,行動受限。真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看來做什么事都要小心謹慎。但相信有父親在天之靈護佑,這不足掛齒的小病會早日痊愈的。
行動不便,也就只能躺在床上,唯一可干的事就是看手機。手機雖小,但包羅萬象聯通世界。中美元首在舊金山會唔,門口紅旗轎車與“野獸”凱迪拉克停放在一起,紅旗很吸引眼球;為非作歹行為殘忍電信詐騙的緬北四大家族,面臨通緝末日來臨;豬肉價格下降,跌幅不小;有人預言股票市場利好;恒大集團許家印民族歌舞團的信息不時沖上熱搜。
拿起了手機就放不下,但看手機時間長了,眼睛又干澀不舒服,只有忍痛割愛放下手機,又順手拿起久違的書翻閱。這是一本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陸步亭先生主編的《中國通史》。讀史能使人明智,咱就看歷史書吧,不敢奢求能夠明智,但求只要能看明白世事,不老糊涂,不倚老賣老,不為老不尊,不患老年癡呆癥就行了。
圖片
在世紀之交的2000年,我曾就讀史感悟寫了幾篇文章,分別是“開卷的追思與感慨”“創業的艱難與喜悅”“鼎盛的文明與輝煌”“生活的節儉與奢侈”“幕后的帝妃與公主”“王朝的忠臣與奸佞”“嗜權的宦官與外戚”“官吏的貪婪與清貧”“皇帝的特長與愛好”“落日的辛酸與無奈”“掩卷的沉吟與展望”,疏理了一下讀中國歷史的感想,冠名“讀史漫筆”。
那時我已是不惑之年,也思考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自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喜坐龍椅,到宣統皇帝1912年黯然退位,彈指一揮間,歷史跨過了2132年,其間有492位皇帝,你方唱罷我登場,或精彩,或黯淡,或喜悅,或悲傷,當一本本大戲曲終人散,留下的舞臺和道具似乎在訴說著什么,讓人哀之鑒之。
當然浩瀚的歷史給我們留下的遺產還很多很多。《堂吉訶德》的作者西班牙人塞萬提斯曾經說過:“歷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時間抗衡,把遺聞和舊事保藏下來。它是往昔的跡象,當代的鑒戒,后世的教訓。”現在再讀這句話,會加深對歷史的理解,豐富對歷史的思考。
退休后有幸認識了一位南方的朋友,他天賦異稟,非常聰敏,又愛好學習,還善于思考。他曾對我說,你們陜西人一說起來就是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其實沒有必要說這么多,說周秦就足矣。我問何以言之?他說,周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基礎,秦建立了中國社會治理架構,影響深遠。
我想了想,真是旁觀者清,跳出西安看西安,可能看得更清晰。過去我們眾口一詞那樣說是只因身在城墻中,過多的強調數量,他說的非常有道理。先有了周公制禮,再后孔子是“郁郁文乎,吾從周”,又克己復禮。老子又在樓觀臺著講《道德經》,在開辟軸心時代上有了一席之地,其功至偉。
歷史上有這兩個朝代分別建都在陜西,它們是秦朝和隋朝,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猶如曇花一現。正史野史多言這兩個朝代的皇帝不是暴君就是花天酒地不理政務,口碑極差。秦朝南修五嶺北筑長城,一個弱女子就把長城哭倒了,又焚書坑儒,還修陵勞民傷財。隋朝修大運河,旅游的船隊數百里長,奢糜享樂。這些不知是信史還是偽史,反正老百姓代代口口相傳,有的史書也多是這樣記載。這兩個朝代的功績往往不被念及。
毛澤東主席曾說“百代猶行秦政事”,是對秦朝某些方面的肯定。赳赳強秦橫掃六合統一天下,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還建了一些民生工程,許多都是開拓性的。隋朝名為禪讓得來了江山,實為從外孫北周靜帝手里搶來龍袍,毫不客氣地就披在了身上,“爺吃娃的饃沒神氣”。但憑實力靠智慧很快統一了南方北方,建立的科舉制度開辟了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先河,使貧寒子弟也有了進階的機會,也有進步意義。原隨國公楊堅即后來的隋文帝怕車車再拉走江山,遂改“隨”為“隋”,但江山還是沒有守住,他卻給盛唐奠定了基礎。
圖片
陸步亭先生在書中大膽地說:南北大運河開鑿的原因,演義小說都歸結為隋煬帝醉心游樂,事實上,主要因為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方面的客觀需要。這樣的觀點我是第一次在書中讀到,自己真是孤陋寡聞。再想一想也不奇怪,短命朝代的歷史往往是由革它命的后朝寫成的,很難美言滿分,而盡是劣跡斑斑,這樣后朝推翻前朝,就有了名正言順的合法性。
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讀書多,涉獵廣泛,是一種生活的需要。學而思,學以致用,應該成為一種行動和習慣。盡信書者不如無書,善讀書者還要讀于無字之處。
今年立冬是11月8號0點35分,農歷9月25日,星期三。本文記錄了貌似毫不相干的幾件事,連接起來也顯得雜亂無章,謹作為個人對這十天的記錄,若干年再翻出來看看,回憶回憶。也給看到這篇記錄的人道一聲,敬頌冬祺瑞安。
圖片
王華旭,西安市鄠邑區人。中學畢業后回鄉務農,1977年冬考試入學,從醫數年獲主治醫師職稱。后又在鄉、縣、市機關供職。退休后任陜西省南泥灣精神研究會特邀研究員、陜西省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會顧問、西安市象棋協會會長。出版有《往事如風》、《遠方有約》(合著)、《在希望的田野上》、《春風化雨花千樹》等作品。
圖片
圖片
那時我們年少
曾把青春當作鮮衣怒馬
而今我們漸老
愿從容歲月依舊芳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